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抄袭?
- 29 个点赞 👍
A scoop 这个不叫抄袭,叫做scoop/scooping,翻译成中文,叫做挖墙脚。
我自己被scoop过,也scoop过其他人。算不上问题。
被scoop了你也没办法,只能认栽。但是被按过头scoop(具体就不说了),真的就是很愤怒。很多人只能在写回忆录的时候讲讲这事儿。而且穿一条裤子的俩人因为互相scoop闹翻的事情也不少。
所以开会就有被scoop的风险,当然也有scoop别人idea的可能。所以会上idea讲多少取决于你个人对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有护城河就尽管讲,讲了大家觉得你很牛。否则,行家一听就知道该怎么办,很多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而且不要以为你没做出来的东西就不会被scoop。很多时候行家一听就知道你为啥做不出来,犯了啥错误。
否则就是得谨慎,当然你太谨慎了人家也不会给你讲。只要出去讲就得做好心理准备被scoop —— 当然也很可能不被scoop,例如idea不重要。有人专门到处讲idea,搞得他很聪明的样子,谁先做出来也是他的首功。这种人也很烦。
我觉得做到一定程度对于同行的方向和水平得有个基本的认识。谁能做出来啥东西得有个基本判断。当然你如果还没科研独立就当别操心这档子事儿,老老实实伺候大老板是要旨。
所谓护城河无非就是装置大、民工多。说实话这种也没有scoop的必要,因为你做的对不对别人也不知道,是坑是道只有走了才清楚 —— 反而这种大老板一点也不怕被scoop,可着劲儿的吆嚯。天坑方向沉没成本太高,进去的人一旦进去,及时知道是坑也得帮着吆嚯。
编辑于 2023-02-02 17:49・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4 个点赞 👍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讲个小故事,当年James Watson在剑桥无所事事,常常到处去听各种学术报告。有一次他去伦敦听Rosalind Franklin的报告,看到了Franklin获得的DNA的 X-形状的晶体衍射图样。Watson和Franklin都不知道那个图案意味着什么。回到LMB之后,Watson把他看到的告诉Francis Crick。Crick马上意识到这是双螺旋结构(double helix)。于是,他们两个人用了一篇一页纸的论文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并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Watson和Crick是我太太的师祖,这是MRC-LMB里常常被人提起的轶事。非常遗憾的是,Rosalind Franklin虽然是第一个获得DNA晶体结构的科学家,却于1958年病逝,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学术交流是科研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术抄袭或剽窃在正常的学术会议上一般倒不太容易发生。毕竟,在会议上公开的成果,基本上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可以被发表和被同行认可了。题主如果是在会议上了解到别人的工作,希望跟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和presenter直接去聊,看看能否合作。当然,如果你担心别人会觉得你step on his/her toe,你最好先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尽量找到共同的朋友来引荐。如果你这么做,通常是不会被认为冒犯对方的,最坏的情况不过是对方婉拒你的合作邀请而已。即使如此,只要是你从会议这种公开场合获得的idea,别人也无法阻止你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只是这样,你们就变成了竞争者而已。学术圈里,合作者和竞争者都很多,这是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 as long as both groups compete with the basic decency.
