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中产土著普通本科的孩子和农村出身清北学霸的孩子哪个见世面更广?
情形1:京沪中产土著(家庭净资产1000w+)小商人/城市双职工家庭,学历普通本科,不娇生惯养情形2:农村出身,农民家庭,清北学霸不考虑其他变量的话。两种情形有...
- 7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按照题目设定,前者的净资产,其实就是北京两套房吧?
答案也很简单:
八九十年代,后者胜。
2000到2010,前者胜。
2010到2021,取决于后者有没有混到成功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否则前者完胜后者。
2023之后取决于这个清华靓仔有没有润并选到合适的行业。(或者天赋异禀或多或少重复谢环宇唐盼等人的奇迹,这是小概率事件,不考虑)。参照日本(这是温柔的说法),国运日益衰微的年代里,首都两套房不再是清华靓仔难以逾越的障碍了。
编辑于 2023-11-19 16:1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Deep Van - 27 个点赞 👍
接下来我说的话,可能会让正在踏踏实实努力学习的人破防,但我只想通过我这二十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把客观事实分析过来,我不想说一些好话来欺骗这位提主,所以,接下来我说的话,会非常露骨,但毕竟要实事求是嘛。
其实我觉得如果单单是比谁见识多的话,农村清北生通过高考考进一线,通过一些人和事,时间的积累,靠自己也能慢慢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改变,慢慢赶上京沪中产本地孩子,但一些隐形资产,是绝对比不了京沪中产孩子的。京沪一线中产(达到题主所给的1000w净资产要求的)孩子们,(包括他们的爹妈)在这个中国超大一线从小到大积累的圈子人脉和认知,还有一个明事理的爹妈时时刻刻在背后撑腰能帮忙出主意做出一些非常正确的选择,就已经超越这个寒门清华学霸了,难道人生不就是由一个又一个选择构成的吗?有对明鉴的父母帮衬这么多次大大小小的选择,这些京沪中产孩子注定人生以后大部分的生活质量走向不会太歪。
就拿北京海淀区做对比,海淀区六小强(例如人大附中,101中学 ,清华附中,北大附中)高中的孩子爹妈大部分都是国企央企,这里
查看全文>>
不上北大不改名 - 13 个点赞 👍
emmmm…..不是我说,北京上海户口,考个好大学的难度在全国来说几乎是最低的。
如果从小享受着北京上海的教育资源,还只是考上一个三本,无论是不是娇生惯养,这个小孩不聪明,起码可以说智商上没有什么优越性。
我自己考不上清北,但我认识的能够考上清北的同学,能够感受到他们在智商上是出挑的。
如果一个在教育资源上有明显劣势的小孩儿,还能够凭借先天的智商和后天的努力考上清北,起码这是个刻苦的聪明人。
都考上清北了,想要京沪户口不是什么难事。
农村出来的清北小孩儿,如果选择留在北京上海,那么让自己成为中产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京沪土著的三本小孩儿,留在北京上海是否还能够维持住中产的生活是个问题。
甚至都京沪中产了,居然在国内读三本,只能说明就是勉强迈入中产的行列,不然早出国读本科了。
综上,农村清北的前途更好。
查看全文>>
Shadow - 2 个点赞 👍
京沪土著中产,考进QS前100海外高校,上海一本,211,985,清北的小孩相对有前途。
查看全文>>
sunnyjaja - 0 个点赞 👍
在死亡时候谁留下的资产更多谁在考上大学时更有前途
查看全文>>
高玩专家大Z - 497 个点赞 👍
这个问题本身其实包含着一个巨大的陷阱,或者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的根源。
拿情形一与情形二作对比,背后隐藏的含义,无非是想说中产土著的1000万净资产是清北学霸一辈子也难以挣到的——至少也可以对清北学霸形成巨大的领先优势,然后普通本科的学生就因此“碾压”清北学霸。
但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是陷阱,在于三个字:凭什么?
提问者默认的前提是,清北毕业了就一定要留在北京,然后找一份工作,凭着工资来买房、落户,再拿土著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来对比。可谁规定了清北毕业就一定要留在北京?
以北京现在的房价而论,1000万的资产如果包含房子的话,也不过就是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如果只看绝对价格,当然很高,但它再高能提供的实际居住体验也就是100多平米的房子。而且,这房子很可能因为在主城区,已经有些老旧,社区环境也并不是很好。
北京的房价是普通二线城市的四五倍,但是北京的工资水平远没有高出这么多。这也就是说,假如清北毕业生不选择留在北京或者一线城市的话,以他们的学历而言,去到一些二线城市,尽管绝对收入会有一定下降,但实际生活体验可能会上升。
当然,在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掰扯“资产”,说在北京一辈子可以积攒多少资产,而在普通二三线城市积攒的资产只有这个的几分之一。
但这种对比依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对一个房子占据了资产绝大多数比例的财富结构来说,以自住的房子来讨论财产并没有什么价值。很多财富榜单在统计财富时候,一般只会把可投资资产列入统计范围,这是因为可投资资产才是真正对个人财富和生活产生影响的。
清北学生乃至大多数人对于一线城市的执念,是让这种对比得以成立的前提。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金钱或者说“身价”就是一切,一线城市天然就碾压二线城市。但其实“身价”是一个非常虚的概念,如果身价不能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品质,即便不能说毫无意义,但也是很难立住脚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某人家庭可提供300万资金,他有两个选择:
A,在北京付首付,买一套1000万的房子,每月还3.5万贷款还30年。
B,在二线省会全款买房,找一份年薪十几二十万的工作。
A还完了30年房贷,的确获得了一个总价1000万的房子,但那又如何呢?30年折腾下来,他就真比没有任何压力的B生活质量高么?
