为何二战中的苏联士兵很少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6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冷先锋米如松 - 32 个点赞 👍
作为一名铜仁钕,我恰好因为写小说的原因了解过相关内容。
比较遗憾的一点在于,Е. С. Сенявская的《Психология войны в XX веке.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России》并没有列出二战苏军战后精神创伤的统计数据。这本书更多地专注于军事心理学的研究,其研究时期并不仅仅局限于二战。
在本书的第四章《Глава IV ПРОБЛЕМА ВЫХОДА ИЗ ВОЙНЫ - Психология комбатантов и посттравматический синдром》,讨论了战后的军人精神创伤问题,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посттравматический синдром):
早在20世纪初,俄国军事心理学家就对战争对于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Р. К. Дрейлинг指出:“……强烈的印象或长期处于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对一些战士的心理造成剧烈的扭曲,以至于他们的精神抵抗力无法承受这些刺激,他们不再是战士,而是精神病医疗机构中的病人。”“……例如,1904至1905 年的日俄战争期间,经哈尔滨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无外伤的精神错乱者约有3000人……”
与此同时,日俄战争期间,因精神障碍造成的人员损失平均为每千人2至3例,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一比率已上升至每千人6至10例。
在整个20世纪,每次所爆发新的武装冲突中,军事人员罹患心理疾病的概率都有增加的趋势。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增加了300%。 此外,因精神障碍退伍的总人数超过了补充的人数。
据国外专家估计,在所有直接参与战争行动的士兵中,有38%的士兵患有各种精神障碍。
仅在美国军队中,就有50.4万名军人因此而无法参于战斗。约有140万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导致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参加战斗。 在朝鲜和越南的局部战争中,美国陆军的心理损失(психогенные потери,即因为心理疾病而无法参与战斗)占直接参与战争行动人数的24%至28%。
不幸的是,我们无法在公开资料中找到类似的与俄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损失相关的数据:即使是高度专业化的军事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出版物,也只是参考国外的心理学同行对于其他国家军队进行研究后获得的统计数据。
这一现象的出现涉及到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1917年以后,所有与道德和心理领域有关的问题都被当局极端意识形态化了。与此同时,俄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实际上被忽视了,所有与红军以及随后的苏联军队相关的道德和心理状态问题都不再由军事专家的负责; 另一方面,苏联军医仍旧在这一领域进行着临床实践的研究,但他们收集的数据通常都是保密的,只有极少数专家才能获得这些数据, 而绝大多数的心理研究人员时至今日仍然无法接触到这些数据。
最初,国外学者同样很少涉足军事精神病理学这一特殊的领域,直到20世纪中叶,与此相关的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 因为军人心理问题开始在现代战争中大规模显现,而技术因素的不断增长对人类的心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以美国陆军为例,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在越南战争期间开始起步,直至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军事精神病理学才获得了积极广泛的研究,当时,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概念。
此外,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发展水平可能也对军事精神病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直到20世纪下半叶,心理学才获得了长足且深入的发展。
至于俄军心理疾病的趋势,根据笔者在与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的主要专家会诊时从军医专家处得到的评估,俄军总体情况与全球其他国家军队的情况基本相似。
此外,这一情况还受到与我国艰难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相关的现代细节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社会价值观的危机、军队的困境反映了总体危机形势、由于多种因素,包括军官在内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日常生活的混乱,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犯罪情况(包括部队中的犯罪情况)等能引发心理创伤效应的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军事人员精神障碍数量的增加,这一现象在战争的情况下尤其明显。
因此,根据国内专门研究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期间卫生损失的比率和结构的权威军事精神病学家的说法:“最近,精神状况的损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罹患边缘性障碍(расстройств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уровня)的病人数量增加了。”
