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回答

拼音真的能覆盖所有汉字吗?

SexySalty
375个点赞 👍

汉语拼音能表示所有普通话中的音。



概括

(问题:拼音真的能覆盖所有汉字吗?)

题主这种问法是极不严谨的。拼音?什么拼音?世界上的拼音多了去了,IPA音标、威妥玛拼音、邮政式拼音、国语罗马字、八思巴字、粤语拼音、日语罗马字、朝鲜谚文、越南国语字……这些又何尝不是拼音呢?在中国大陆日常使用的拼音叫汉语拼音。什么叫覆盖所有汉字?拼音是音,汉字是字,它们怎么联系到一起?应该是:汉语拼音真的能覆盖所有普通话的音吗?以下就按这个问题回答。

能否标出方言不好说,比如粤语的九个声调肯定标不出来。方言可以根据方言发音特点,采用拉丁字母或其他符号,创造自己的拼音。

所有说“拼音一样但是念出来不一样”的人,都是把自己方言的习惯带到普通话里了。只要拼音一样,在普通话里就是一个音。只有普通话里读音一样,才会用相同的拼音标注。

下面对几个问题详细分析。



尖团音女国音、团音腭化

尖团音

有些回答说精和经之类的,这是尖团音问题。

【尖团音】jiāntuányīn 尖音和团音。尖音指声母z、c、s同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团音指声母j、q、x同i、ü或i、ü开头的韵母相拼。普通话已经没有尖音、团音的分别,但在某些方言中,在京剧的念唱中,仍然有尖音、团音之别。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什么是尖音?什么是团音?简而言之,zcs接i或ü就是尖音,jqx/gkh接i或ü就是团音。

注意这里不包括整体认读音节的zi ci si,这个具体是什么尚无定论,一般说它们韵母叫舌尖元音/ɿ/(平舌)/ʅ/(卷舌),总之这个元音不是真正的i,和尖团音问题无关。

jqx和gkh的区别稍后再说。

首先要明确,尖团音问题不能说明汉语拼音不能表示“普通话”中的某些音。就算哪天普通话区分尖团音了,汉语拼音也能标出来。

完全可以像《现代汉语词典》介绍尖团音那样,直接采用像ziān ciān siān这样的拼写来表示尖音。比如精标为zīng,经标为jīng。汉语拼音里没有zcs不能和i ü拼的规则,只是标准普通话里这么拼的音本被改成jqx了,所以汉语拼音里没有这样的音节,但是汉语拼音能给你拼出来。(至于原来的zi ci si,参考台湾的通用拼音,连着zhi chi shi ri七个一起在i后面加个h,表示这不是真正的i)

普通话里不区分尖团音,尖音一律读成团音,没有尖音。比如精读成经。

女国音

有人说甚至在新闻联播里都听到尖音了,这是一种语音演变倾向,有时被叫作“女国音”。

所谓女国音,就是把尖团音一律读成尖音。

注意女国音不是恢复尖团对立,因为女国音不但把尖音读成尖音了,而且把团音也读成尖音了。

目前女国音是错误读法,将来能不能成为规范那另说。

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某些主持人会区分尖团音呢?有两种可能。

主持人发音不规范说了女国音,在方言区分尖团音的地区,他们自然会关注把尖音读成尖音,而不会关注把团音读成尖音。

主持人的方言分尖团音,他把这个习惯带到普通话里了。

要知道,方言不分尖团音的人很难听出来尖团音的区别。

尖团音对立远不止上述那几个,觉得两个字拼音一样,声母是jqx,发音不同,基本就是尖团音对立。

团音腭化

最早的团音声母不是jqx和i ü拼,而是gkh和i ü拼。

但是gkh和i ü拼读起来别扭(比如不少人把字母Q读作qiu,就是因为kiu这个音相对难发),于是逐渐演化为jqx。这个演变叫腭化。

腭化后的团音就和尖音有些像了,所以后来在一些方言里就不再区分,普通话也不再区分尖团音,而一律改读腭化的团音。(在我的耳朵里,未腭化的团音和腭化的团音区别不小,腭化的团音和尖音没什么区别)

所以有人说拼音里没有读kiu读king的字,那是因为改成qiu和qing了,普通话就不允许gkh和i ü拼。



回答题主

题主所谓的“区分同音字“毫无道理。

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标音方便认读的,同音字当然要标一样的音,不然还能叫同音字吗?

