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布最新研判「已顺利渡过第一波感染高峰」,后续会如何发展?有哪些防疫重点?
- 2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看烟火不嫌事大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人间克拉步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朴德猛老元帅 - 13 个点赞 👍
“顺利度过”
“家属情绪稳定”
查看全文>>
方在平 - 1220 个点赞 👍
民众认为的“顺利”:生病有药,重症很少,死亡率很低,绝大多数都康复了且没什么后遗症,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
官方认为的“顺利”:社会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人们没闹事,整体秩序没受影响,大机器还在很好地运转着。
知道了吧,两方的标准是不同的。一个人的生死对整个社会来说只是非常微小的事,可对这个人来说就是全部。在能说出“顺利渡过”的那些人眼里,机器上的螺丝钉锈了不能用了,换一个就完了。
犹记得2020年的清明节,我们还能为不幸逝去的同胞默哀,到了2023年,呵呵,就差开庆功会啦!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我茫然,无语。
注:
评论区一直是开放的,我也从来没有删除任何评论,看到很多评论显示已删除,肯定是小管家在干活(摊手)
编辑于 2023-01-10 12:2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橘子和柠檬 - 469 个点赞 👍
事儿是这个事儿,就是某系省份有用词让人觉得真的难听。
顺利,平稳跨过这些词如果用在春运高峰上我觉得还好,但是有用在疫情高峰,尤其是给民众带来了大量伤害的事件上,很刺耳。
现在基本上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第一波高峰期已经度过了,早上我也跟大家说外地援京的救护车都已经开始陆续返回了。但也只是感染高峰,我们知道重症高峰是有一个延迟的,目前重症高峰依然处在高位上,并没有掉下来。
那么当下的表现来看,之前没办法住院的情况缓解了一些,很多医院可以入院了,但入的条件和科室依然不是正常标准。
比如北京目前很多医院依然90血氧都不够格住院,要知道按着诊疗方案,低于93都算重症。现在90得还是开药回家自己吸氧。
更严重的患者,即便住进去了,进的是什么科?消化科还是骨科……临床医学改成临床学医并不是段子……我最近还给老家的三甲医院远程协助了一些非呼吸科,甚至是非内科的医生帮他们解读一些治疗指南上的用药方案,他们没有抗病毒药,不管是p药还是m药,甚至巴瑞替尼都没有,托珠单抗也是治别的病才有的一点库存,他们更多的用的还是头孢+甲强龙。
我当时也问过你们为啥不拉重症或者呼吸科的来会诊,他们的回复是,病人从收治到下病危,也只成功的拉到ICU的同事过来急匆匆的看了一眼,除了给了个赶紧用利尿剂的方案以后就在也没见过ICU那边的人了。在跟CCU的主任通话的时候,开头说的是,死了太多人了,结尾说的康复后一定要注意休息。
所以你们看到的只是人口密集城市的普通人的感染高峰,重症高峰还远没有过去。
另外就是,现在已经进入春运时间了,前段时间知乎也邀请我回答了几个春运问题,我在里边也反复的给大家提醒,春运的流动性可能会带来新的感染高峰,尤其是一些小城市,包括县乡镇,以及一些农村地区。这些地方对于新冠也好,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好,依然保持着输液四件套的标准(三素一汤,激素,抗生素,维生素,葡萄糖)。所以返乡的同志们啊,自己带好药啊。
另外开放入境以后,xbb.1.5等多种毒株也开始陆续入境了,春节期间也一定要谨防二次感染。
另外吐槽下哪些说没有后遗症的,看看武汉,上海,以及北京等城市设立的新冠康复门诊是干啥的,看下他们接待的主要病症包括什么?