战争所致的持久性创伤不仅影响军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平衡、世界观、价值取向的稳定性等,上述的这些因素都会因为战争发生显着的扭曲。
军医提供的数据显示,参加阿富汗、卡拉巴赫、阿布哈兹、塔吉克斯坦、车臣等局部战争的应征入伍军人的精神病理结构中,心理障碍占比达到70%,对于军官和准尉而言,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一些。 据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首席精神病学家 В. В. Нечипоренко的说法,经历过这些武装冲突的军人中,有 15-20% 的人员患有因压力而引起的“慢性创伤后病症(хронические посттравматические состояния)”。
……
В. Кондратьева认为,与其说“迷失的一代(потерянное поколение)”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如说这是一种心理甚至生理现象,它具备了所有战争结束之后会显现出的典型特征,尤其是那种大规模的、长期的战争。
“长达四年的战争将一个人所拥有的体力和精神力量全部耗尽,这是一种‘死亡近在咫尺’的生活。 疲劳、冷漠、痛苦、崩溃……这些消极身体状态自然而然地在人们身上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在极端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 就好比虽然在努力地工作,但经济却开始了衰退,而战争亦是如此……处于前线的士兵比其他人更加短命,且死于伤病的概率也会更高:战争无情地摧毁了他们,即使它曾经给予他们喘息的机会。 总有一天,这一苦痛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任何一场战争之后,残疾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或是失去栖身之所的人们,都会经历一场异常剧烈的心理剧变。在卫国战争之后,这一情况表现得尤为强烈,因为国家并不太关心其那些奉献自我去捍卫了它的人们 —— 这些人为国家牺牲了一切,但在战争结束后,他们却变得‘毫无用处’。”最后分享一些与题目无关的个人向摘抄: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军队招募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这使得普通的士兵“更加地接近”平民。 对于俄罗斯而言,征兵制度由志愿入伍向义务服役的演变, 其积极的一面是增强了国家的动员潜力,因为很大一部分男性人口因此接受了军事训练。
考虑到本世纪初大多数新兵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这种制度的消极一面在于服役积极性低,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训练有素的战士,尤其是士官,而这也是困扰了俄罗斯军队几十年的一个长期问题。
由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改变了征兵制度,20世纪的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乃至世界大战,本质上都是身着军服的平民之间的厮杀。这样的军队与职业军队有着明显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于那些因为雇佣制度或是在招募的基础上自愿成为职业军人的人而言,服兵役是一项事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与之相较,义务服役的平民士兵,不仅获得了与服役和作战相关的技能,还获得了与他们长期沉浸的民间社会的价值观、态度、道德和法律规范截然相反的特殊体验 —— 他们可以“合法且专业地在战场上取人性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者В. Арамилева表示:“在战壕中,人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会发生部分甚至根本性的改变。”
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目睹战争的景观,比如战争所带来的艰辛日常、前线生活、受害者、与敌人的战斗等最直接的个人经历,会让一个人的战争观念变得更为具体。在此期间,抽象的爱国思想虽然会持续地存在着,但会越来越被退居幕后,尤其是在亲历者并不清楚这场战争究竟有什么意义的时候。
在和平时期,一个人的心理的所有基本要素都是在和平时期形成的,而战争只会以最大的确定性去揭示这些要素,并强调与战时条件相关的某些特定的品质。 同时,战时的特殊条件也会给人带来新的品质,这些特殊品质很少在和平的环境中出现,但却能于最短的时间在战争时期中被塑造出来。
在战争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一个人不仅会展现出好的人性,也会展现出坏的人性,这些品质在人的身上可以延伸出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软弱胆怯这样的性格,在和平时期的正常生活中,可能会让人在社交中表现出让步的行为,然而在战争时期,这一性格可能演变为懦弱和背叛。
在战争当中,人们的积极和消极品质会以一种夸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因为人们根据不同的、高估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行为,而这种道德标准又是由战争时期的特殊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战斗情境是许多心理病理反应的催化剂,这是“边缘情境”常常对人类的心理提出过高要求的结果。 苏联军事心理学家М. П. Коробейников指出:“危险的情况会对心理造成十分强烈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士兵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急剧的病理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战士”是由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形成的,即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难以回归平静的日常生活,而是不断地回味自己在战争时期经历的各种极端情况,并试图尽一切可能让这种极端情况在自己的生活中复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战老兵、德国著名作家恩斯特·荣格(Ernst Junger)的世界观, 荣格所著的前线散文,其风格与精神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截然相反。 荣格的作品歌颂了战争的浪漫、英雄之旅的开始、一个人如何面对道德所致的巨大压力并克服困难。 他认为战争是人类生活最自然的表现,只有战争才能给人民带来复兴,没有战争,停滞和堕落就会开始盛行。 一个人只有在战争那样的军事条件下,才能展现出自己的真正本质,在“刀锋之舞”中,生死存亡之际,向世人展示自己。
