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你认为接下来几年中国经济会如何。?

标速网
20个点赞 👍
  1. 今年经济的情况并不是单纯的“衰退”,而是“失衡”。几个例子:淄博烧烤很火,但是三亚的旅游景点没人去;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大量工厂也招不到工人,只能把工厂向外迁移;高铁票买不到,但是低折扣机票却很多;影视剧制作、4A广告公司很难,但是短视频、直播的主播们赚的盆满钵满。以上种种,其实并不是人们的消费一下子消失了,只不过原有的消费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了,而生产者还没有转变过来。所以,未来几年,经济的大方向是“失衡-再平衡-恢复-向上”的态势,今年和明年格外难过,尤其是在上一个经济周期的“成功者”们,这种失重感尤其之强,原有的成功经验都归零了,新的模式是什么?当思考不出来时,“躺平”也是一种应对措施。
  2. 现在不是房地产的末日,20年后才是。今年高考考生对应的出生时间是2005年,出生人口是1612万,今年高考人数是1071万,相当于2/3的人参加了高考。未来几年人口出生数量变化不大,所以,房地产市场的“刚需人群”在未来10-15年时间仍然是存在的。今年最大的考验来自1963-1972年出生的人开始退休了,这是那次“婴儿潮”(那次婴儿潮之前也是一次天灾+人祸)带给我们现实的压力。退休大于新就业的差额在每年2000万左右,1963年的出生人口是2934万,一直延续到1972年的2550万。所以,最早感受到这波变化的应该是人力密集型的企业,而不是房地产市场,这也是近两年制造业快速逃离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而且庞大的沉没成本也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不会快速下跌,需要10-20年的时间来消化不良。但是,真正到了20年后,那时候新增劳动人口只有1000多万时,那才是房地产市场的末日。
  3. 引入外劳和外籍留学生,恐怕是未来迫不得已的应对措施。哪怕现在采取最激进的生育鼓励措施,并且取得实际效果,这个效果也要在20年后才能够呈现。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未来20年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的问题。那么引入外籍劳工和外籍学生,恐怕是不得已的应对措施了。现在很多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在招收东南亚的学生了,只不过目前还是援外性质的考量多。真的到了四五个老师盯一个学生的时候,也顾不上学生是白是黑了。公务员和事业编的缩减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了。
  4. 我们可能终将留不住制造业,但是有可能保留产业链。制造业外移的原因很多,核心因素还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工人的素质能够抵四个东南亚的工人,但是,如果八个东南亚工人的工资才能抵得上一个中国工人呢?而且,现在的制造业是把流程碎片化,每个人做的都是最简单的事情。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无论拥有多少熟练工人,一旦失去制造体系,这些工人谁也做出不一个完整产品来。所以,制造业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那些现场工程师和工长们。如果制造业注定留不住,那么,我们能留下什么?依托于供应链的产业链,中国最强的能力并不在于制造业本身,而是基于制造业的创造能力,包括新产品创新、供应链整合和销售渠道等。将来,欧洲的一位客户在阿里国际站上下单,一个杭州的销售通过线上方式约定好产品规格、付款方式,将订单发往广州的供应商,将全球的零部件集中到印尼的工厂中,组装成产品,然后装船运往欧洲。如果中国能够充分的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成功的留住了制造业。
发布于 2023-07-04 09:36・IP 属地安徽
马宁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