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当年具体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或者说当年的技术瓶颈在哪些方面?
- 9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对于某些人来说,钱学森也只是科学领域的“罗国荣”。
工匠中的大匠。
工匠中的大匠又是一个什么地位呢?
和乞丐中的霸主地位一样。
钱学森真要是有那么高的地位,他的儿子就不可能参军9年还是普通技师,连副排都不是。
按照钱学森之子钱永刚2009年接受采访时的说法,当年部队基层可是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尊重钱教授的样子。
你(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好的条件不要?你说得好听。
(钱学森)主动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谁信啊?
钱教授真要是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他女儿至于去美国大使馆要求恢复美国公民身份吗?
编辑于 2024-12-28 11:0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菜头会飞 - 7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和很多人的印象相反,科技人员在改开前得到的信任和尊重是改开后难以媲美的。
搞两弹一星时,需要什么产品,什么质量,全国所有工厂可以停产其他产品生产,保质保量,钱学森一句话,中央都尽量满足,根本不担心钱贪污、外面自己做项目什么的,也不怕钱误导,哪像改开后很多留美归国人员蓄意骗补贴,搞汉芯之类产品,把中央雄心勃勃发展自主科技扇脸火辣辣的,作为科技人员,能得到钱学森所享受到的尊重和爱护,估计都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念头。
邓稼先在文革乱世,从来不被允许进入核辐射区,这是国宝,邓稼先再不可靠,国家也知道他的价值。结果改开后,1979年因为一次核试验不理想,邓稼先居然要亲自去核辐射区察看原因,于是就没有以后了。
发布于 2023-06-30 11:2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往事如风 - 1931 个点赞 👍
钱学森是唯一一个练全了九阳真经的人。
天下导弹出德国,战败后苏联和美国瓜分德国,不只是国土,苏联拿了德国的导弹技术,美国拿了德国的导弹人才,钱学森留学美国,后来回国后又和苏联专家一起学习研究,上下两册九阳真经在钱老这里融会贯通。
最后结果就是中国的导弹技术独步天下。
练成九阳真经就够逆天了,钱学森还自创了太极拳(钱学森弹道),以柔克刚,谁也打不到,想打谁打谁。
这跟谁说理去?
查看全文>>
欣欣 - 584 个点赞 👍
说个比较鲜为人知的吧:最近疑似国产六代机首飞的消息震惊了美国等一众国家,英日意等国也纷纷开始重启六代机计划,却无一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至关重要的“风洞”技术落后。
那么谁在风洞技术方面更为领先呢?
答案是:中国!过去,美国曾凭借风速高达25马赫的LENS-X风洞保持全球最快的记录,直到中国的JF-22风洞以30马赫的极限风速刷新记录,成为目前已知风速最高的风洞。
而主导我国风洞建设方向的奠基人是谁呢?
——就是钱学森!
查看全文>>
小楼一夜听雨 - 444 个点赞 👍
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12次国葬
钱学森就是其中一个,连中国总理一般都享受不到
钱学森主要贡献
1、新中国国防工业事实上的CTO,建立了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发展的技术路线及具体组建了相关科究机构。
2、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是钱老很不大一样的地方,带出来很多人。现在有一个政冶局委员都可以算是钱老的徒子徒孙
3、钱老属于情商和智商双高的人,很多两弹元勋真的是真会低头干活,钱老就很不一样。属于帅级人物。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钱老,两弹一卫这个事业绝对不可能会在70年代全部搞完。如果拖到80年代,再遇上军工项目大下马
现在乐子就真大了。
查看全文>>
华丽的转身 - 49 个点赞 👍
①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徒子徒孙满天下
②定方向,说服中央大力发展火箭而不是飞机
③工程控制论,利用有限资源做的更好
查看全文>>
有理想的兔子 - 12 个点赞 👍
现在网络都是实名制
未来建议有关部门把底下诋毁钱老的人都抓起来。按照诽谤罪处刑罚
如果不是境外拿钱办事的,单纯的恨国党诽谤,建议送到美利坚,让他们去那边呼吸民主的空气去。
查看全文>>
可乐老王子 - 4 个点赞 👍
中国是有能人的,并不是只有钱,也不是只能钱。
