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著名作家蒋勋提到的“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你曾在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真的很孤独?
以前总是希望有很多朋友,各种参加聚会,但时间久了发现,只是有了外在的热闹,但内心还是空空的。尤其刚刚看了一档专栏,马家辉和蒋勋在一起讨论过去的感受和经验,其中提...
- 0 个点赞 👍
人的一生终究是自己的一场旅行。学生阶段,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的动力,旁人再多的经验和劝说,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习是自己孤独的修行。婚姻阶段,生活中有了伴侣的参与,即使这样,但当出现异议或矛盾而不被理解时,仍旧感觉自己内心是非常孤独的。
查看全文>>
WEIYOUYOU - 109 个点赞 👍
谢邀。
人的本质当然是孤独,孤独是你“唯一性”的体现。
其实可以反过来想。
突然,人类补完计划实现了,人类彻底不孤独了。
我们融为一体,再也没有个体意识,脑海里每一瞬间每个念头都是透明,甚至分辨不出自己和他人在物理和心理上的边界。
这时候,还残留一丝意识的人,估计都会怀念起孤独。
因为孤独就是个体的证明。
庵野痞子说的对,人和人是无法理解的。
这句话咋一听贼悲观,非常适合中二少年标榜自己的青春期躁动。
但仔细一想,这句话其实挺美好。
如果你能够彻底的、绝对的、完整地被人理解,那说明你身上一点差异性都没有。
你就像个标准规格的零部件,没有感情,没有难以预测的波动。
孤独是一种边界感,没有边界则不足以维持人形。
所以“人和人无法理解”,其实本质上反而承认了每个人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是人文主义的根基。
人如果没有“唯一性”,那为什么要尊重人的价值?
再进一步:以孤独为本质,才有理解的价值。
如果我们天然都是橙汁人和三体人,那孤独和边界是稀缺的。
但如果我们天然是孤独的,那理解就是稀缺。
为了获得宝贵的理解,孤独的人谨慎地打开一点边界、达成一点共识、实现一点合作,这种走出天然本质的行为,非常彰显人的勇气和理性。
而这又是人自主性的体现。
孤独给人提供了唯一性,掌握孤独给人提供了自主性,人就成了宇宙里一根又独立又能思考的芦苇。
说到底,媒体形态进化后,我们很多观念还没来得及适应。
在自然经济时代,孤独是个很负面的词汇,因为生产力会逼着你社交协作,多数文化都会不由自主地压制孤独属性。
但工业确实解放了不少生产力,这部分增量可以让我们不那么恐惧孤独。
形成自己的边界,给独处找点时间,不用把有限精力投入到无效社交里,尊重个体的情绪价值。
君子慎独不是不让你孤独,是让你谨慎认真地面对自己。
可工作时间没有降下来,你没有孤独的时间,只有勉强休息的时间。
媒体形态还进化了,信息严重过剩。而且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狂热推崇社交。
主流已经是“找不到人玩就很屌丝”,连打着宅文化旗号的也要疯狂线上线下互动。
孤独被看成一种很冰冷甚至病态的特征,好像一个人稍微孤独一下,离神经质就不远了。
很多小胖友也被反向灌输:我好孤独啊,我是不是生活和为人有什么问题?
虽然我国传统上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但工业化和现代化总会扫荡田园牧歌,一个家庭单位萎缩、原子化加重的社会必然成型。
孤独感会成为一种越来越共鸣的情绪,总是要面对的。
发布于 2022-12-23 15:47・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王子君 - 42 个点赞 👍
对于孤独的恐惧,我觉得没有比大学时代更强烈的时期了,至少是在年老之前。
在大二的时候,一个朋友曾经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社团集体的合照,他也是个多愁善感的男生,发表了一大通感言,最后说,在这个年纪,孤独是可耻的。我知道他的忧虑,孤独代表不合群,代表没有朋友,代表没有女生青睐。小学时候不懂事天真,中学时代有繁重的学业作为唯一目标,大学以后,这种感觉一下子就明显起来。
他害怕自己孤独。
虽然一米八几也算相貌堂堂,但从一个连KTV和麦当劳都没有的小县城来到北京,他感觉到极大的无所适从。
在引以为傲的成绩在学院里只是变得中等后,他褪去了所有的骄傲,卡布奇诺和蓝山是什么全然无知,摄影单反和微单的区别也不清楚,他认识的明星是刘德华,不善言辞,木讷,遇到女生害羞,甚至原生态的寸头和穿搭,都让他觉得非常窘迫。
他想去适应集体,但每到社团只能笔挺站在一旁,大家气氛活跃的时候附和着干笑。
他想让自己显得幽默,但是全是一些不太好笑的笑话。
他想显示出自己社团之中的工作能力,却发现自己只是一般。
他也试着摄影,骑行,看文学让自己显得很酷,但收效甚微。
我和他约过好几次饭,在夜晚的串儿摊上面,就着啤酒的醉意,我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他很不屑地看着我,眼神里好像在说,“你踏马自己都和集体不太适应好意思说我。”我不置可否。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算是实现了自己当年浪迹天涯的愿望,在外漂着,而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有一份稳定的体面的工作。
但是,我们依然本质上是内向的人。
现在这些事随着时间流逝已经看开了,
孤独和群居,现在的我觉得只是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性格,只要不伤害他人我觉得都是没有错的。
内向和外向,敏感和大大咧咧,独来独往和群居,任何选择都是你自己,随着你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如果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不便,或者说非常强烈的欲望去改变,那么其实没有什么不好。
我为什么没有他在大学时代的焦虑那么严重???
