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接下来几年中国经济会如何。?
- 1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我的推测,接下来几年,中国经济会继续走低。
外贸会进一步萎缩,基建投资的效果越来越低,国民消费继续低靡,房地产业已难以为继。
破局的唯一途径就是推进民主化进程,融入西方经济体系。这话可能伤某些人的自尊,但是国家兴亡比某些人的自尊更重要。
发布于 2023-07-07 10:1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僧庐听雨 - 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很长一段时间会好不了,三驾马车集体熄火,消费者和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没信心,至于没信心的问题不方便说。
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加大力度让大家闭嘴就行了,这样就可以继续岁月静好了。
发布于 2023-07-08 12:3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经纬度 - 165 个点赞 👍
我们要开始适应经济低增长的时代了。
因为每年gdp增长3%的阶段,未来几年很快就要到来了。
放弃幻想,提前做好准备,也许是新时期最好的选择。对于中国经济来说,2023年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尽管当时的人们对此并没有太多预感。
2023年中国经济告别了三年疫情,街市重开,百废待兴。本该是一片热火朝天,喜气洋洋,大干特干的氛围。
然而,2023年3月后,诡异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先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一直没能起来。
再是地产销售,二手房成交量冲高回落;
然后是很多企业月度收入出现环比下滑。
电子,家电,汽车,工控等制造业月度销售额情况开始低于预期。
股市持续低迷。
再之后很多企业开始裁员,失业率数字开始上升。
接着出口数据开始低于预期。
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低迷。
金融数据中M2持续高增,M1按兵不动,任你货币投放再多,全变成定期存款。
这是怎么回事?
不是说好了疫情过去后,经济就会好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看张图。
这是我国过去几年的实际gdp增速,可以看到2020年后,我国的gdp增速波动非常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2020年之前,我国的gdp增速已经趋势性往下走了。只不过3年疫情一来,大家的注意力都被疫情吸引过去了。
如果把我国疫情时期的gdp平滑下,可以画出以下的图:
可以看到,2007年后,我国经济增速基本是向右下角一路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下滑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经济体量大了,本身增速就有下滑的倾向,这个很正常。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地产,基建,对欧美出口。目前这三大增长来源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地产方面,房价高,居民负债多。
居民杠杆率超过70%后,政策考虑的就不应该是继续加杠杆,而是怎么平稳去杠杆了。像日本一样,放弃刺激地产,在漫长的时间里缓慢修复本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已经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了。
前段时间昆明城投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昆明就是中国众多收入结构不健康,收入不稳定的地方政府的缩影。
政府没钱,就没办法上新项目。
对欧美出口的下滑,主要受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
2018年后,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用加征关税,贸易制裁等多个举措逼迫企业离开中国,在其他国家进行生产。
以上三大因素,短期内无解。
事实上,我国有着庞大的内需基础,即使在诸多不利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低速增长。
在低速增长的同时,缓慢修复居民,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其实是非常稳妥的路子。
注意了,我上面这几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背后是即将到来的时代巨变。
比如:
经济不增长了,房子还能加杠杆买吗?
如果房价每年增长不到3%,用4个多点的贷款利率买房,真的划算吗?
前几年用5%以上利率,背30年贷款买房的人,未来怎么办?
经济低速增长,企业利润还能增长多少?工资还能增长多少?
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不再是危言耸听。
人口越来越少,服务价格是只会升不会降的,未来生活成本中,唯一能期望下降的只有房租。
当生活成本持续上涨,收入停滞不前,哪来的存款?
换个角度,未来哪些人能活的比较好?
负债少,生活支出少的。
哪些人会比较危险?