钱学森最大的作用就是他当时是最权威的人,而且是相当于在美国搞出[四渡赤水]的人了。
所以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留洋大拿,而是一个可以让中国七嘴八舌的科学界团结统一起来。
事易说难做。
即使是教员在遵义前做了许多,仍然很多人都认为自已的想法和思路比他更强。
所以如果没有钱学森,当年一穷二白的中国军工如何统一方向,集中力量呢?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打个文案官司,估计都得十年八年。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 个点赞 👍
钱学森是清朝种的种子,新中国拿到的果实,当然这果子也不是谁想摘就能摘的。要是抗美援朝打的一团稀烂,政治上搞的和国民党一样虫豸,这些科学家是不会回国的
清朝派出留学生,是指望他们学成回国做一些提纲性质的工作,毕竟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就靠着几十个百来个人把工作都做了,钱老很好的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他把后面几十年的发展方向都定好了,哪怕是这几年风头无两的电动车,其实还是在钱老的科技树上
查看全文>>
neether - 2 个点赞 👍
哎,绝大部分普通人在有限时间内已经彻底竞争不过AI了,deepseek仅用一分钟就可以输出我半天都不一定能找全的资料并形成有逻辑的书面材料。
哎,感觉知乎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AI作答了。
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与导弹事业的奠基人,其贡献涉及战略规划、技术突破、体系构建等多个层面,具体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方向:
一、战略规划与科技体系构建
- 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蓝图
钱学森在1956年主持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六大核心领域: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自动化。这些领域不仅成为当时科技发展的支柱,更奠定了中国未来数十年科技竞争的基础。
- 前瞻性布局: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1950年代,钱学森已预见到其重要性,推动中国计算机技术的早期研究,为后续信息化发展埋下伏笔。
- 确立“技术科学”方法论
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概念,强调基础科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通过提炼工程问题形成理论体系,再反哺技术研发。这一思想成为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指导原则。
二、导弹与火箭技术的突破
- 从零到一的导
查看全文>>
梅子酒 - 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蓝图
- 1 个点赞 👍
我知道老钱很厉害,但是这里是知乎,他还要多练!
但是我是没资格评价他的,你们随意!
查看全文>>
Spencer Hale - 1 个点赞 👍
老爷子读phd做的是结构力学,所谓thin cylindrical shell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解决的就是飞行器该做成什么形状的问题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 个点赞 👍
毛主席当年具体消灭了哪一个敌人?毛主席没有具体消灭那怕一个敌人,他老人家的工作是领导共产党消灭敌人。钱老不会具体解决哪一个问题,他是领导安排培养科研人员一个个的解决问题
查看全文>>
zf0812 - 1 个点赞 👍
钱学森帮助当时的中央制订了科研系统的顶层框架。
查看全文>>
老狼 - 1 个点赞 👍
导弹防御体系
飞机研发体系
别的都外包出去了
邓稼先的核武研究
主要工作,类似周的工作。
科学侧政治规划、资源协调员
查看全文>>
放假开开 - 0 个点赞 👍
钱老是中国的科技外挂,他帮新中国提前开了天赋树的全图。
剩下的就静等国家慢慢升级加技能点就行了。
查看全文>>
萧晨 - 0 个点赞 👍
钱老是美国空军未来发展计划的规划者和奠基人,现在他是中国的了,你说呢。
查看全文>>
杠头开花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undefined - 0 个点赞 👍
人口问题,懂的都懂
查看全文>>
众生皆醒我独醉 - 0 个点赞 👍
世界上只存在两种文明,
中华,德意志
中华:钱,毛等等
德:名将
美?强国,但是文化体系太差,靠他国人才发家《李斯的谏逐客令》
查看全文>>
