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正确含义是什么?!?
- 22 个点赞 👍阳性本上,阴性本下,如果阳没有阴那就会无根上冲也就没有生命,阴没有阳则下陷也不会有生命。人死之前上吐下泻就是气脱而亡,中气解散。 大气有五行六气,其实是六行六气,唯火有二。 人身秉大气而生为万物之首,所得六行六气最全。平时人身不现六行六气是中气运化调和六气使其不见。如果见了就是病了,见风则病温病死人最快,见热病热,见暑病暑等等。 人身燥热现是人身湿寒之气不能与之相交,源于中气不足,旋转无力,使热为害于一方。 例如人吃了热性食物,海鲜等,马上喝白糖水补中气运转则可得安眠,白糖水助运化不滞中气。如果吃凉性食物药物则会伤中气而现中虚经热病,再喝点酒更加重。 阴色黑,越黑越能封藏阳气,越能吸收火力,故阴为阳母。可惜所谓的邪门经方派,火神派不懂原理,所以这两派长寿的很少。 今日的阳气大衰就是昨日的阴血不足,一味的补阳把阴的黑色伤没了,不能收藏阳气,则易风动而人死。 服用补火药中病即止,否则伤阴动风,还以为是排病反应,继续吃等着早亡吧。 发布于 2022-12-03 13:4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披荆斩棘古中
- 2 个点赞 👍所有的物体均由阴阳二气构成,如果再细分一点就是“六气”,分别为太阳之气、阳明之气、少阳之气;太阴之气,少阴之气,厥阴之气,统称三阴三阳,把三去掉就只有阴阳了! 中气在这里指的是三阴三阳都一样的时候,处于“中间状态”,在六气中只有少阳会出现三阴三阳都一样的状态,临床处理只能用“和”法! 另一个说法您可以理解为,物体只有处于这个物质本身阴阳平衡的时候,也就是中间状态的时候,物质才是稳定,否则这就会变成另一种物质!这就是中气的“和”! 发布于 2022-12-02 12:05・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文昌汇海
- 2 个点赞 👍看看日晷就知道了。 把影子划过的部分连接就是阴,另一面就是阳。人面对太阳而立,前面就是抱,后面就是负(负重)。 阴与阳随时间不断的发生位置的规律变化,这就是旋生中气。两者不停的发生此消彼长却不分离,这就是和。 发布于 2022-12-04 14:18・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天黑黑到天明
- 2 个点赞 👍查看全文>> 回归
- 1 个点赞 👍想像一下原子的结构,原子有原子核和电子,电子围着原子核运动,相当于阴和阳,它们电荷数相等,中和后的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结构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真实写照。 发布于 2022-12-05 23:11・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龙门山水
- 1 个点赞 👍- 万物,是包含人在内的道生的一切。
- 抱负,负,负重致远。抱,是远大抱负。负阴抱阳,抱朴守拙,是最基本的变化元素和最小变量,最真的内核,万物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
- 阴阳,道,德。道含阴阳,万物亦有阴阳。
- 中气,在中医和中国文化中,气是场域和各种关系等无形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之和。如,人气,景气,气数已尽。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中气,是多方复杂关系的配对,联接成功。
- 以为和。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是与“法”,与“道”,“德”,与“天地”相和,和则生祥。
 编辑于 2022-12-02 09:0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福田齐耕经典共读
- 0 个点赞 👍万物都有阴阳二气,阳化气,而阴成形,所以万物之阳都是靠阴成形于外而固已之阳,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然"物之所以为物",乃阴阳二气之均衡,一旦阴阳二气失衡,该物便趋向毁灭,故曰"中气以为和"。这是老子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天道,阴阳二气必以和。 发布于 2022-12-04 16:53・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傅贻文-字德彰
- 0 个点赞 👍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会表现为一定的形态,一定的物质构成,这些物质构成了生命体,这些物质构成可以理解为阴。生命体需要运转,需要动力,也正是这些物质的代谢提供了动力,这个动力就是阳。阴阳互相维系,物质的提供和代谢产生的能量相互平衡,生命处于不卑不亢的平和稳定状态,那就好了。 发布于 2022-12-07 09:07・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杏林耕读
- 0 个点赞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对生命体生化状态、道化状态的描述。器者生化之宇,体、用、化,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于生命体的生化进程之中。 “夫稼为之者人也”,農人行诸事而宜物性,则物亨通嘉会之华美象貌必现。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其通过人力来协调农业生产与植物自然特性、环境条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型文化。“稼”(农作物)是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人”、“地”、“天”共同构成了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天时、地利、人力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生态关系,从而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是“人”、“地”、“天”的函数。