高负债,高生活支出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预期收入,未来整体上是应该下调的,量力而出才是智者所为。
2024年gdp增速可能就要4%了,2025-2028年,我国经济增速应该会下行至3%。
最后衷心希望我国经济维持4%以上增速的时间长一点,让大家多一点时间准备,多攒一些存款。
后记1
我发现很多朋友对我国经济2021年还能增长8%,2022-2023增速怎么突然就下来了感到困惑。
其实2022-2023年这样的增速才是正常的,2021年的高增速是特殊背景下的异常值。
一个是2020年社会零售总额下滑了4%,2021年我国社零总额实现了低基数大反弹,同比增长12%,算一下两年复合增速,就是每年增长4%。
所以根据2022年社零总额零增长的情况,我估计2023年全年社零总额增速,也就是8%。
另外就是2020-202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增,大增是因为国外产能因为疫情影响开不出来,中国供货全世界。
2023年,社零增速反弹没有那么猛了,出口也不行了,国外都正常生产了,所以增速就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
因为逻辑简单,事实清楚,破局反而困难了。
后记2
5月社零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出来了,再加上之前几天出口数据也出来了。我都贴出来给大家看看,基本上中国经济增速就是跟着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些指标走的。
这几张图一画,基本上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未来几年的增速趋势都出来了。
因为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所以就像我在开头所说的,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不可逆转,非人力所能回天。
这几天OMO,SLF,MLF利率陆续下调,6月20日估计LPR利率也要下调了。
考虑到货币政策时滞,再不降息,就有点晚了。降一次息,作用也有限,政策要出,就应该出组合拳,出连续政策。
2023.7.3更新几个新的情况:
(1)6月LPR如期下调了。5年期LPR下调了10个基点,后面我预计年内还会再降一次。
(2)6月份的PMI比预期好一点,由于库存很低,制造业未来几个月的情况比地产、基建要好,甚至可能比消费都要好。
(3)最近的政策都是集中在汽车消费、雄安新区、机器人、AI这些上面,其实还是抓制造业、抓出口,现在已经2023年下半年了,看起来今年基建和地产基本是不会大救了。
(4)进一步确定今年不会为了GDP增速去放水刺激经济。
后面我会持续关注,有新的数据出来,我会更新在后面。
挖掘被忽视的经济数据,解密被隐藏的金融真相。我是三人禾,持续更新经济,金融方面干货,求关注。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用,麻烦轻轻点赞,谢谢。
发布于 2023-07-03 09:1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水又三人禾 - 41 个点赞 👍
中国GDP总量里消费大概占52%,外贸大概18%,剩下30%是投资
而增量里投资则占到40%,投资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前者大概占不到60%,后者不到40%,剩下还有一些设备投资什么的
而基建的钱几乎都来自于财政收入,所以就相当于房地产占GDP增量的40%左右
而且房地产是个体量巨大的产业,中国房地产产值大概18万亿,而对比看,中国汽车产业只有5万亿的样子,全球半导体去年收入也只有5990亿美金,大概4.5万亿
所以中国经济到底会怎么样,核心就是房地产能不能软着陆,如果不能,那经济自然也不能
发布于 2023-07-09 09:35・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为什么又要改名字 - 31 个点赞 👍
看问题要看远一点,一年的经济涨跌并不具备长远意义。文中提出的5个20%,则非常有意义,因为可以长期指标,进行跟踪。
1,20%青年失业率。这个肯定长期了,估计10-15年期。
2,工业企业利润。目前下降到2018-2019年水准。长期看,可能维持,缓慢恢复。
3,土地出让收入。这个基本可以预期继续下降,可能每年20%下降,下降3-5年平衡。基本不可能再回到2018-2019年。
4,新房面积,同#3.