北京地坛医院本部(北京市朝阳区京顺东街8号)1月8日起新开设新冠康复门诊,结合医院三年新冠临床治疗经验,针对新冠感染恢复期症状,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系统新冠康复整体治疗方案。
适应人群:病毒感染后期,出现咳嗽、咽痛、鼻塞流涕、乏力、头痛、耳鸣、关节痛、腹泻、失眠等不适且症状持续难以缓解者。主要包括以下症状:乏力、怕冷、周身酸软、汗出异常等全身症状;咳嗽、咳痰、憋气、胸闷、胸疼等呼吸系统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失眠、耳鸣、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心悸、气短、憋气、胸闷、胸疼等心血管系统症状。通过结合患者实际症状,首先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相关的检查检验结果提供新冠康复期病情的进一步中西医结合个性化诊疗方案,并提供生活方式及健康饮食指导,促进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复期恢复。这跟CDC的Long COVID或者是Post-COVID Conditions有啥差别?
这就到了我们的祖国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大放光彩的时候了。
编辑于 2023-01-10 14:18・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极萨学院冷哲 - 257 个点赞 👍
昨天我去河边散步,听见一群中年人说:
这该死的瘟疫,搞得我妈死了,我爸也死了,我自己阳康了,现在一点力气都没有,想搞个大扫除还要找钟点工,今年这个年真是过不下去了!
可以说,疫情放开之后,不少人在绝望中经历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所以,我看见官方的通报还是挺感慨的。
可以只说“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度过”而不要加“顺利”二字吗?
真的很刺耳,很无情,很无理取闹。
编辑于 2023-01-10 16:15・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心内科阳地黄 - 240 个点赞 👍
后续会出现更多高峰,自称“顺利”的河南省尤其应该担心死亡人数“添堵”。
目前,各地的“防疫重点”看起来是遮掩死亡人数,将防疫压力转移到群众、医护人员、殡葬业者。几种试验阶段的药物和吸入式防护药剂不怎么可能大幅度改变状况。读者可自行购买药物、制作空气消毒机和半污染空间。
捂着死亡人数,有没有想过捂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呢?
顺便说,既然有几个省的全省感染各种百分比出来了,卫健委公告的每天感染人数不跟着改改吗?
- 例如河南报了一亿多人感染近九成,没有具体的时间曲线。那么,就当之前统计能力不足,卫健委是不是应该统计成这一天在河南感染了几千万人,或者统计成半个月间每天平均在河南感染了几百万人?
近来,卫健委公布的死亡数字颇有“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风范。所谓“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呼吸衰竭才统计为新冠死亡病例”搭配上“死于基础病”,还是不覆盖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炎、血管炎、脑炎、免疫紊乱、肾功能不全等,在大量症状来自新冠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氧饱和度不足的情况下纯属自欺欺人——而且,在这种规则下,他们给出的数字还是少到将人民群众当成傻瓜的地步。大概他们要么不怕将来顶缸,要么破罐子破摔了。
政策还有波动的可能。在当前政策范围内,局部地区也可以自行调整防疫方式。
编辑于 2023-01-10 16:55・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赵泠 - 13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猫大叔 - 133 个点赞 👍
城市病毒深,我要回农村。农村道路远,病毒更加险。
躲农村也没用,一样的高感染概率。
“截至2023年1月6日,河南全省新冠病毒感染率为89.0%,其中城市89.1%、农村88.9%”
总感染率跟我了解到的全国一些地方情况差不多(80%左右)。
我是参考台湾疫情模型(持续了近3个月,2400万人感染了500万,感染率20.8%),来预测疫情走向。
所以之前看到青岛卫健委说日增50万,且还未达到峰值时,这么大的数字,这么快的过程,我是不相信,也是不敢相信的,当然,后来看到浙江日增100万,元旦高峰200万时,我信了。
排除人口密度的因素(香港人口密集度远超内地任何一个城市,2022年1-3月第一波疫情时,香港阳性人数120万,占全港750万人的16%,就算翻倍也才32%)
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因为:
1.没有阳性强制居家隔离的制度。
2.新十条后(12月7日)没有公共场所强制戴口罩的要求。
这两点导致了病毒野蛮式以指数级规模扩张。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大概率下一次还是还是快速过峰,还是高感染率。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能经得住多少次感染?
