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抄袭?

仗剑走天涯186
24个点赞 👍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讲个小故事,当年James Watson在剑桥无所事事,常常到处去听各种学术报告。有一次他去伦敦听Rosalind Franklin的报告,看到了Franklin获得的DNA的 X-形状的晶体衍射图样。Watson和Franklin都不知道那个图案意味着什么。回到LMB之后,Watson把他看到的告诉Francis Crick。Crick马上意识到这是双螺旋结构(double helix)。于是,他们两个人用了一篇一页纸的论文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并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Watson和Crick是我太太的师祖,这是MRC-LMB里常常被人提起的轶事。非常遗憾的是,Rosalind Franklin虽然是第一个获得DNA晶体结构的科学家,却于1958年病逝,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学术交流是科研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术抄袭或剽窃在正常的学术会议上一般倒不太容易发生。毕竟,在会议上公开的成果,基本上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可以被发表和被同行认可了。题主如果是在会议上了解到别人的工作,希望跟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和presenter直接去聊,看看能否合作。当然,如果你担心别人会觉得你step on his/her toe,你最好先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尽量找到共同的朋友来引荐。如果你这么做,通常是不会被认为冒犯对方的,最坏的情况不过是对方婉拒你的合作邀请而已。即使如此,只要是你从会议这种公开场合获得的idea,别人也无法阻止你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只是这样,你们就变成了竞争者而已。学术圈里,合作者和竞争者都很多,这是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 as long as both groups compete with the basic decency.

但是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个人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是一个所有研究者都要重视的问题。我们通常说研究者需要“脑袋里始终有一根弦”,就是指研究者,尤其是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等,首先要对于本领域的现状有很清晰的了解:包括但不限于,研究领域的主要团队,各个团队的主要成员(至少要知道PI和senior member),各个团队的特色成果和研究条件等。对于那些本实验室独有的科研技术、实验方法和未发表的科研成果,PI也要经常提醒团队成员不要随便告知别人以及what can be disclosed to others。因为这是老师和学生在学术圈里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些特别重要、特别关键的成果,一旦取得,需要马上考虑通过专利等手段加以保护。Jennifer Doudna发明CRISPR-Cas9的时候,马上让实验室里的其他研究生签 affidavit of witness,见证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实现。在我曾经待过的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每年都有如何保护 Interlectual Property 的培训(当然大部分是线上),老师和研究生都是必须参加的。 中国的研究机构,在这点上应该好好向美国的同行学习。

发布于 2022-12-15 16:48・IP 属地江苏
知乎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