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人的本质当然是孤独,孤独是你“唯一性”的体现。
其实可以反过来想。
突然,人类补完计划实现了,人类彻底不孤独了。
我们融为一体,再也没有个体意识,脑海里每一瞬间每个念头都是透明,甚至分辨不出自己和他人在物理和心理上的边界。
这时候,还残留一丝意识的人,估计都会怀念起孤独。
因为孤独就是个体的证明。
庵野痞子说的对,人和人是无法理解的。
这句话咋一听贼悲观,非常适合中二少年标榜自己的青春期躁动。
但仔细一想,这句话其实挺美好。
如果你能够彻底的、绝对的、完整地被人理解,那说明你身上一点差异性都没有。
你就像个标准规格的零部件,没有感情,没有难以预测的波动。
孤独是一种边界感,没有边界则不足以维持人形。
所以“人和人无法理解”,其实本质上反而承认了每个人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是人文主义的根基。
人如果没有“唯一性”,那为什么要尊重人的价值?
再进一步:以孤独为本质,才有理解的价值。
如果我们天然都是橙汁人和三体人,那孤独和边界是稀缺的。
但如果我们天然是孤独的,那理解就是稀缺。
为了获得宝贵的理解,孤独的人谨慎地打开一点边界、达成一点共识、实现一点合作,这种走出天然本质的行为,非常彰显人的勇气和理性。
而这又是人自主性的体现。
孤独给人提供了唯一性,掌握孤独给人提供了自主性,人就成了宇宙里一根又独立又能思考的芦苇。
说到底,媒体形态进化后,我们很多观念还没来得及适应。
在自然经济时代,孤独是个很负面的词汇,因为生产力会逼着你社交协作,多数文化都会不由自主地压制孤独属性。
但工业确实解放了不少生产力,这部分增量可以让我们不那么恐惧孤独。
形成自己的边界,给独处找点时间,不用把有限精力投入到无效社交里,尊重个体的情绪价值。
君子慎独不是不让你孤独,是让你谨慎认真地面对自己。
可工作时间没有降下来,你没有孤独的时间,只有勉强休息的时间。
媒体形态还进化了,信息严重过剩。而且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狂热推崇社交。
主流已经是“找不到人玩就很屌丝”,连打着宅文化旗号的也要疯狂线上线下互动。
孤独被看成一种很冰冷甚至病态的特征,好像一个人稍微孤独一下,离神经质就不远了。
很多小胖友也被反向灌输:我好孤独啊,我是不是生活和为人有什么问题?
虽然我国传统上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但工业化和现代化总会扫荡田园牧歌,一个家庭单位萎缩、原子化加重的社会必然成型。
孤独感会成为一种越来越共鸣的情绪,总是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