平淡人生 - 440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玫瑰腐乳 - 1996 个点赞 👍
抖音上看过钱老写给中央和组织的信,如果可以的话去看看,每一封信都给当时的中国指出了方向和在什么时间段发展什么科技。他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即使是现在看来也具有前瞻性。为当时的中国指出了方向。这种战略的眼光对于在摸索中落后的中国来说,特别是钱老的方向,预见在慢慢的社会发展中都一一实现了的时候。我们才真真正正的体会到钱老的伟大。
查看全文>>
willliller - 190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珠峰 - 1567 个点赞 👍
主管国防科技的聂荣臻老总说过一句话:钱学森是战略科学家,不是一个工程师,我们着重要看的是他的方向。
钱老1955年10月回国,在1956年国务院牵头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时候,当时国家已经确定了要优先发展飞机,时任科学院力学所所长的钱老力排众议,旗帜鲜明的反对优先发展飞机,并建议要优先发展火箭技术,后面钱老还给包括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在内的一批军队高级将领做报告,深入浅出的讲解火箭技术,最终国家修改了已经确定的规划,并且把火箭和喷气技术放在了六项需要优先紧急发展的科学中。
正是因为钱老,新中国才能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却把国防科技牢牢锁定在国际最前沿。优先发展火箭技术的意义,在后面的几十年里,越来越能显现出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前瞻性。
钱老本人也在这一决策中做出了牺牲。钱老本身的兴趣在力学,材料,纯科学研究,他在国外早就发表了包括卡门—钱公式在内的许多论文。1956年,国家确定了要优先发展火箭,作为当时唯一的懂火箭,见过导弹的人,钱老不得不放弃了他钟爱的科学研究,去到五院领导火箭导弹工作。在五院,钱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写教材,亲自给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讲导弹概论,后来的神州首任总师戚发韧,载人航天总师王永志 都是钱老讲台下的学生。用钱老的话说,搞导弹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两个人,而是靠一群人,但也正是因为有了钱老在前面的付出,才有了后面我国航天导弹人才的百花齐放。
我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时候,某一门科学技术会随着一个人的出现和去世而兴起和衰落,我国的火箭技术是随着钱老的回国而兴起,同时也是因为钱老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而没有衰落。
如今,我们能看见的重大航空航天科研成果的带头人,大多和钱老有关系。
歼20总师杨伟,杨伟老师罗时钧,罗时钧老师钱学森
载人航天总师王永志,老师钱学森
北斗总师孙家栋,是钱老亲自点将提拔担任了东方红的技术负责人
......
编辑于 2022-11-23 20:01・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梦里花开 - 1108 个点赞 👍
小时候看书上说美国人说一个钱学森顶5个师,觉得钱学森这个科学家好厉害(那时候钱老还健在),长大了再看这句话,我就一个疑问,哪5个师这么厉害拉出来我看看?
发布于 2024-04-13 21:4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毛毛98664 - 906 个点赞 👍
说一个事吧。
钱老回国之前,中国导弹研发是留苏派主导的,是作坊模式,大力出奇迹,糙快猛,够用即可。能造东西,但是不成体系。
钱老回来之后,中国导弹研发转为留美派,借鉴美国科研体系先进经验,重视数理基础,系统性培养人才,虽然起步慢,但是后劲大。
钱学森他就是一个人,哪怕他是个神,也不能手搓导弹。中国需要大量人才,钱学森第一步是人才培养体系。
钱老回来以后,先办了个力学培训班,教育出一批科研人才,再由他们继续人才培养。
钱老做导弹设计,也是先仿制苏联的P2导弹,在这个过程中吃透了导弹设计的全部流程。以至于后来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走了以后,我们也能继续研发。
最近马斯克星舰这件事给我带来一些感慨,我看到很多人说马斯克这个火箭推力多么多么牛,比全世界火箭加起来还要多,反过来拉踩一下中国航天。
是,7000吨是很牛,前提是你发射得成功啊,不然一万吨我们也能做,放烟花呗。
一堆发动机绑一起就敢上天,什么万户行为?
苏联航天的灵魂人物是科罗廖夫,他去世以后,苏联航天就没什么成绩了。
美国航天可能好一点,但是也差不多缺席了一段时间,现在仓促搞太空竞赛,发现没有人了。搞来搞去,让马斯克这种人主导火箭设计。搞这种力大砖飞的火箭,恨不得今天登月,明天就上火星。这是科研的路线吗?这不是大跃进吗?