生命形式的多样性被简化为单一的意义:挣扎、不断的冒险、在死亡边缘保持平衡 —— 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与此同时,人的生命不再具有价值,亦失去其具有的所有意义:在战争中,控制人的不是头脑,而是深层的“原始”本能 —— 渴望闻到、尝到血的味道,渴望参与战斗,并寻找自己的同类。
“我们的工作就是杀人,”荣格写道,“我们的责任就是做好这项工作。”
他将战争及与之相关的所有恐怖、痛苦和罪行解释为一次冒险,是对人类品质的最高考验。 此外,荣格认为,战争本身就是任何行动的理由。 这些观点完美地刻画了雇佣兵等寻求刺激者的心理特征,即最极端的“职业战士”。
在面临致命危险的时刻,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本能会觉醒,这种本能会引起一种自然的恐惧感,然而,在战争当中,这种战斗中的危机时刻时常会出现,士兵不仅需要克服这种来自本能的恐惧,为了不让他人察觉到这些负面情绪,士兵还需要保持外在的平静,因为那些源自内心的颤抖会让自身的恐惧展露无遗。 实际上,战争对所有投身于战斗的士兵们提出了违背自我保护本能的要求,鼓励他们做出违背自然情感的行为。
有时,恐惧会导致人麻木,失去自制力,引发不当行为, 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反而迫使人们调动意志的力量去奋勇作战。 “有一种恐惧会完全麻痹一个人的意志,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恐惧:它揭示了你以前没有想象过的力量与可能性。”
问题不在于一个士兵是否在战斗中经历过恐惧情绪,而在于他所获得的是恐惧所带来的消极或是积极的情绪。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迫切地需要危险所带来的刺激感,他们追逐这种刺激并为之奋战,他们在与危险的斗争中寻获人生最大的乐趣。
Б. М. Теплов将军人区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那些在战斗中经历恐惧并且被迫克服恐惧的人,他们不会主动去追求战斗; 第二类人则相反,他们不断追逐着战斗并从中体验“战斗所带来的乐趣”,这类人的心理状态特点是他们已经克服了对于战斗的恐惧,他们会因为战斗而获得兴奋感。编辑于 2023-07-19 14:59・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夏逸凡 - 2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奸奇大魔里德逊 - 20 个点赞 👍
简单说一下:
- 问“为何”之前请先确定“苏联士兵很少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否成立。除去这点以外,人类对危险和创伤应激采取非理性或者反常举动并不一定都是症候(disorders);症候本身也不全来自于外部性的环境心理因素,所以是否有反常表现和是否身患PTSD可能完全是两回事。
- 我很好奇口口声声说苏联有相关统计的人到底有没有仔细看过他自己报的菜名《二十世纪的战争心理学——俄罗斯的历史经验案例(Психология войны в ХХ веке.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России)》里作者是怎么说的,即便抛去“PTSD这个概念在二战后一段时期的精神病研究或相关诊断依据例如DSM-I(1952)里其实都未出现所以哪来的相关统计”这个抠字眼的讲法,我就想知道在此之前各国统计的士兵厌战和思乡症(如法国十九世纪就有对战争疲倦症[fatiguées de la guerre]和思乡症[nostalgie]的统计)是PTSD吗?铁道事故综合征(railway spine)和弹震症(shell shock)这种神经功能症和PTSD又是什么关系呢?被军事司法惩处的逃兵算不算PTSD?考虑到目前一般将PTSD归类为fear & guilty-based disorder而不仅仅单纯的fear/stress,会导致极为普遍且不受控的逃避(avoidance)表现,那逃兵有没有、或者是否应该纳入精神病的统计分析中呢?
- 目前对PTSD的统计和定性研究指出PTSD并不一定会即时发生在创伤发生以及短期之后,也可能会被创伤后的偶然或长期的外部条件促发出来;PTSD的一个认知表现在于患者会直接回溯性感知到当前威胁(current threat),这和患者是否当前真的处于威胁(currently in threat)或对当前威胁的感知是否和历史创伤在形态和发生时段上并置(juxtaposition)无直接对应关系;换言之,大量PTSD反而出现在战争或者创伤场景发生的很久以后,在长时段(long-period)中被外部条件的综合影响激发出来,考虑到不同国家对待战后士兵的不同待遇,以及这些士兵在不同性质战争后所面对的各种社会环境反馈(包括了社会舆论、公众共识以及社会医学对精神病的处置政策等方方面面),那么单从战争时期(war-time)的各方面的差异来分析判断不同国别、场景、职能等方面的不同士兵身患PTSD差别其实是非常不准确的。
编辑于 2023-07-19 18:3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PaOpossum erreur - 18 个点赞 👍
首先,请不要脑补结论
其次,并不是很少患有PTSD
其次,谁说没统计过的?
至于你乎部分群体,对于这种问题生拉硬扯,去绕什么“普遍消极怠工”、“没人统计”的多赞答案
张口闭口苏粉不高兴,难道是连基本的《Психология войны в ХХ веке.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России》之类的东西都没看过?