5,消费者信心。下降应该不会太多,同#2。
这个值得5年后回来看,5个指标的结果。
add:
07d3b157caad4d5c82bba6808b9e18fa.pdf (ruc.edu.cn)
该文预期了Q2三个值(最高8.8%,中间7.7%,最低7.3%)显然目前看来,Q2应该在6.7-6.8%左右,击破了最低预测。
该文预期Q3(5.1/4.5/4.1),Q4(6.1/5.9/5.1),我估计都会击破,Q3会在4%以下,Q4会在5%以下。全年(6.1/5.7/5.2),我估计最后应该在5%左右了(4.5+6.8+4+5)/4=5.07% 。
结论,比预期最差情形还差。
编辑于 2023-07-10 00:21・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谢丹 - 20 个点赞 👍
- 今年经济的情况并不是单纯的“衰退”,而是“失衡”。几个例子:淄博烧烤很火,但是三亚的旅游景点没人去;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大量工厂也招不到工人,只能把工厂向外迁移;高铁票买不到,但是低折扣机票却很多;影视剧制作、4A广告公司很难,但是短视频、直播的主播们赚的盆满钵满。以上种种,其实并不是人们的消费一下子消失了,只不过原有的消费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了,而生产者还没有转变过来。所以,未来几年,经济的大方向是“失衡-再平衡-恢复-向上”的态势,今年和明年格外难过,尤其是在上一个经济周期的“成功者”们,这种失重感尤其之强,原有的成功经验都归零了,新的模式是什么?当思考不出来时,“躺平”也是一种应对措施。
- 现在不是房地产的末日,20年后才是。今年高考考生对应的出生时间是2005年,出生人口是1612万,今年高考人数是1071万,相当于2/3的人参加了高考。未来几年人口出生数量变化不大,所以,房地产市场的“刚需人群”在未来10-15年时间仍然是存在的。今年最大的考验来自1963-1972年出生的人开始退休了,这是那次“婴儿潮”(那次婴儿潮之前也是一次天灾+人祸)带给我们现实的压力。退休大于新就业的差额在每年2000万左右,1963年的出生人口是2934万,一直延续到1972年的2550万。所以,最早感受到这波变化的应该是人力密集型的企业,而不是房地产市场,这也是近两年制造业快速逃离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且庞大的沉没成本也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不会快速下跌,需要10-20年的时间来消化不良。但是,真正到了20年后,那时候新增劳动人口只有1000多万时,那才是房地产市场的末日。
- 引入外劳和外籍留学生,恐怕是未来迫不得已的应对措施。哪怕现在采取最激进的生育鼓励措施,并且取得实际效果,这个效果也要在20年后才能够呈现。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未来20年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的问题。那么引入外籍劳工和外籍学生,恐怕是不得已的应对措施了。现在很多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在招收东南亚的学生了,只不过目前还是援外性质的考量多。真的到了四五个老师盯一个学生的时候,也顾不上学生是白是黑了。公务员和事业编的缩减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了。
- 我们可能终将留不住制造业,但是有可能保留产业链。制造业外移的原因很多,核心因素还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工人的素质能够抵四个东南亚的工人,但是,如果八个东南亚工人的工资才能抵得上一个中国工人呢?而且,现在的制造业是把流程碎片化,每个人做的都是最简单的事情。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拥有多少熟练工人,一旦失去制造体系,这些工人谁也做出不一个完整产品来。所以,制造业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那些现场工程师和工长们。如果制造业注定留不住,那么,我们能留下什么?依托于供应链的产业链,中国最强的能力并不在于制造业本身,而是基于制造业的创造能力,包括新产品创新、供应链整合和销售渠道等。将来,欧洲的一位客户在阿里国际站上下单,一个杭州的销售通过线上方式约定好产品规格、付款方式,将订单发往广州的供应商,将全球的零部件集中到印尼的工厂中,组装成产品,然后装船运往欧洲。如果中国能够充分的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成功的留住了制造业。
发布于 2023-07-04 09:36・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马宁 - 14 个点赞 👍
会慢慢滑向深渊。
首先我们要明白过去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的经济腾飞,是因为两个方面:
第一房地产开始起飞,那时候广州的房价普遍都还是1500-2000元一个平方,2002年的时候我们学校附近的天河区五山花园开始售卖,2500元一个平方。恒大的前身金地花园这类也差不多价格,往后就每年涨1000元左右一个平方。2005年的时候我老板买海珠区的保利百合就要7000元一个平方了,那时候旁边的旧楼房也涨到了4000元。而到了2020年,海珠区最便宜的新房都要5万元起,二手房要3.5万起步。好多广州人没办法去佛山南湖的平洲桂城买一万多的,后面又去陈村买,导致陈村新推出来的房子有80-90%是广州人买走的。不信你们去美的花湾城看看,都是粤A汽车多。
佛山也一样,2000年的碧桂花城也才1500元不到,05年二手的都要3000元了,08年要5000元,同样08年的东方水岸8000元,依云水岸13000。但是佛山地方大时不时给村民分个福利拿地,到了2020年也都还不太贵,1.2万-2万都有。
