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对生命体生化状态、道化状态的描述。器者生化之宇,体、用、化,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于生命体的生化进程之中。
“夫稼为之者人也”,農人行诸事而宜物性,则物亨通嘉会之华美象貌必现。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其通过人力来协调农业生产与植物自然特性、环境条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型文化。“稼”(农作物)是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人”、“地”、“天”共同构成了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天时、地利、人力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生态关系,从而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是“人”、“地”、“天”的函数。“人”的因素变化、“地”的因素变化、“天的”因素变化与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息息相关。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人对影响作物生长成实的诸多因素的道理,逐渐有了透彻的认识,在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站主导地位,人的判断选择的能力,趋利避害的措施,对协力促和促成有决定性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由农作物、天、地、人四大要素构成,而这四大要素都与气的运行有密切关系。从生态学角度看,古人所言的“气”或“元气”,相当于现代科学的物质和能量的概念,在作物与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生命体生化运动的“一气”周流,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他们又有主从关系,体阴用阳。天的能量,地的物质,是生命体生化的能量来源与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之必用,为阳,是生命活动必法的规则;生命个体元真为阴,体阴用阳,处在不同地位,每个个体把得到的外界提供的阳物质与能量转化为自身化生成长的阴,而其生化的阴,又为其自身活动之用,抵御外界气变的侵扰之用而出阳,提供能量与物质。
阴阳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万物、万事,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天地给予的能量与物质的接受者,入者为阴,负阴;同时又把这些个摄入的能量与物质加以转化存贮以备用,抱阳。
君火同而相火各异,能量的发出者,阳同,而这个能量的接受者,受众,接受的各有不同,由于接受位置,接受时空,接受能力,而阴异,和而不同,天同地同人不同,天尊地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一太阳,普照万物,但个体得到的能量却各有不同,众生各异是绝对的,圣人利用阴阳学说揭示了农业生态原理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相体以诊,观阴阳,察五行,处方药,疗疾患。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归根到底是物质运动和能量运动。能量运动的变化,其主要源自日、月、五星等近地天体的周期性运动对地球及其承载的万物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阴阳、五运就是对能量变化和物质运动,不断认识和归纳总结,所取得的文明成果。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农学及农业生产实践是五行学说的来源之一,要求人们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时至而作。《黄帝内经》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即太阳辐射能,辐射能最大的时位,并不是环境温度最高的时位,而万物的生化是与环境温度的变化直接相关,环境温度变化总是滞后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君火不司气化。
大地接受到太阳辐射的热能,受君火之热,地温上升,气温升高,解除了大地的寒凝冰封。对大地来讲君火是阴,入者为阴,是少阴,少阴为枢,少阴是改变环境温度的驱动枢纽,是地温上升能量来源。环境温度达到一定条件,相火才能以位,地气才能上升,气腾于天,万物才能生发,出者为阳,少阳相火为阳枢,是阳气上升的原动力。
伤寒论中的伤寒证讲的就是寒邪束表之病,人受寒邪,腠理致密,汗不能出,营血壅滞,体热畏寒,麻黄汤解寒而阳得以升,有冬去春来,寒除阳升之象义。一时之气,各地有温凉寒热不同,缘自地有南北高下之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强弱有别。道法自然,古代中原地区耕时以菖生始,观物候而作;先王以茂对时。唯物,唯象,不唯时;不以数推,不以时令。时变,气变,物变,象变,而气才是物变、象变的直接原因。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异而已。时同,类同,因地异而气异,物异、象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