“人”的因素变化、“地”的因素变化、“天的”因素变化与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息息相关。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人对影响作物生长成实的诸多因素的道理,逐渐有了透彻的认识,在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站主导地位,人的判断选择的能力,趋利避害的措施,对协力促和促成有决定性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作物、天、地、人四大要素构成,而这四大要素都与气的运行有密切关系。从生态学角度看,古人所言的“气”或“元气”,相当于现代科学的物质和能量的概念,在作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生命体生化运动的“一气”周流,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他们又有主从关系,体阴用阳。天的能量,地的物质,是生命体生化的能量来源与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之必用,为阳,是生命活动必法的规则;生命个体元真为阴,体阴用阳,处在不同地位,每个个体把得到的外界提供的阳物质与能量转化为自身化生成长的阴,而其生化的阴,又为其自身活动之用,抵御外界气变的侵扰之用而出阳,提供能量与物质。 阴阳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万物、万事,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天地给予的能量与物质的接受者,入者为阴,负阴;同时又把这些个摄入的能量与物质加以转化存贮以备用,抱阳。 君火同而相火各异,能量的发出者,阳同,而这个能量的接受者,受众,接受的各有不同,由于接受位置,接受时空,接受能力,而阴异,和而不同,天同地同人不同,天尊地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一太阳,普照万物,但个体得到的能量却各有不同,众生各异是绝对的,圣人利用阴阳学说揭示了农业生态原理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相体以诊,观阴阳,察五行,处方药,疗疾患。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归根到底是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能量运动的变化,其主要源自日、月、五星等近地天体的周期性运动对地球及其承载的万物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阴阳、五运就是对能量变化和物质运动,不断认识和归纳总结,所取得的文明成果。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农学及农业生产实践是五行学说的来源之一,要求人们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时至而作。《黄帝内经》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即太阳辐射能,辐射能最大的时位,并不是环境温度最高的时位,而万物的生化是与环境温度的变化直接相关,环境温度变化总是滞后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君火不司气化。 大地接受到太阳辐射的热能,受君火之热,地温上升,气温升高,解除了大地的寒凝冰封。对大地来讲君火是阴,入者为阴,是少阴,少阴为枢,少阴是改变环境温度的驱动枢纽,是地温上升能量来源。环境温度达到一定条件,相火才能以位,地气才能上升,气腾于天,万物才能生发,出者为阳,少阳相火为阳枢,是阳气上升的原动力。 伤寒论中的伤寒证讲的就是寒邪束表之病,人受寒邪,腠理致密,汗不能出,营血壅滞,体热畏寒,麻黄汤解寒而阳得以升,有冬去春来,寒除阳升之象义。一时之气,各地有温凉寒热不同,缘自地有南北高下之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强弱有别。道法自然,古代中原地区耕时以菖生始,观物候而作;先王以茂对时。唯物,唯象,不唯时;不以数推,不以时令。时变,气变,物变,象变,而气才是物变、象变的直接原因。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异而已。时同,类同,因地异而气异,物异、象异。和而不同。 
 发布于 2023-11-10 12:02・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梁学伟
- 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统正先生
- 0 个点赞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说万物生于阴而向阳,万物的特性都是基于阴,而趋于阳的。 只有静止或者相对静止的才适合生存。例如河流的中间是无法长草和动物生存的,只有河岸和流水相对静止的河底才是动植物的生育的空间。宇宙万物想要生,就是负阴,先慢下来,静下来才能生长,有了根源才能生长,天下没有无根之火。 抱阳,是指基于静而追求动,植物都是向阳而生,动物生存模式都是不断的捕猎,是一种追求热量和释放热量的活动,这种就是向阳,抱阳。 中气以为和,中是涌动混合的意思,中气,就是阴阳相互配合,这就是和,和就是和谐平衡。这种阴阳交互的平衡就是和。 这是表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模式,一个平衡的世界,就是阴阳相和的世界。 发布于 2022-12-03 15:40・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david