第二就是制造业。当时刚刚加入wto,典型数当时东莞的三来一补,世界工厂。一个鞋厂一万多人,平洲和陈村也有很多这种鞋厂,但是随着产业转移,腾笼换鸟,这些“落后”的产业都慢慢转移了,比如深圳的涂料厂,慢慢赶去东莞,过几年东莞发展起来了,又赶去惠州。佛山陶瓷厂赶去清远,肇庆还有广西北流。佛山原来的乐从龙江很多家具厂,现在也很多转移到了江西南康,卖场还是在乐从,但是实木家具的货源大部分都是江西南康了。家具厂上游的油漆,也是一样,原来乐从龙江好多油漆厂,君子兰,友邦,华美,百川,名雅,邦大,聚博现在都搬走或者关门了。鞋厂的上游胶水,随着鞋厂转移去越南也都没业务了。
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入世承诺的向外资开放的比如汽车关税,电信准入等行业没有得到兑现,外国人开始对中国失去信心,加上最近俄乌局势中中国战队俄罗斯的立场,更加加剧了这种投资和订单的撤离。许多人认为越南不可能接的下那么多订单,接的都是低端产业,但是一切都有个过程。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
编辑于 2023-07-09 14:40・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城里冬瓜ati - 2 个点赞 👍
别太悲观主义。
这个世界的经济,长期来看,都是缓慢增长的。
即使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泰国,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之后,也开始了增长,从低点的 2000 美元涨到了现在的 7000 多。
当然,中国则是从 2000 年的人均gdp从 1000 美元到现在的 12000,涨了 11倍。
韩国在 2000 年到2021 年,人均gdp也涨了 3倍。当然,如果从 1998 年开始计算,则只涨了2 倍。
不过未来这样的高速增长可能会结束,但仍然会增长。韩国从 1998 年经历了危机,到如今,也成为了发达国家。
只要保持增长,慢牛也会成长为巨人的。
发布于 2023-07-04 18:3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李文杰 - 2 个点赞 👍
先上结论 马太效应+囚徒困境
既得利益者跟权力拥有者接着奏乐接着舞
大部分所谓的中产阶级会跌落至无产阶级然后和底层一起厮杀抢夺上面盘子里面不需要的一些残羹冷炙,为什么说所谓的中产,马克思早就说过不存在事实上的中产阶级 社会的本质只有掌控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
经济问题是人性问题同样也是历史问题
以前好歹还有老大哥们的石头给我们踩着探探路过过河
现在那些石头都给我们还给他们去砸他们自己的手脚了
未来就会处在没有石头的米字路口难以抉择直至问题爆发通过武力解决
我当然希望经济会慢慢变好
但是我许了这么多次愿望也没一次成功的
接下来我们会一起见证历史
发布于 2023-07-04 13:43・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Fransisco - 2 个点赞 👍
1 房地产会越来越难,目前中国城市化和波兰相当。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这些人走了后,城市化率会继续上升,和日本的城市化类似。房地产是消费最大的大头,一个房产需要全家存款做首付,还要欠债很多年。这个消费大类的缓慢消失,不是什么好是。设计院裁员降薪明显,表明未来几年都没太多地产开工项目了,设计院是地产的先行指标。
2 内需由于民众负债太多,提高很难。
3 外贸由于中美脱钩也难。
接下来几年可能是中国最近几十年很难的一段。
发布于 2023-07-06 19:5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罗八姐 - 2 个点赞 👍
以自己浅薄的知识体系,我简单总结和概括了一下,将来5-10年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可能的几个大趋势,如下:
趋势1: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社会。
趋势2:年轻一代躺平、佛系、低欲望、内卷。
趋势3: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小要养育,M型中产塌陷。
趋势4:财富马太效应,贫富分化拉大,阶层固化,财富在代际之间传承。
趋势5:技术升级取代相当一部分的人工岗位,颠覆传统的就业习惯。
趋势6:新一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开启(技术革新周期),技术新贵变为财富新贵,新钱部分取代旧钱。
趋势7:逆全球化,全球老大和老二从各方面开始脱钩,构建各自的“朋友圈”(阵营)。
趋势8:修昔底德陷阱下的代理人战争不断(为有限的资源不断争夺导致你死我活的局面)。
了解了以上有关未来的8大趋势,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包含但不仅限于如下几个行业,可能是将来发展的重点。
第一,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年轻人佛系,躺平,内卷,会带来情感陪伴经济、养老经济、丧葬经济和虚拟精神寄托经济,会持续蓬勃发展。
就像人口结构领先国内25-30年的日本,牛郎的收入非常高,这是情感陪伴经济的折射。日本的高级养老院排队至少一年时间,这是养老经济的折射。日本入殓师的工资收入远比社会平均收入高,这是丧葬经济的折射。虚拟经济就比较宽泛了,也包括动漫和网络游戏,这些与目前的VR技术有深度联系,随着技术的完善和渗透率的提升,可能会打开全新的市场。
第二,在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和中产阶级塌陷下,会在主打性价比商品消费品牌崛起的同时,个性化奢侈品消费也会持续繁荣,此外,追求延年益寿的高净值人群会热衷于生命的长久期延续,对高端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有助推作用。
