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真的能覆盖所有汉字吗?
- 74 个点赞 👍
我也说一个,普通话说不让钓鱼,让字读rang,但是实际上应该读yang,标准读法是不样钓鱼
查看全文>>
Tony - 0 个点赞 👍
我想问问,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觉得以ian 和 an 为韵脚的字并不押韵(比如天和难)。
查看全文>>
倒贴都没人要 - 0 个点赞 👍
叹词和拟声词,经常会游离于语音系统之外。因此,讨论语音时应避免涉及它们。
查看全文>>
普通字 - 0 个点赞 👍
拼音能不能够覆盖所有的汉字,应该不是问题的关键。
而是拼音在读音更长,但涉及的字符更少的情况下,能不能够很好地表达概念的问题。
拼音它要覆盖汉字做什么?
拼音又不是为了设立汉字的存在而存在的。
但拼音也有很多缺点,也不是甚至远远不是,全身完全都是优点。
查看全文>>
陈晓剑2003 - 0 个点赞 👍
在普通话里面,是可以覆盖所有汉字的。因为,每一个字,都有对应的官方读音,即使是一些比较生僻的读音,官方也规定了拼音。
但是如果有人说方言,那就不一定了。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不同的拼音。毕竟每种方言的读音体系都是不一样的。
查看全文>>
19888 - 375 个点赞 👍
汉语拼音能表示所有普通话中的音。
概括
(问题:拼音真的能覆盖所有汉字吗?)
题主这种问法是极不严谨的。拼音?什么拼音?世界上的拼音多了去了,IPA音标、威妥玛拼音、邮政式拼音、国语罗马字、八思巴字、粤语拼音、日语罗马字、朝鲜谚文、越南国语字……这些又何尝不是拼音呢?在中国大陆日常使用的拼音叫汉语拼音。什么叫覆盖所有汉字?拼音是音,汉字是字,它们怎么联系到一起?应该是:汉语拼音真的能覆盖所有普通话的音吗?以下就按这个问题回答。
能否标出方言不好说,比如粤语的九个声调肯定标不出来。方言可以根据方言发音特点,采用拉丁字母或其他符号,创造自己的拼音。
所有说“拼音一样但是念出来不一样”的人,都是把自己方言的习惯带到普通话里了。只要拼音一样,在普通话里就是一个音。只有普通话里读音一样,才会用相同的拼音标注。
下面对几个问题详细分析。
尖团音、女国音、团音腭化
尖团音
有些回答说精和经之类的,这是尖团音问题。

【尖团音】jiāntuányīn 尖音和团音。尖音指声母z、c、s同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团音指声母j、q、x同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普通话已经没有尖音、团音的分别,但在某些方言中,在京剧的念唱中,仍然有尖音、团音之别。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什么是尖音?什么是团音?简而言之,zcs接i或ü就是尖音,jqx/gkh接i或ü就是团音。
注意这里不包括整体认读音节的zi ci si,这个具体是什么尚无定论,一般说它们韵母叫舌尖元音/ɿ/(平舌)/ʅ/(卷舌),总之这个元音不是真正的i,和尖团音问题无关。
jqx和gkh的区别稍后再说。
首先要明确,尖团音问题不能说明汉语拼音不能表示“普通话”中的某些音。就算哪天普通话区分尖团音了,汉语拼音也能标出来。
完全可以像《现代汉语词典》介绍尖团音那样,直接采用像ziān ciān siān这样的拼写来表示尖音。比如精标为zīng,经标为jīng。汉语拼音里没有zcs不能和i ü拼的规则,只是标准普通话里这么拼的音本被改成jqx了,所以汉语拼音里没有这样的音节,但是汉语拼音能给你拼出来。(至于原来的zi ci si,参考台湾的通用拼音,连着zhi chi shi ri七个一起在i后面加个h,表示这不是真正的i)
普通话里不区分尖团音,尖音一律读成团音,没有尖音。比如精读成经。
女国音
有人说甚至在新闻联播里都听到尖音了,这是一种语音演变倾向,有时被叫作“女国音”。
所谓女国音,就是把尖团音一律读成尖音。
注意女国音不是恢复尖团对立,因为女国音不但把尖音读成尖音了,而且把团音也读成尖音了。
目前女国音是错误读法,将来能不能成为规范那另说。
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某些主持人会区分尖团音呢?有两种可能。
主持人发音不规范说了女国音,在方言区分尖团音的地区,他们自然会关注把尖音读成尖音,而不会关注把团音读成尖音。
主持人的方言分尖团音,他把这个习惯带到普通话里了。
要知道,方言不分尖团音的人很难听出来尖团音的区别。
尖团音对立远不止上述那几个,觉得两个字拼音一样,声母是jqx,发音不同,基本就是尖团音对立。
团音腭化
最早的团音声母不是jqx和i ü拼,而是gkh和i ü拼。
但是gkh和i ü拼读起来别扭(比如不少人把字母Q读作qiu,就是因为kiu这个音相对难发),于是逐渐演化为jqx。这个演变叫腭化。
腭化后的团音就和尖音有些像了,所以后来在一些方言里就不再区分,普通话也不再区分尖团音,而一律改读腭化的团音。(在我的耳朵里,未腭化的团音和腭化的团音区别不小,腭化的团音和尖音没什么区别)
所以有人说拼音里没有读kiu读king的字,那是因为改成qiu和qing了,普通话就不允许gkh和i ü拼。
回答题主
题主所谓的“区分同音字“毫无道理。
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标音方便认读的,同音字当然要标一样的音,不然还能叫同音字吗?