发布于 2023-01-10 11:3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Crazy的兔子 - 112 个点赞 👍
健康的人被关在家里会闹,相比之下烧40度的人和烧1000度的人就平和多了,热搜都没看见几个就完事了。
所以说从一开始就不该管,管个屁,都当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大家都开心。
编辑于 2023-01-10 16:1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谢流远 - 101 个点赞 👍
对于国内来说,疫情才真正开始。
看邻居日本,2020年起,到2023年初,经历了8波新冠浪潮,各种变体。
看他们每一波的死亡波峰,这叫做「勇攀高峰」。
2022年,是日本「共存」的一年。
共存后,加剧了感染率,加大感染分母后,2022年的死亡人数,一波比一波高。
到2022年末与2023年初(奥密克戎时期,ba.5/bf.5/bq/xbb),猛涨。
➡2020年2月13日,日本报告了首例新冠死亡病例。
➡此后,日本全国死亡人数在14个月后才达到1万人。
➡在那之后,这一数字用了10个月达到2万,3个月达到3万,4个月攀升到4万,又用了4个月达到5万。
➡里程碑是在去年12月1日,仅用了5周时间,就增加了1万人,超过了6万人。
断断续续的死亡1万的人数,到奥密克戎时期时,用更短的时间达到。
奥密克戎弱了吗?
什么病毒弱了,死亡人数却越来越多,用更短的时间达到。
有的人,非常天真,声称应该去年上海4月爆发的时候就放开。
邻居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Ba.2过后,不影响Ba.5的席卷,且Ba.5在日本席卷了两波,两波。
夏天来过了,冬天Ba.5又来。夏天医疗挤兑到灾难级别,冬天还是医疗崩坏。
那点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微不足道,甚至在科研领域,被判定了失败。
- 在接种三联疫苗的医护人员中,先前感染 原始株 或其他 SARS-CoV-2 VOCs(新冠变体)并未有效诱导针对奥密克戎的免疫反应。
- 奥密克戎感染未能作为针对自身的天然免疫增强剂。
- 在最初感染原始株后又感染奥密克戎的三针疫苗接种医护人员中,针对奥密克戎的 T 细胞反应受损的观察结果,与针对奥密克戎的抗体反应降低一致,表明奥密克戎感染不是强大的天然疫苗,特别是对于在原始株浪潮期间被感染的医护人员。
- 有趣的是,用一个池启动 T 细胞反应会导致对另一个池的反应减少,这表明“混合免疫衰减 hybrid immune damping”背后的致病机制,其中对未来感染的保护可能会因偶然的免疫印记模式而改变。
- 与感染原始株或其他变体的人相比,在感染奥密克戎时接受了三剂 mRNA 疫苗的医护人员的抗体反应和记忆 B 细胞 (MBC) 计数较低。
- 这些结果表明,先前的感染和异源抗原暴露可以改变和定义对未来变体感染的免疫反应,这与先前研究的结果一致。
群体免疫、混合免疫效用有限,奥密克戎感染未能作为针对自身的天然免疫增强剂。
得到的抗体是短时间,非常有限的,而人的免疫受损,可能却要8个月恢复。
感染一次免疫系统受到的伤害,要8个月恢复。 后续能如何发展,还能如何发展。
参考:
发布于 2023-01-10 14:3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林优里 - 88 个点赞 👍