比如不重品牌,只求性价比的“优衣库”和“百元店”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大萧条之后开始崛起,深受平民阶层的追捧。
再比如,不管经济好与坏,国内和日本,一直是全球奢侈品消费量最大的两个国家。
还有,目前很多富豪个人重金投资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和脑科学,有了钱之后,不仅希望财富代代相传,还希望自己延年益寿,这是富豪们的通病,只要能完成这个愿望,钱,根本不是问题。
第三,新一轮康波周期开启,技术升级取代大量传统人工岗位,新型技能培训行业会兴起。
从历史上看,人类每一轮技术革命,都会带动技术传播周期的N次延续,新技术的每一轮传播,都意味着技术培训产业的兴旺。就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电脑培训等。
第四,逆全球化,修昔底德陷阱,代理人战争不断,军工产业会突破此前静默状态,进入蓬勃发展期。
实现国防现代化,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让对手产生敬畏感,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工业作为支撑,我们是军事大国,但目前还不是军事强国,这方面的投入在今后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特别是在一些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技术的过程中,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化运用。比如互联网技术,就是当年美苏争霸中美国军事技术民用化的转移。
大致就是这些,但我知道远没有说到全部,欢迎补充和斧正
发布于 2023-07-08 13:48・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财经三观 - 1 个点赞 👍
拜读了一下辜朝明的谈话,大意其实上就是,以日本这种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滞涨是度过经济发展瓶颈期的最优解。
所谓扩大资产负债表,实质是国家举债的方式维持当前经济规模的路子。(抛开好坏暂且不谈)
这个时候这种学者的言论会突然出现,实质是也说明了之前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路线并不好走。
似乎一瞬间各路人马都开始认可这种解题思路。
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们不应尽然完全复制这种做法。因为我们还有法宝,是可以在美国解法和日本解法之外,走出第三条路!
发布于 2023-07-05 19:44・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stevenson - 1 个点赞 👍
美国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后遗症每年为美国经济造成3.7万亿美元的损失,并促进5280亿美元的医疗消费市场。
Long COVID may cost US economy $3.7 trillion (beckershospitalreview.com)
由于人口密度、人种ACE受体等原因,这个数字在中国只高不低,即中国每年会因为【与病毒共存】政策,损失25万亿人民币,其中3万亿人民币会转化为医疗保健殡葬等消费市场,实际损失22万亿人民币,约合每天支付一个【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天)。
我没有听说过,每天给病毒赔偿一个马关条约,经济能好的。只知道病毒每天又多获得了一个马关条约的赔款,侵略能力只会变得更强。
当年日本帝国仅仅只拿了一个马关条约而已,而现在新冠病毒每天都能拿到好几个……
发布于 2023-07-05 23:1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还是不注名好 - 0 个点赞 👍
中路突破是有技术问题的,只能靠两翼齐飞~下底传中~中路捡漏破门。老国足的套路~具有特色的实战性。
一味采取中路的高举高打,久攻不下必然会出现急躁情绪。边路进攻,就是扬长避短。
合理的战术就是:主力前锋后撤至中场附近。把后腰顶上去,让板凳边锋也能冲一冲。
团队精神,才是信心的保障。
发布于 2023-07-04 19:5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写字娘舅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三千上上 - 0 个点赞 👍
吴京们如果执意要挑起争端的话我看会受到更为严厉的制裁。有人会说咋们自己发展经济就行,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内循环不可行。毕竟老百姓穷,消费水平就那样还得和国际接轨才行。越南不做出政策上的调整我看真的就是搬石头砸自己脚了,别以为你们现在搞生产工厂代工的风生水起那是美帝和欧美的毒药。
发布于 2023-07-05 02:52・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老孙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尤克鑫想退休 - 0 个点赞 👍
悲伤的话已经说尽。
最后我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真正声音。
对于那些不能掌控的愚蠢和邪恶,我当然还是会据理力争,哪怕粉身碎骨。
但是最紧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舔砥伤口,
抚慰心灵。
我选择做一个热爱世界热爱美好的人。
无论外面的环境如何变迁,哪怕下一秒全宇宙都已不复存在,我也要做好当下,方可无愧于心。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依然选择热爱?