但是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个人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是一个所有研究者都要重视的问题。我们通常说研究者需要“脑袋里始终有一根弦”,就是指研究者,尤其是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等,首先要对于本领域的现状有很清晰的了解:包括但不限于,研究领域的主要团队,各个团队的主要成员(至少要知道PI和senior member),各个团队的特色成果和研究条件等。对于那些本实验室独有的科研技术、实验方法和未发表的科研成果,PI也要经常提醒团队成员不要随便告知别人以及what can be disclosed to others。因为这是老师和学生在学术圈里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些特别重要、特别关键的成果,一旦取得,需要马上考虑通过专利等手段加以保护。Jennifer Doudna发明CRISPR-Cas9的时候,马上让实验室里的其他研究生签 affidavit of witness,见证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实现。在我曾经待过的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每年都有如何保护 Interlectual Property 的培训(当然大部分是线上),老师和研究生都是必须参加的。 中国的研究机构,在这点上应该好好向美国的同行学习。
发布于 2022-12-15 16:4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4 个点赞 👍
沟通确实很重要,不过对于idea,还是很难“抄袭”的。
在学术会议上present的口头报告,大多数都是至少基本接近尾声的project。像keynote speaker,身为功成名就、坐镇一派的大佬们,不少人都会把重心放在已经发表的、多年积累的一脉进展上,从最初建实验室的想法一步一步讲讲自己的成功历史,前后贯穿十数年。讲到最最后,可能会花一些时间稍微扩展一下,讲讲实验室正在进行的部分----也通常是已经大致成型的工作(甚至没准都submit了)。
在这些人眼里,所谓进行中的课题按照resource和工作量来看,外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呢“抄袭”他们的preliminary data去抢文章的。比如,人家用了大量转基因的动物模型、或者是需要特殊的计算方法、实验技术、实验材料等等。或者是这种新的进展、技术是基于前一步的研究发现,需要大力依赖实验室现有的平台、技术、人力,这些对于其他实验室而言,差距远远大于一个“idea”。比方像“Turbo ID”这种比较新的技术,原理还是很容易理解的的,就是个proximity labeling。可能很多人看到别人的presentation,都会觉得这个实验好,可以得到我感兴趣的protein的所有binding partners。而且看别人present的时候也觉得不是个难做的实验。但其实呢,实验中有很多复杂的细节,不是一个成功率高、重复率高的实验。就算所有的试剂、protocol都有,可能也要摸索很久才能做出来好结果。因此,这种idea不怕讲出来,也不怕抢,讲了就是要启发大家产生兴趣,再去合作、推广他们的技术。
而大会上讲poster的报告,除了有上述这种成型的project以外,还有特别不成型的----基本上就只是一个idea,比如一些学生来参会,兴高采烈地讲讲自己的实验计划。我个人感觉吧,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实验结果,一个idea就算说出花来,观众也就是一时激动。而且学生的poster也都是经过导师把关审核一下的,真涉及到了实验室的”核心机密“也很难被写到poster上。如果这时候,你从中受到了启发,那根本就不算idea”抄袭“,更像是一种经过讨论后产生的思维碰撞和火花。
除此以外,有一些小而精的学术会议,像Gordon这种,就是一个小领域内的数十个实验室开大型的组会。这时候会议精神是推荐大家多讲自己没有发表的结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既寻求合作,也能开阔视野。确实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而且在较长的历史上也很少出现”抄袭idea“这种纷争。一方面,大家觉得互相提建议、畅所欲言是应该的,对别人有用太好了,别人也帮助了我;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有人在开会以后快速抢了别人的课题,恐怕很快就会传出来恶名,那从此在这个小领域里也很难再得到别人的信任了。
当然,不一样的人对于idea的看法和解读也不太一样。也许有些领域一个idea就是最关键的,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很多工作量的lab而言,更多的时候还是硬结果比较重要。之前我导师有句话叫”ideas are cheap“,因为大家没事就在一起聊天,idea满天飞,别觉得自己被误导了才好。。。
如果你有任何犹疑,可以发个邮件询问一下,借着一些技术细节问题讲讲自己也想做,多半情况对方开开心心的答疑解惑,然后good luck各做各的;或者offer合作;很难出现批评你抢了自己的idea吧。
发布于 2022-12-14 10:43・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若水 - 4 个点赞 👍
一般来说,如果你有个未成形的idea,你要自己打磨推敲到逻辑严密可自洽的程度,然后迅速的发个wip或者预览,然后你就可以放心地去会议上和任何人吹水了,这叫public engagement或者dissemination。
如果别人和你讲了个idea,你觉得不错,那你可以先问他有没有发表的paper来仔细研究研究。如果有公开发表的文章了,那你按照他的思路继续扩展下去只要cite以及在你自己文章里面说明白就行。如果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章,你询问合作的前提有两点。
第一:对方自己确实也把这个当成个不错的idea。我们很多时候会议聊天都是头脑风暴一下,看似讨论学术问题,但是很多所谓的idea是经不起推敲的或者是某个idea里面的一个节点用来抛砖引玉用的。本来会议就是用来休闲娱乐的,还那么拼命图啥?
第二:你有没有做下去的资格和能力。举个例子,你会议里面遇到了一个教授,和你讲了个不错的idea。然后你作为一个在读博士生,说想和教授合作,那对方肯定会先打个问号。
发布于 2022-12-15 06:11・IP 属地英国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奶狗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肖申克的西西弗斯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默笙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