那么要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以外向型性格为骄傲?
其实说白了因为利益,从中学走到大学,面对很多现实问题,不仅仅是学业,更重要的是事业。
而这是很多人认为的对自己最有利,最能够博取成功的性格,所有人都崇尚外向,活跃,社交牛逼症,你也不自主地受他们影响。
正如为什么高中生要以成绩为骄傲一样,其实也是利益,名牌大学的敲门砖更硬,且可选择的专业选项更多,更有可能带来未来的高薪和优质的生活。
所以高中时代,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作为模范,老师的表扬,同学欣羡的目光。
大学时代,外向的性格往往更加在学校里游刃有余,更加容易被同学所亲近,更加容易得到女生的好感。
但是如果谈利益的话,性格的优劣并不是绝对的。
孤独,按照中国古代说文解字的说法,其实很消极,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失去孩子的老人叫独。
然而就像蒋勋在某音的「知识星期肆」直播里面解释的,在西方的文字里,'solitude'这个字,它的字根是sole,sole在希腊的语文当中是太阳,但实际运用时我们讲到这个词,我们翻译叫“孤独”。这样看来,这个词也不完全是悲哀的,这里面暗藏着一点骄傲,就是太阳是唯一的,它是一个unique,它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它是孤独。
所以蒋勋在直播里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即“孤独的好处是回来做自己”。跟人交流的时候要花60分的精力去考虑自己的话会不会伤害到别人,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只有剩余40分的精力来往前走。但孤独的时候,就只是做自己,一切随心而动,这个时候,往往思维会更专注也更活跃。
往往在需要静下心专注的领域,内向的优势极为明显,孤独和内向带给他们专注力,以及深度理解和自己的专研时间,往往大学里面有志于学术的学子,在硕士博士路上走得最远的,都不是最外向最擅长交际的那一批。
对孤独的抗性,让他们适应于一个人的战斗。
对孤独的体悟,让他们更加沉浸于自己的思维。
其实我在大学时代算不上成功,我为数不多的爱好就是看书,而那些文学作品的孤独感其实在第一流作品里面比比皆是。
在唐宋,有过李白,有过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那是他最美的句子,他觉得他可以流浪,他可以不在意他酒醒,是在哪里醒来,这里面其实就有孤独感。
在儿童文学中,「小王子」一向被我称之为儿童文学的皇冠,那种弥漫的孤独感和温暖让我感同身受,我至今记得“麦田的颜色也是金黄色的,他会让我想起你,而我也将喜欢风儿吹过麦田的声音”,那是了不起的一个文学,送一颗星星、一朵玫瑰给自己,在星空的某处。
因为这样的文学会让你知道,你不管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你晚上看到的星空,你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你爱的那个玫瑰,或者说找到你自己,哪怕这个时候你是孤独的。
其实孤独跟死亡一样,是随处可见的玫瑰。同样是蒋勋说的,他认为有的孤独虽然很彻底,但也是圆满的,是美好的。这句话,享受孤独的人会身同感受。
生活很热闹,所以我们的时间都忙于应付琐事,应付人情往来,应付可能赶不上的地铁或公交,充实得不留余地,这种生活在人群中可复制性很高,千篇一律。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享受冬天的暖阳,来感受夜空的平和宁静,或者是拿一小段时间出来,专心致志地想念一个人。
其实我很向往蒋勋在「知识星期肆」里说过的那种生活状态。抽一段时间,住在一个很小很小的村落,居民不到100人,慢悠悠走上两个小时也碰不到人,然后就自己插着兜,看田地里的稻子是怎么从秧苗长到稻穗,从看日出再到看日落,再逗一逗村里的野猫,看一部很古早的影片,然后关心下国家大事,写写字抄抄经。
所以说蒋勋在直播中说年轻人想要逃离城市,这个观点在我的生活里一样有迹可循。但我们往往很难真的去逃离,所以只能通过脑海中的想象,或者是通过沉浸式地看别人“逃离”、“回归”,来获取那一分一秒的满足感。
工作以后,我或许没有那么多一起唱歌一起游玩的朋友,但我并不觉得这种状态有什么不好。
孤独给我的是大量的自己的时间,无论是楷书习字,还是大量的阅读,或者在知乎上写文的成就感,自己深度思考的习惯,都是这种孤独带来的收益。而他那种焦虑的痕迹也越来越少,也接纳了自己,似乎也适应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看看王小波和路内,或者外出骑行郊游。
蒋勋曾经写到,孤独是生命的礼物。其实孤独真的是人生的常态。
编辑于 2022-12-23 16:4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紫荆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