因为曾经拥有一个丰盈的童年,所以可以面对一切苦难?
都是,都不全是。
我单纯就是觉得,人生苦短,何不好好活着。
尽管一切都毫无意义。
也要在这个荒诞卑鄙肮脏的世界开出花来。
哪怕是一朵丑陋的带着点邪气的略显恐怖的花,也总比一潭死水的腐物强。
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不能接受的。
永远不放弃。
发布于 2023-07-05 07:27・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无名泽雪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曹晓明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atto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深圳注册公司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往事并不如烟2020 - 0 个点赞 👍
明年是低谷,也是新时代改革开始的元年,2025年开始复苏——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作为一个防疫爱好者,我对于放开后的经济一直是极度悲观的(数据也证明了放开后的经济果然是强预期,弱复苏),但我对于未来经济确实乐观的——而某乎上99%回答都对未来悲观+新冠是小感冒……
这是一个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一点也不复杂……
发布于 2023-07-06 09:00・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天下2098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混沌行者0812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永辉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uuiiqr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广州老李 - 0 个点赞 👍
6月份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这是刘元春对当前中国经济的诊断。以及研判高失业率会维持10年时间。在18-24岁的青年,国内失业率20.8%,美国是7.4%左右。
发布于 2023-07-07 07:39・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芝麻开花 - 0 个点赞 👍
举目所见都是繁花似锦,水深火热皆在国门之外
做文字编辑是很累的,不仅仅是脑子累,更多的时候是心累。
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由于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各国的经济基本面的运转曝出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在当前的舆论气候之下,是已经不需要发现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给讲明白了,我们媒体人需要做的是发现闪光点、以此给当下低迷的市场环境注入信心。
因此,我们媒体人要学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自觉地为中国经济鼓劲、加油、助威,多报道我们的一个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们在科技战线上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与突破,少去关注那些已经垂垂老矣、必将被时代所淘汰的泥足巨人的缓慢沉沦。
我们团队在过去的几个月间,已经有意识地将关注的重点从有好有坏的中国经济基本面转移到了上市公司中的新兴科技企业,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全体样本中挪开,学会只去看那些中国经济中正在逐渐向好、逐渐变强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板块时,笔者自己的心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好了。
同样是医生,在产房里接生的妇产科大夫往往都很阳光,花钱也抠抠搜搜的,因为天天看到新生命的降临,会下意识地想到要多储蓄给未来增加保障。
而在ICU病房里给重症病人送终的大夫往往会看破红尘及时行乐,花钱大手大脚很少储蓄,这是因为他们每天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离去和金钱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会趁着还有口气能享受而使劲享受生命。
其实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在由于债务危机而引发的本轮全球经济危机中,我们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是最要脸、最干净的。
在全球各国面对债务危机都已经不要脸、不择手段之后,唯一还要脸的国家,是我们所在的中国!
虽然我们国家某些省份的地方债问题比较严重,但我国的国债是十分安全的,是低风险的,而与我们一海之隔的日本面对无人接盘的债务危机,则已经是彻底不要脸、彻底不择手段了:
日本政府在过去的10年间,购买了超过3.6万亿美元的日本国债,日本央行一直是日本国债的最大购买者。
当自己的信用出现危机,当自己的债务变得没有人接盘的时候,用自己的银行开动印钞机买自己的债务,自己接自己的盘子,让日债这个大型的击鼓传花的骗局得以继续玩下去,是我们已经彻底不要脸了的邻居日本的做法。
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与自己的良心和解,学会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加豪迈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话,就能蓦然发现,其实在我们的国内,举目所见都是繁花似锦,而水深火热皆在国门之外。
发布于 2023-07-07 12:2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今晚吃什么 - 0 个点赞 👍
鲜花似锦,烈火烹油。日月轮动,欢喜忧愁。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
人生须臾,不过转瞬;心有大道,随处而安。
发布于 2023-07-07 15:30・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Setsus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