用顺利一词确实很欠妥当,媒体还是谁这中文水平太低了。就说"已渡过"不就完了吗,咋都跟吕大记一样没共情能力呢。
现在这种情况,很多答主包括我本人开放前都反复提到了,结果共存派非说就是个轻感冒,超额死亡都是假的,什么打老少牌假惺惺。一会要应阳尽阳,一会早阳早好,怎么劝都不听。
现在某些人吃了苦头,又跑这抱怨,一会说医院没医生,一会说没药,一会怪疫苗,一会怪抢不到神药。都是马后炮,这种规模的疫情扫过,就像大飓风扫过一样,留下的肯定是遍地狼藉。前期大家都努力准备了,哪一派付出都不少了,也只能这样了,各派互相抱怨,个别答主搞搞官民对立,实属毫无意义。
这一波感染率目测是超过80%,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死亡率。下一波根据国外经验,应该是三个月后,感染率会在50-60%,看具体变种,死亡率0.1%,自己算吧。再往后每三个月一波,好像感染率20-30%,冬天气温低加厉害变种会高些,气温升高就低一些。要不要采取一定的防疫?会不会影响劳动参与率长期无法恢复正常?都要好好研究。
疫苗显然是追不上病毒变异速度,不管是灭活还是辉瑞的都改变用途一致变成了防重症药品了,有精神美国人和网军趁机又造谣了一波辉瑞疫苗有奇效,拿第三波后的数据来说事,拿被筛过多轮的国外数据,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对比性,大家不要上了他们当。在防重症效果上,什么疫苗都差不多,但mrna疫苗是紧急使用的,测试远没做完,实际案例副作用也很大,真没有什么好吹的。至于说这个组合,那个组合更有效,个人觉得都是营销,国外咋就没听说呢?根本也不可能有数据支持。
还有拼命买辉瑞神药的,个人也觉得更像是智商税。一是,FDA官网可是公开申明,这药他们不背书,免责,仅限紧急使用,后果自负。这个药跟印度的仿制药推出时间真是完美,这一波从中国人手上就挣饱了。二是,这药说是要生病前几天吃才有用,过了前几天无效。这不是搞笑吗?谁一生病就吃这没做完测试的药?一开始都比较轻,通常都会抗几天,一抗不就过了有效时间?这怎么听都不靠谱吧。放在加拿大,你不是不行了都进不了医院,怎么着也是染疫后四、五天起了吧,辉瑞神药时间点卡得贼好。所以加拿大医院不交这个智商税,但药店有卖的,最近也都是华人在抢,代购也可以发一笔。国人太爱吃药了,中药能当饭吃,药膳,西药是不能随便吃的。
有一位答主提醒: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疫情一来,有条件的一定是尽最大可能不要染上,尤其是不要传给老人。发现老人患病,要尽早送医,及时救治。没有新毒株出来,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准备点退烧药就完了,不要跑医院去添乱。此外,根据国外情况,一次比一次症状严重,得五次或八次就不行了,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胡说八道。人一辈子得多少次流感,不都活得好好的。
此外,个人体验:得了新冠,多休息,不要剧烈运动,貌似是很有道理的。
编辑于 2023-01-10 15:42・IP 属地加拿大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中一(MiddleOne) - 85 个点赞 👍
“顺利”渡过?是以很多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吧!多少百姓,死亡伤残,身受折磨,你们都没人看见吗?