如果要用拉丁字母书写汉语,区分同音字倒是很有必要。可汉语拼音不是干这个用的。

汉语(普通话)同音字多这事可赖不到汉语拼音头上。普通话的前身叫新国音,民国时期就有了。汉语拼音则是新中国才有的。如果非要给普通话同音字多找个理由,可以赖汉字。


再解释一下题主提出的“的地得”。

所谓的地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产物。口语中有个助词轻声de,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要用别的字代替文言文的“之乎者也”。

题外话:口语里的de,来自之的古音。

之的助词用法就给了de。

那么用谁来表示这个音呢?给之加个de的音?当时确实有人看到之当助词就念de。但在当时,写作用“之”本身就是旧。写之读de不能成为标准。

于是就给读di的“的地底”和读de的“得”都加了个轻声de的音。的用于定中,地用于状中,得用于补语,底用于从句。

后来把底删了,并入的地得。但是现在仍能在民国时期的文章里见到底,个人建议读轻声de。

那区分的地得有必要吗?意义不大。本来这就是口语词,新文化运动书面化才给分成一堆,老百姓唠嗑全读de,影响老百姓交流了?

至于有人说“我在他的地得到了一件宝贝”一类的东西,以此说明的地得不能合并,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在这句话里,地和得都不读de,合并的地得,是说地和得读de时写成的,不是说凡是地和得都要写成的。即使的地得合并了,这句话照样写成“我在他的地得到了一件宝贝”。



“二”真的是èr吗?

二确实有两个读法,可以听听新闻联播和海峡两岸,感受一下。大陆读法确实韵母不是er像er,台湾读法真的就是四声的er。(只是说主持人读法,实际大陆也有像台湾主持人那么读的,台湾也有像大陆主持人那么读的)

此处可以强行解释,er读四声变音,或者说借用èr来表示二的音。

反正无论是哪的普通话,都不会出现二和真正èr的对立。记作èr虽然韵母不太像儿尔而这样字,但也是保证了一音一拼法,一拼法一音。



“嗯”怎么标音?

嗯是记录口语里特殊读音用的字。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写法是嗯视情况标为n或ng,声调标在n上,ń ň ǹ分别是ńg ňg ǹg的又音。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认为,拼音连aoeiuü都没了,成何体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给嗯标的音是éng ěng èng,不承认前鼻音。

台湾则标为轻声en,注音写作ㄣ˙。

输入法打en和ng都能打出来,eng一般只能打出鞥(读ēng,马疆绳,和小学念拼音ang eng ing ong时发的音一样)。

不管怎么标,总算是写出来了。

个人认为,嗯和恩、鞥的音均不同,为确保“一音一拼法”“一拼法一音”,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写成n或ng最好。口语里这个字真的可以没有e,只有鼻音。

注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虽然叫规范,但它不是规范。《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才是真正的国家规范。

类似的还有个呣。《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标为ḿ和m̀,《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未收。输入法一般能用mu打出来。

其实嗯和呣都是记录口语用的字,并不会在书面语里使用。



“风”“梦”的韵母是ong吗?

汉语拼音记录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标准中这两个字的韵母确实是eng。

但是有些方言中,这两个字的韵母是ong。有些歌手也会这么读。

用mòng fōng标记它们在方言里的发音没有问题。但这不是普通话。



ong和ung,ao和au

在注音方案中,ong这个音写作ㄨㄥ,ㄨ就是u,ㄥ就是eng,按理说就应该写ung。

汉语拼音方案用的是ong而不是ung。

具体原因,ueng单独出现就是weng,它的音和ong实际上略有区别。因此区分开写。weng/wəŋ/ ong/ʊŋ/

但是ung这个写法也有合理性。一是这个音确实有类似u的音,二是继承注音写法。当然,o在汉语拼音里算是万能字母,变音一大堆。

另外就是ㄩㄥ (üeng) 写作iong,大概是考虑到少写ü,而ü时常写作yu,ueng就是ong,所以就成yong了,前面加上声母就是iong。

ong和iong大概是汉语拼音和注音差别最大的地方了。

至于ㄠ/aʊ/写成ao而不是欧洲更常见的记法au,大约是考虑到连笔时au和an易混淆。实际看来写成au更合理,因为现在很少有人用连笔字写汉语拼音。

编辑于 2023-02-05 23:59・IP 属地黑龙江
久安長治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