如果要用拉丁字母书写汉语,区分同音字倒是很有必要。可汉语拼音不是干这个用的。
汉语(普通话)同音字多这事可赖不到汉语拼音头上。普通话的前身叫新国音,民国时期就有了。汉语拼音则是新中国才有的。如果非要给普通话同音字多找个理由,可以赖汉字。
再解释一下题主提出的“的地得”。
所谓的地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产物。口语中有个助词轻声de,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要用别的字代替文言文的“之乎者也”。
题外话:口语里的de,来自之的古音。
之的助词用法就给了de。
那么用谁来表示这个音呢?给之加个de的音?当时确实有人看到之当助词就念de。但在当时,写作用“之”本身就是旧。写之读de不能成为标准。
于是就给读di的“的地底”和读de的“得”都加了个轻声de的音。的用于定中,地用于状中,得用于补语,底用于从句。
后来把底删了,并入的地得。但是现在仍能在民国时期的文章里见到底,个人建议读轻声de。
那区分的地得有必要吗?意义不大。本来这就是口语词,新文化运动书面化才给分成一堆,老百姓唠嗑全读de,影响老百姓交流了?
至于有人说“我在他的地得到了一件宝贝”一类的东西,以此说明的地得不能合并,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在这句话里,地和得都不读de,合并的地得,是说地和得读de时写成的,不是说凡是地和得都要写成的。即使的地得合并了,这句话照样写成“我在他的地得到了一件宝贝”。
“二”真的是èr吗?
二确实有两个读法,可以听听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感受一下。大陆读法确实韵母不是er像er,台湾读法真的就是四声的er。(只是说主持人读法,实际大陆也有像台湾主持人那么读的,台湾也有像大陆主持人那么读的)
此处可以强行解释,er读四声变音,或者说借用èr来表示二的音。
反正无论是哪的普通话,都不会出现二和真正èr的对立。记作èr虽然韵母不太像儿尔而这样字,但也是保证了一音一拼法,一拼法一音。
“嗯”怎么标音?
嗯是记录口语里特殊读音用的字。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写法是嗯视情况标为n或ng,声调标在n上,ń ň ǹ分别是ńg ňg ǹg的又音。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认为,拼音连aoeiuü都没了,成何体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给嗯标的音是éng ěng èng,不承认前鼻音。
台湾则标为轻声en,注音写作ㄣ˙。
输入法打en和ng都能打出来,eng一般只能打出鞥(读ēng,马疆绳,和小学念拼音ang eng ing ong时发的音一样)。
不管怎么标,总算是写出来了。
个人认为,嗯和恩、鞥的音均不同,为确保“一音一拼法”“一拼法一音”,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写成n或ng最好。口语里这个字真的可以没有e,只有鼻音。
注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虽然叫规范,但它不是规范。《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才是真正的国家规范。
类似的还有个呣。《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标为ḿ和m̀,《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未收。输入法一般能用mu打出来。
其实嗯和呣都是记录口语用的字,并不会在书面语里使用。
“风”“梦”的韵母是ong吗?