我真心觉得,马斯克搞这个星舰,是美国政府授意,想把中国忽悠进太空竞赛。就是当年搞苏联那个星球大战计划的翻版。故意搞乱我们的太空计划节奏。
结果你猜怎么着?中国没接招。倒是一帮牧羊犬当真了。
钱学森老爷子最牛的地方是,他去世以后。航天,飞行器设计,导弹设计继续稳步发展,什么大杀器都有了。他人已作古,但处处都有他的传承。
私以为,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编辑于 2023-05-10 19:1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Luan Maxie - 842 个点赞 👍
说点其他的,建国初期,总揽我国科技百魁的是聂荣臻聂总。
他提出了关于科技发展的指导纲领:
政治上、生活上的事听聂荣臻的,他说一不二,负总责。
科技上、工作中的事听钱学森的,他说一不二,负总责。
聂总不仅放权到底,且不争功;
不仅不争功,还把各种风险自己承担,最大程度保护钱老。
啥叫将相和呀,这就叫将相和。
发布于 2025-01-29 09:2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诸蓬漫 - 788 个点赞 👍
说个比较鲜为人知的吧:最近疑似国产六代机首飞的消息震惊了美国等一众国家,英日意等国也纷纷开始重启六代机计划,却无一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至关重要的“风洞”技术落后。
那么谁在风洞技术方面更为领先呢?
答案是:中国!过去,美国曾凭借风速高达25马赫的LENS-X风洞保持全球最快的记录,直到中国的JF-22风洞以30马赫的极限风速刷新记录,成为目前已知风速最高的风洞。
而主导我国风洞建设方向的奠基人是谁呢?
——就是钱学森!
提到钱老,很多人只知道他在两弹一星方面的卓越贡献,而为什么钱老当年回国的过程遭遇重重阻碍?就是因为钱老几乎在多个领域都具备卓越的才能,不仅在1953年首次提出了物理力学的概念,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也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他是气动设计领域的祖师爷,全球最早掌握超音速风洞技术的专家、当年美国风洞设计团队中的5位主导者其中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和郭永怀就意识到了风洞技术对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建设风洞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即便如此,钱学森和郭永怀也没有因眼前的挑战而退缩,他们心里非常清楚,没有自主的风洞技术,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便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
钱学森在世时,凭借其深厚理论功底,为中国风洞技术发展算好前路,后来其学生继承衣钵,持续钻研;而欧美曾经懂行的专家大多离世,且未留下关键数据,差距就此拉开。尤其是美国,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于是就将重心转向了计算机模拟,忽视了风洞的建设和维护,使得如今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发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直到近几年,美国才再开始加大在风洞建设上的投入,试图追赶中国的步伐,但差距至少在十到二十年!中国公认的技术领先让美国想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成为奢望!
而提到风洞话题,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位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中享有盛誉的人物——我国激波风洞的开创者之一俞鸿儒,他和钱老既是师生也是同事。钱学森是力学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俞鸿儒在力学所工作期间,其办公室恰好靠近钱学森的办公室,也经常与钱学森交流学术问题,这使得他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钱学森的言传身教,并得到了钱学森的悉心指点。
当年国家经济窘迫,国际上处领先地位的是涡扇风洞,但这种机器非但造价高昂,并且维护保养、配套设施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根本无力承担。年轻的俞鸿儒面决定换一换思路,另辟蹊径的寻找一条低成本的风洞发展之路,由此想到了一个天才般的创意——利用氢氧燃烧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测试!虽然说确实省钱,但是危险系数想想也很大,且当时的国际社会都对爆轰驱动技术嗤之以鼻,但俞的这一想法却得到了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鼓励和支持。
气体爆炸可比固体危险多了,俞鸿儒这一试就把实验室给炸了!后来还经历了多次试验,其中光他的实验室就被炸了好几回,修了好几回,已经不知道遭遇了多少次实验爆炸的俞洪儒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但由于这实在太过危险以致于很多经验老道的人都不愿跟着他干,只有刚毕业的学生敢跟着他干。而根据俞鸿儒回忆,每次爆炸后,他反而会受到钱学森、郭永怀等导师的表扬:“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俞鸿儒对此回应说:“这叫宽松环境,没有他们的支持根本不行。”
在一次次反复试错和爆炸复盘中,俞鸿儒带领团队成功“炸”出一条新路。1958年,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俞鸿儒带领激波管组成功建成JF-8激波风洞,成为中国风洞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可惜此时郭永怀前辈已经逝世,俞洪儒也完成了跟老先生的约定......