- 0 个点赞 👍凡万物化生,总由阴阳二气。得乾道者,于人为男,于物为牡;得坤道者,于人为女,于物为牝。乾类属阳者多动,坤类属阴者多静。方隅岁月,气有不同,万物适值其气,随所受而成其性。 气得中和,则天为至粹,地为至精,人为至德,飞为鸾凤,走为麒麟,介为龟龙,草为芝兰,木为松柏,石为金玉;气得偏驳,则天有至鲁他地有至幽,人有至戾,飞有鸱枭,走有狼虎,介有他蜴,草有毒吻,木有枳棘,石有僵砾,孰非阴阳之体象。再自其形迹之有无而言,则昼夜旦暮,朔晦望弦,阴睛寒热,大小方圆,高下升降,左右先后,夫妇男女,言动语默,呼吸表里,浮沉出人,俯仰向背,血气脏腑,轻重粗细,前后头尾,皆体象之有形者也;又如动静幽显,盈虚消息,声音律吕,志意善恶,曰鬼曰神,曰魂曰魄,曰变曰比,曰微曰极,皆体象之无形者也。然有此必有彼,有对必有待。物各有父母,分牝牡于蜉蝣; 物各一太极,包两仪于子粒。如蚊喙至微,能通血气;虱睛最眇,亦辨西东。用是而推,则至广至极,至微至精,随气而聚,触几而生,大不可量,小不可测,何莫非阴阳之至德,化工之精妙,亦岂可以造作而形容者欤! 发布于 2022-12-04 14:14・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无知
- 0 个点赞 👍老子的这句话,说的是整个宇宙、天地、万物共同遵循的规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论断。比如,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有形的质子、中子,和有质而无形的电子,都属于阴,各种粒子之间无形的能量键就属于阳。所有物质的阳性能量键都处于有形的粒子中间。阳以阴为负载,阴以阳为主导,阴包裹阳在其中。 和就是中,就是平衡、稳定,就是不偏不倚。失去中,就产生变化,就不稳定了,变化的结果又会恢复到中和状态。 这是用物质构成来看,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无数种例子来看。 发布于 2022-12-03 19:04・IP 属地中国澳门查看全文>> 国医复亮
- 0 个点赞 👍阴阳二字在信仰中,在中医中,在武术等中的含意是不尽相同的。 阴阳在信仰中指的是《道》, 阴阳在中医中指的是《生死》两方面,遗憾的是现在指寒热。 阴阳在武术中指《丹》,丹气在修炼中又分上丹、中丹、下丹。 “万事负阴抱阳”——在信仰中指道生万物,无中生有,有是从无而来的。 在武术中指内在的物质包括了外在的物质。 “中气以为和”在修炼中的感悟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因为气的神秘,无论是修炼的人还是常人都不可能把它说清楚。 修炼丹,无论是上、中、下丹,归根揭底都是气的修炼,丹是气的集合点,当你在修炼中从脑海中“见到”金光灿烂耀眼的圆球时,这就是见丹,佛家叫见性。 发布于 2022-12-02 09:44・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遮人林治满
- 0 个点赞 👍就是生命规律乃是心态阴暗消极转向阳光积极,虽然我们人性里负能量太多了,但是只要积极向前,人生就得以脱落小我自私成就大爱得以完全(完满的平衡)。苦难的极处就是光明的开始。“和”就是平衡 就好比中药越阴寒苦绝之地所出的药材越具有阳亢之力。 读书经历多了就看到世界太多阴暗面,但是还需要有勇气明悟后舍弃自我去追求大爱里的公义与和平。 传世经典圣经古兰经儒释道其实内涵本身都是一样的。所有的追求最终会归为合一。 编辑于 2022-12-04 12:01・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澎澎
- 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xinglinke666
- 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灵魂沟通
- 0 个点赞 👍这话是讲“3”的,就是“三生万物”的那个3,天地人三才的3…… 负阴、抱阳、中和……中和,不一定是非要“正中间”的中…… 比如人,(用脑子代替)有个脑子(阳),有个肉体(阴)…… 
 阳操控阴的、阴操控阳的,各一个。
 合在一起~
 有人多用脑子,有人偏重肉体……中,的变化比较灵活~ 
 比如极端讲,某段时间我在做事(阴),做一段时间发现能力、知识有欠缺(阳),开始学习深造(补阳)……
 极端,的原因是,我做事的时候一定用脑子(阳),学习的时候也会有实践、例题(阴)~
 更多体现在大方向上……发布于 2023-11-11 15:17・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0 个点赞 👍阴阳本是元气,因运动的方向不同而性情不同。 负阴抱阳:阳化气,阴成形。阴气包裹阳气,使阴阳二气相合成形而成物质。 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相合,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力相“冲”,相互制衡而形成稳定的和合状态。 万物由阴阳二气相合而成,是阴阳二气的和合体。 发布于 2022-12-03 17:3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awei
- 0 个点赞 👍负阴而抱阳、出自道德经大概意思:背阴而向阳。负,在背后;抱,在胸前。 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互相交冲而成均匀、和谐状态。或说形成和气。冲,交流、激荡。和,指阴阳相合的和谐状态。这也是指中医理论的阴平阳秘 发布于 2022-12-02 09:36・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求索道人
- 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未来有梦
- 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刚刚好
- 0 个点赞 👍查看全文>> 千禧
- 0 个点赞 👍物出生脱于阴,面世现于阳气之中,从时间顺序上呈前阳后阴l所以负阴抱阳。物之成长,向前进取为阳,退守为阴,这个态势亦是负阴而抱阳。中气即冲气,阴阳二气相冲相存以达成暂时均衡状态,但相冲又会引起螺旋式上升的变化,在新的状态中达成动态平衡,就是事物的成长。 发布于 2022-12-02 05:5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日睡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