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略:点方向、搭框架、定思路。
他在力学方面的成就大家都很清楚了,说点别的吧。
1956年,周总理牵头讨论新中国第一个科学远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钱学森是综合组的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评审。
也就是说国家要点科技树了,这事钱学森负责。
而作为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竟出乎意料的专门做了关于中国发展计算机的介绍,极力证明计算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价值。
现在得出这个结论相当容易,但那时是195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也诞生不过十年,而IBM的老沃森还不屑的认为全世界只要五台计算机就够了。
后来钱老又给周总理圈出了一下整个后续十二年科学的重点,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无线电、半导体、自动化。
再强调一遍,那时是1956年。从后来的发展看,不只是十二年,哪怕到现在近七十年了,这六个点依然是当今世界科技甚至科技政治的主旋律,什么俄乌冲突、芯片制裁、出口限制,都和这六点有关。
这六个点,可谓完美点中了世界科技树的发展方向。
如果当时点偏了,中国会是什么结果……很难想象。

除了点方向外,他还有另外两个点值得一说。
第一个是他亲自牵头落实两弹一星,实际上中国科技大厦的四梁八柱[1]正是这时搭建出来的,后续的大型科技项目,基本都延续了当时制定的分工协作体系。
第二个,他还是中国技术科学的奠基人。对于技术科学的重要性,钱老是这么说的[2]:
“在工程学最近发展的大量问题中,在工程学许多分支领域往往有重复发生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直接从常规问题中提炼出来,工程科学家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它确切地表达为工程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这些研究的结果不仅使工程的一个领域受益,而且对所有领域都有益。”
这是关于科技的科学,研究的是科技发展的规律与思路。
在钱老点方向、搭框架、定思路这三项工作的基础上,新中国的科技便纲举目张的发展起来了。
这便是“战略科学家”的真正含义。
参考
编辑于 2022-10-14 18:45・IP 属地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