事实证明,当初钱老的推演是非常正确的。
美国现在之所以在多个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上“难产”,除了材料等方面存在问题,最为重要的就是沉迷低成本的计算机模拟,而风洞技术却跟不上。虽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数据模拟和数据测算能力日益增强,但这种能力在模拟六马赫以下速度的飞行器时表现良好,一旦速度超过六马赫,各种问题便接踵而至。由于变量繁多,计算机无法在没有实际测试结果的情况下模拟出准确数据。这一局限性直接导致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模型设计和公式推演上犯了错误——最可笑的是美国人还抱着这个错误的结果研究了20多年的高超音速武器,并且高度保密,仅与部分盟友分享,最后反而导致了整个西方阵营都没能开发出高超音速武器设备。
反观中国,我们使用30马赫风洞配合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让计算机在风洞测试中进行数据模拟和测算。有了现实的协助,计算机模拟的速度和准确度实现了质的飞跃,最终得出了正确的数据结论。这表明,计算机模拟虽有其价值,但无法单独使用,只有与风洞等硬件设施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如果国家在这一关键硬件上存在短板,单纯依靠计算机模拟的虚拟世界来试图攻克现实中的高超音速难题,无异于纸上谈兵。因为现实飞行中的复杂气流、气动热效应等诸多因素难以被计算机精准模拟,误差累积之下,飞行器研发便容易陷入困境。
如今,在风洞数量上,我国的总数超过了欧美国家的总和,而除了JF22,中国还拥有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的风洞群,其中超级风洞就有4个,3个是高超音速风洞。这些风洞覆盖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从常温到高温高压的各种实验需求,不仅被用于东风17、CM401和鹰击21等先进武器的研发,甚至我国的C919客机,高铁,甚至是航母都要走一走风洞,才能正式建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不仅在常规风洞领域领先,在“电离子洞”“强磁场洞”等前沿领域也一马当先。中国拥有高端先进的此类设施,而外国仍停留在相对低端水平。这一差距直接体现在航天关键技术突破上,如“黑障”通讯难题,中国凭借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通讯畅通,而美国却屡次尝试失败,即便搞过一次所谓“黑障直播”,也是漏洞百出,在关键的 73 公里 - 35 公里区间毫无信号,根本算不上真正突破......
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的导弹事业至少向前进步了20年!
编辑于 2025-01-06 12:12・IP 属地福建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小楼一夜听雨 - 624 个点赞 👍
科技战略:点方向、搭框架、定思路。
他在力学方面的成就大家都很清楚了,说点别的吧。
1956年,周总理牵头讨论新中国第一个科学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钱学森是综合组的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评审。
也就是说国家要点科技树了,这事钱学森负责。
而作为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竟出乎意料的专门做了关于中国发展计算机的介绍,极力证明计算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价值。
现在得出这个结论相当容易,但那时是195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也诞生不过十年,而IBM的老沃森还不屑的认为全世界只要五台计算机就够了。
后来钱老又给周总理圈出了一下整个后续十二年科学的重点,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无线电、半导体、自动化。
再强调一遍,那时是1956年。从后来的发展看,不只是十二年,哪怕到现在近七十年了,这六个点依然是当今世界科技甚至科技政治的主旋律,什么俄乌冲突、芯片制裁、出口限制,都和这六点有关。
这六个点,可谓完美点中了世界科技树的发展方向。
如果当时点偏了,中国会是什么结果……很难想象。
除了点方向外,他还有另外两个点值得一说。
第一个是他亲自牵头落实两弹一星,实际上中国科技大厦的四梁八柱[1]正是这时搭建出来的,后续的大型科技项目,基本都延续了当时制定的分工协作体系。
第二个,他还是中国技术科学的奠基人。对于技术科学的重要性,钱老是这么说的[2]:
“在工程学最近发展的大量问题中,在工程学许多分支领域往往有重复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直接从常规问题中提炼出来,工程科学家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它确切地表达为工程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这些研究的结果不仅使工程的一个领域受益,而且对所有领域都有益。”
这是关于科技的科学,研究的是科技发展的规律与思路。
在钱老点方向、搭框架、定思路这三项工作的基础上,新中国的科技便纲举目张的发展起来了。
这便是“战略科学家”的真正含义。
参考
编辑于 2022-10-14 18:45・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读通鉴 - 554 个点赞 👍
这个事儿,不需要说太具体。
一个例子,就足够了。
中美的航天,空天核打击规划,钱老都是领衔人物。
什么叫含金量?
什么叫规划?
什么叫他妈蓝图?
唯一遗憾的是,聪明的脑袋,确实不长……唉,搞学问,真掉头发啊
查看全文>>
杜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