发布于 2023-07-15 02:02・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文若巡 - 9 个点赞 👍
且不说普通苏联士兵
你现在上俄佬自己的官网,去查苏联英雄获得者们的详细资料,就会发现有相当多数量的战斗英雄因为应激杀人或者屡次犯罪而被剥夺苏联英雄称号和荣誉
其中有许多人是战后性情大变,分配工作后也无法适应和平生活,酗酒成性后酿成大错。而且还有很多士兵退伍后主动或者被迫进行了流浪,在此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战后的流窜犯罪组织
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阿纳托利·安德烈耶维奇·莫茨尼,此人最出名的事迹是曾经在1943年11月6日驾驶坦克单日图了100多个从基辅溃逃的德佬以及击毁10辆汽车,在1944年7月17日的战斗中还在负伤状态下用机枪撂倒了11人,机枪损坏后还拿匕首在近距离战斗中超度了两个人
他于1945年4月10日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
战后因为受过重伤以及瞎了一只眼转入后备役 ,回国后和一个护士结了婚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将怀孕的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开始流浪,同时还和其他女人有染
1952年他因为残忍杀害自己5岁的孩子被捕判处25年劳役,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改判十年
后来获释后依旧被投诉酗酒以及恐吓当地民众
你觉得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编辑于 2023-07-19 18:22・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陈佳慧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 4 个点赞 👍
应该也有,不然后续苏联大规模酒精成瘾和滥性怎么来的,只不过苏联心理学不发达或者把心理学当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矫情
俄罗斯到现在还没彻底走出两个ptsd
一个是二战
一个就是苏联解体
俄罗斯人对ptsd应该都在酒里
编辑于 2023-07-14 20:0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拉布吉 - 3 个点赞 👍
精神压力都有,所以毛子有定量配给的伏特加。出了国境线后屠杀抢劫强奸破事也不少。虽说可以用报复来遮掩, 但类似奸杀后分尸、虐杀儿童这种BT行为以及在南斯拉夫这种妥妥的盟国乱来就已经不能单纯的用报复来解释了。在战场上,毛子有惩戒营这种垃圾收容粉碎单位。战场异常行为你就进去了,进了惩戒营还异常就被执行纪律了,或者在自杀性任务中被快速消耗。后期攻势中出于保留精华装甲部队用于穿插包围的作战思想,普通步兵师往往会在缺少有力的装甲支援的情况下硬冲德军防线打开缺口,并在这一过程中遭到惨重的伤亡。大头兵打不了几仗就没了。
发布于 2023-07-19 19:18・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pk82 - 3 个点赞 👍
其实有很多
b站有个up主科普过那些拿了苏联英雄又因为犯罪而被取消英雄称号的人
看记录就知道他们在战前都是正常人,战后都变了
不是打架斗殴就是酗酒
明显是被战争影响了
发布于 2023-07-20 10:36・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无头的于天 - 2 个点赞 👍
很简单,中国也没有。
为什么?
因为每一个人,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每个人都经历了战争的创伤,或遭受轰炸,或经历饥荒,或失去至亲,或被迫流离。苦难没有放过战争阴云下的每个人。痛苦与麻木是他们赢得胜利前的基本状态。前线的士兵回到后方,见到的是完全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痛苦,麻木,愤怒,恐惧,希望,胜利,荣耀,哀伤。总之,他是为了人民而战,不会感到迷茫失望。
美军在一战二战后有大面积的创伤综合症吗?为什么二战后会有?一,越战伊战并非正义。二,美军使用了太多不道德的武器,比如橙剂、贫铀弹。三,国内对于两场战争的看法是对立的,或者说从战场回到国内的士兵会很痛苦地以识到,战争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非为了人民。说白了,他们不过是幸存下来的炮灰,人民并不感谢他们。
发布于 2023-07-20 12:07・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竹简铸剑专家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aeeqi - 1 个点赞 👍
讲个笑话,在我小说里的德军流亡者没有人有ptsd
因为这些人在东线所犯罪行在洗头老们看来都有点太极端了,后来在军官疗养院还没治好,战后要么逃出德国要么被盟军一些高层收编。
总之有些人逃过了战争法庭的审判。
至于为什么他们没有ptsd,因为他们一直在战争中。
之前的战争是为了迫真的洗头老,德意志民族等等
而前往殖民地参与镇压作战的他们,放弃了领袖、理念崇拜,甚至不在意生死的他们。
从未远离过属于他们的战场。
一些otl世界线战后出事的苏军,不也是这个逻辑么
他们已经死在了属于他们的战场,亡灵在行走。
编辑于 2023-07-20 01:34・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龙德罗尼亚 - 1 个点赞 👍
整体来说肯定有一定数量的ptsd,而且大部分进入德国境内的针对平民的杀戮确实可以用报复来解释(毕竟二战中德国佬屠杀了2000万以上的苏联人),苏军的心理负担没有那么大,最终苏军依靠严格的军令也基本上控制住了军队的报复欲望(否则苏军如果对等报复德国不可能在战后还能很快恢复到8000多万人),我甚至觉得一些ptsd的成因就在于苏军士兵在家人被德军虐杀后,九死一生打进仇人老巢却被要求不能报仇,一部分心理素质没那么好的人很有可能心理失衡的。