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吧,我们个人防护做到:
1. 要做长期抗疫准备,不要害怕恐慌,重症死亡率低。
2.新冠症状像病毒性感冒一样,发热、全身酸痛、喉咙疼痛。
3.二次感染可能比第一次更重,不要轻视。
4. 不要轻易相信自媒体言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不可能症状一致、治疗方法一致。
5.阳性初期不要乱吃清热解毒的药,如连花清瘟、双黄连等,容易使病情加重,不要吃风热感冒的,最好是吃风寒感冒的。
6.消杀与防护。在人员密集、密闭环境里要戴好口罩,尤其不要用手触摸眼睛和鼻孔,常用酒精消杀手部,回家前扔掉从室外佩戴的口罩,对鞋子进行消杀,放在门口,外衣挂在门口,进行消杀。用酒精擦拭、捂口鼻,吸一下,可消杀鼻腔,盐水漱口。
编辑于 2023-01-10 10:42・IP 属地湖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张导 - 83 个点赞 👍
河南重新定义“顺利”,浙江重新定义“安稳”其它省份说的还算克制,虽然从大层面看,第一波高峰确实过了,这几天救护车声音少了,每天例行5点放一次炮,今天终于没听到了,我想这些人的家属可不觉得这是什么顺利安稳。
后续第二波大概可能比第一波好些,一是老弱病残淘汰一轮了,二是第一轮近乎全民感染,极速达峰,当用语文技巧解答科学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没什么防疫重点了。
既然是语文技巧,干脆挑明言外之意吧,第一波顺利渡过感染过峰,算是官方默认远不止一波,而不是所谓的“诅咒派”诅咒不止一波。好像所谓的“诅咒派”是反人类一样。
第一波苦口婆心劝大家准备药品结果还被嘲讽贩卖焦虑,小感冒,还没吃药就好了,喝热水就好了也不知道是谁说的。
虽然我们反复说过我们的体质不特殊,都是地球人,不可能国外放开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可以独善其身,除非有新的真正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问世,装鸵鸟没用,该来的都会来的。
编辑于 2023-01-11 07:2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寂寞侯jojo - 65 个点赞 👍
第一个波高峰可能确实过了,但是第二波已经出现端倪。
看数据:
首先是北京上海的地铁流量,昨天,1月9日,星期一
北京上海两城市地铁流量相较上周末继续回升,已经达到2021年85%-90%左右,说明感染波峰确实已经过了。
但是,不妙的数据也出现了
广州,深圳周一的地铁流量,也相对上周出现了下滑,尤其是考虑到周一往往是地铁流量最大的一天,所以广州深圳周一的数据极为不正常。
而且我发现,有统计的三个周一客流量下降的城市,都是南方城市。
中北部城市则普遍依然勉强在增长。
因此我猜测,这是因为随着国内游客前往南方避寒旅行,导致病毒交流增加,所以南方城市可能正在早于北方城市,进入第二波疫情。
而且这一波疫情,由于第一波康复后免疫力受损,很可能比上一波来得更猛烈。
但愿我的判断是错的,但是地铁数据属实不妙
大家保重吧
发布于 2023-01-10 23:53・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崔磊 - 6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orchimike - 6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oexist-22 - 5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get2017 - 55 个点赞 👍
新冠感冒高峰确实已经过去了,我所在医院发热门诊量最近几天确实显著下降。
但是,急诊还是人挤人。
急诊入院人数一直维持在高位。
说句话糙理不糙的话,应羊尽羊目标基本达成。
接下来是应死尽死的阶段。
什么时候外科病房不用再收新冠病人,又或者火葬场不用再排队。
这一波疫情才算是真正过去。
这段时间,各安天命吧。
只有一个建议,病了记得多休息,别急着出去蹦达,有情况及时就医,怕死的人才能活到最后。
编辑于 2023-01-10 13:20・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朝花夕拾 - 4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奶包的大叔 - 47 个点赞 👍
重症比例多少?死亡比例多少?超额死亡比例多少?
重症人数多少?死亡人数多少?超额死亡人数多少?
:这件事情需要付出一点代价。
:代价是什么?
:你们。
发布于 2023-01-10 11:2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科幻特中社 - 42 个点赞 👍
度过可能算是度过了,病毒应该感觉很顺利。
这么短时间感染十亿人口,以后病毒跟孙子吹嘘都有资本。
后续如何发展:听天由命。
防疫重点:君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编辑于 2023-01-10 12:5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山河 - 3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猫浪 - 31 个点赞 👍
没别的意思,咱改个字行不?
改成:
已“捱”过第一波感染高峰。
如何?
我是老门,门老师,祝好。
编辑于 2023-01-10 14:40・IP 属地河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老门 - 26 个点赞 👍
我很好奇,在这个话题下面各种阴阳怪气的人里面,有没有之前满嘴“老孩侠”“防疫爱好者”“把你家门焊起来”“生病死了不是很正常”“难道你想永生”的那帮人
发布于 2023-01-10 17:5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大熊喵 - 2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鳕鱼 - 1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Elon - 1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斯大王 - 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om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