汉语拼音记录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标准中这两个字的韵母确实是eng。
但是有些方言中,这两个字的韵母是ong。有些歌手也会这么读。
用mòng fōng标记它们在方言里的发音没有问题。但这不是普通话。
ong和ung,ao和au
在注音方案中,ong这个音写作ㄨㄥ,ㄨ就是u,ㄥ就是eng,按理说就应该写ung。
但汉语拼音方案用的是ong而不是ung。
具体原因,ueng单独出现就是weng,它的音和ong实际上略有区别。因此区分开写。weng/wəŋ/ ong/ʊŋ/
但是ung这个写法也有合理性。一是这个音确实有类似u的音,二是继承注音写法。当然,o在汉语拼音里算是万能字母,变音一大堆。
另外就是ㄩㄥ (üeng) 写作iong,大概是考虑到少写ü,而ü时常写作yu,ueng就是ong,所以就成yong了,前面加上声母就是iong。
ong和iong大概是汉语拼音和注音差别最大的地方了。
至于ㄠ/aʊ/写成ao而不是欧洲更常见的记法au,大约是考虑到连笔时au和an易混淆。实际看来写成au更合理,因为现在很少有人用连笔字写汉语拼音。
编辑于 2023-02-05 23:59・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久安長治 - 5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目击帽子 - 3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袋米扛几楼 - 19 个点赞 👍
莘县老家这边的方言基本跟官话一样,只是音调不同,一声读二声、二声读四声、四声读三声、三声读一声,除此之外就是个别读音改变,比如sh基本上读f,所以水读匪、树读赋、双读方,还有宿、俗这个字,读xu,以至于宿州和徐州居然发音一样,只是声调不同,俗话叫xu话。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飞”读“fī”,比如给小孩捉了只麻雀,结果小孩没抓牢,飞走了,这话叫“小虫儿fī了”。但是飞机还是读fēi,似乎只有形容什么能飞的小动物逃逸这种情况的时候才念fī。
那么这个fi,不知道有没有拼音覆盖。
哦对了,隔壁邯郸存在尖团音,钱的发音是cián,“挣点儿小cián儿”。
发布于 2024-05-17 22:5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宁南左侯 - 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某人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赵新华 - 1 个点赞 👍
先回答第一问:拼音当然可以覆盖所有汉字,前提是标准现代汉语普通话——因为现代汉语拼音就是针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注音系统。
如果你觉得某两个字发音不一样但拼音是一样的,那么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你普通话不标准,二是这种语音的区别不构成辨义特征。
第一种情况比如「酒」和「九」,这两个字分别是所谓尖音字和团音字,现代汉语经历了尖团合流后,普通话中这两个字读音一样,拼音自然也一样。但不少方言还是区分尖团音的,如果有口音可能会觉得这两个字发音不一样。
第二种情况比如「刚刚」,在语流中前后两个「刚」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普通话里没有浊塞音,gāng 的声母在国际音标里实际上是不送气清音 /k/;而后面这个「刚」很有可能受前者韵尾 /ŋ/ 的影响,实际发音变成浊音 /ɡ/。但这种区别在普通话里不区分意思,拼音也不作区分。
再看第二问:普通话同音字确实比一些方言多一点,但跟拼音没关系。要搞清楚因果关系,拼音只是用来给汉语注音的,是研究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再编制出来的一套方案,普通话该怎么发音并不会受注音方案的影响。指摘汉语同音字其实还是有点不公平的,因为大部分语言的语义最小单位是词,而大部分词都是多音节词;现代汉语其实也是双音节词为主了,只不过有汉字这么个书写系统,每个字都还有各自的意思,但实际说话时用单字词的情况并没有那么多。古汉语确实有很多单字词,一来是当时各种事物、概念大概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二来古汉语的音节确实比现代汉语复杂不少,单字词足以应付;但随着语音的演变,复辅音声母、全浊音声母、塞音韵尾、-m 韵尾等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单音节词不太够用了,双音节词才慢慢占领高地。
妄加猜测一下,普通话同音字甚至可能和汉字的关系更大。比如两个字最初被造出来时读音不一样,后来随着语音演化变成一样了,但因为有汉字,写出来不一样,还是可以区分,就不管了。
至于第三问,可以说是完全不现实的。语音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意志而转移;普通话的文白异读也不发达,试图以此保留一些古音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比如「一骑 jì 红尘」,这是非常标准的文白异读,文读 jì 和白读 qí 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据说现在的语文课本都标成 qí 了;但「斜 xiá」和「斜 xié」就不能算文白异读,因为二者意思都是一样的,纯粹为了押韵改的读音,说白了就是朱熹所谓「葉音」的遗毒,朱熹本人都因此被钉在音韵学的耻辱柱上几百年了。而且所谓的「在/再」和「的/地/得」容易混淆,其实不是人搞混,是输入法搞混,手写一段文字搞混这些字的可以打回小学重修语文了。正确的做法是优化输入法,强行改这些常用字的读音无异于削足适履。
发布于 2023-04-08 18:27・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唐一刀儿 - 0 个点赞 👍
1,能。
2,汉语本来就如此。
3,因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音可以规定字形的音,字形不能规定语音。
不知道题主是个什么身份,如果是语文教育从业者,建议补修重修相关本科教材。这些问题奇葩而没有营养。
发布于 2023-01-27 09:5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憂霧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许广新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Enzojz - 0 个点赞 👍
关于二和尔的问题,我提出几个方法。
一,看新闻联播
二,看赵本山小品和东北二人转
三,玩LOL提莫。
四,听骂人,二百五,你二啊。
五,听老师讲课,比如第二题,答案是26,二元一次方程
六,听古诗朗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发布于 2023-04-07 11:24・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化学教书匠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书 - 0 个点赞 👍
陈强演过一个电影,《二子开店》,二子,是主人公的小名,标准拼音是er4 zi ,而这个拼音不管声调,当成《儿子开店》也行。人们都是把二念成 ar4,和标准拼音不一样。
发布于 2024-08-01 23:30・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一狗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