另外不少所谓西方军队的ptsd实际上是滥用药物的结果,英美军队都大量配发了冰毒制品(否则军队战斗力无法维持),战后的戒断反应也被笼统的归于ptsd了。
发布于 2023-07-20 08:0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APit3330 - 1 个点赞 👍
题主也说了,只是“感觉”而已。
二战时期还没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术语,但是早已经承认了弹震症的存在。苏联同样承认弹震症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苏联政府并不能给患病的士兵提供心理疏导,苏联政府的处理方法是按战功对病患进行分类。执行过特别危险任务并且获得高级勋章奖章的苏联军人,在确诊弹震症后被送往二线部队服役,症状特别严重的,办理退役手续之后送回后方也是有可能的。执行一般战斗任务并立下战功的,可以享有犯有小错误不受追究的特权,直到小错变成大错或者有党的领导想要整人为止。至于没有立下过特别战功的普通士兵军官,犯了小过失直接就判流氓罪了。
发布于 2023-07-20 08:4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HoeAlen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7N39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富贵 - 1 个点赞 👍
之后苏联整个国家都在犯二战PTSD
比如
1、举国偏科军工产业
2、对战争中的死亡的病态赞美
3、认为战争中数量是第一要务
4、病态地追求缓冲区
发布于 2023-07-20 12:54・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Asdfg - 1 个点赞 👍
我不知道苏联对PTSD的统计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但是我说一个我知道的:
山东省济宁市有一座戴庄精神病院,那里除了正常接待治疗精神疾病患者,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安置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精神受到创伤(部分伴有肢体残疾),失去自理能力,且未寻找到原籍或亲属的老兵,最高峰的时候逾千人。
两千年前后我曾去过一次(因为那里有个西洋教堂,是一处摄影取景地),印象很深的一幕就是几十个衣着尚算整洁的老人,一人一个小马扎,在医生护士的引导下,排队到广场晒太阳。这些人普遍清瘦且目光呆滞。
大家都是人,是人就会有恐惧,我们国家同样有许许多多这样躯壳走下战场,但把灵魂永远留在了那片铁与血交织而成的土地上的英雄。
发布于 2023-07-20 14:00・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于火锅 - 1 个点赞 👍
只是没有宣传而已,苏联各地安置二战伤残士兵的疗养院里可不光是身体残疾。
很多战时结婚的军人夫妻战后离婚,都是因为看着对方就感觉自己还在战场,还能闻到硝烟尸臭血腥味。
退役女兵不买红裙子红花红色家居装饰品,因为看见红色就想起血和实体
发布于 2023-07-20 14:31・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何威利备份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拾月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静安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AS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嘿嘿嘿哈哈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江贤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Ubug - 0 个点赞 👍
- 军事文化和教育:苏联在军事文化和教育方面可能强调忍耐力、自我牺牲和忠诚等价值观。这种思想教育可能有助于士兵在战争中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坚韧。
- 社会压力和处境:在苏联,士兵可能面临更加苛刻的社会压力和艰难的生存处境。这可能导致士兵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战争和生存的挑战上,而较少关注个人心理问题。
- 饱受战争之苦:苏联在二战中承受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和人员伤亡,军队中士兵的生死压力可能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可能更专注于生存和战斗,而没有太多时间去纠结心理问题。
- 社会支持和团结:在战争中,士兵往往会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感觉,团结和支持可能有助于缓解个人心理上的压力。
发布于 2023-07-20 15:3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梁aa - 0 个点赞 👍
以前执行死刑用的是枪决,这些死刑犯很多都是罪大恶极,让人想把他们千刀万剐。但是执行死刑的法警还是有补贴有休息有心理干预,你觉得是啥原因?
对于大多数而言,只要是有人死在自己手里,都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
发布于 2023-07-20 18:2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x-zero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梦想成为老英雄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nthony 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