至于说“前途”这个东西,就更玄乎了。一方面,一线城市更高的天花板同样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人生的选择本来就是多样的,前途的定义也是多元化的——最直观的对比,一个只有一两套房子,在职场和社会中就是普通人的北京土著,和一个参加了选调,几年后就成为某地级市副处级干部的清北博士,到底谁算是有前途呢?
你如果说资产总额,那么毫无疑问依旧是土著胜,但那个干部就真的“没有前途”么?这个例子可能有点夸张,但在我了解的人里,普通家庭出身的清北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二三线城市国企或体制内,不久后就成为一定级别的领导的案例很多。
清北学历带给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选择权。
何谓选择权?如果你真的接触过那些学历普通的北京土著的话,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都会说自己被这个土著身份给困住了。
因为就算你是北京土著,但学历很普通的话,在这个高学历一点都不稀奇的地方,也难以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很多人也只能是找一份普通的工作,然后过着普通的生活,而所谓的“千万家庭资产”与自己其实没多少关系——房子固然值千万,但你总不能卖了吧?就算你家里有两套房子,父母那套也得等他们过世了才能继承吧?以现在北京的人均寿命来说,等父母过世,他们可能也都五六十岁了。
如果想去外地或者出国呢?这个普通的学历,也难以让他们在外地和外国有多少竞争力。也就是在北京,因为没有房租房贷压力,挣得那万把块钱工资也够生活,仅此而已。
那清北又意味着什么?如果你选择出国留学和工作,清北学历的背书和不错的GPA,几乎可以申请到各国的顶级高校。这个学历背书再加上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意味着清北毕业生几乎可以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以一个相对体面的方式立足——而这则是很多本国人都达不到的。
对于清北这种级别的学校学生来说,较差的家庭出身是劣势,但正因为是劣势,所以才要努力避免,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清北(或者说名校)带给一个人最大的底气和价值,是更大范围的选择权,或者说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生活和人生的可能性。可有些人偏偏放弃这种选择,而是以己之短与人之长比较,不是选择最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的方案,而是在别人设定的评价标准下去与别人比,最后又能获得什么呢?
有1000万的资产当然很好,但如果一个人能意识到即便攒不到1000万,也有可能生活的的很好,那么就应当明白人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必选项,而别人的“前途”与自己也并没有任何关系。
发布于 2023-11-15 15:20・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Zpuzzle - 195 个点赞 👍
很多分析的前提是,假设50年后的超高楼龄,即逼近50年or70年设计寿命极限的房产,依旧能在50年后的二手房交易市场上,卖出等价于甚至超过当下一千万购买力的价格。
这是个大胆的假设,我愿意称之为“中产阶级50年尺度的资产保值假设”。
实际情况是,在现代的任意国家任意选取50年尺度,中产阶级的资产保值假设很难成立。从2023年回溯50年,是1973年,即便选取发展速度较缓慢的美国和欧洲,他们1973年中产阶级的很多投资共识和认知,在今天也是被证伪的。
或许人类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相对安全的“中产阶级50年资产保值假设”。
编辑于 2023-11-13 13:5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摸鱼的王同学 - 157 个点赞 👍
以北京为例吧。
首先,这个问题对北京的中产土著并不了解。小商人在北京中产中占比并不高,这是因为,北京大部分商业服务业,是外地户籍的商人在做,本地户籍中产者,相当一部分是“单位人”,属于职员。要知道,北京落户,是靠单位给指标,要符合相应的招人条件,不是靠买房子就可以的,不是有钱就能拿到的。而更早的几代人中间土著,更是计划经济年代,靠各种单位在京成立陆续调入北京的。即便是49以前做过小生意的,49以后也成了单位人。
北京的单位很多,和地方不一样。这个城市有两套单位系统,一套是作为首都,在京的部委层级单位系统有200多个,接近300个,(除了机关以外,还有各种部一级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协会组织等等),除了本部外,再算上各部所属的司局级下属单位(基本上一个部一级单位,下属在京单位两位数起步),几千个司局级单位打不住的。另一套是作为直辖市,拥有省一级的各种单位系统,同样有三位数的司局级单位。
司局级单位就有了人事权,也有了落户的资质。
这是地方上,一个城市所想象不到的。
这座城市光高校就有90多所,各种国字头的科研院所多了去了。
所以,这个城市的中间层次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各种单位里的“单位人”,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司局长、处长(央企的处一级的主管、高经、各种主任)、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工程师、教授医生等等)……数量非常庞大,单位的架构层次也不低。
只是外地来京做生意,孩子是没有户口,不会在京高考的。
这就是中产土著本科孩子们的家长,而这些家长,很多也是高学历进单位后落户在京的。当然,有的也不乏是清北毕业生。
这些家长们所在的单位,每年也会招入很多清北“学霸”。
所以说,所谓清北“学霸”们工作以后,通过工作机构的平台所能见到的世界,这些孩子的家庭,本来就处于这些世界里。没什么不同,多少年后,后者就成了前者的家长。
再说清北的发展。很多回答夸大了他们的发展。
事实上,每年清北毕业的本硕博总数是2万人,数量非常庞大,不同专业、不同人发展的方差也很大。(当然这个数字不能历年累计,因为有本硕博同校的)。就算是认为“一等人”的本科,每年清北本科毕业也在七八千人左右。
但是,清北有个劣势。就是这两个学校本身并不属于哪个系统。
各个系统本来都有自己的头牌高校,系统内单位,从流入的人员数量来看,即便清北的水平是高于系统顶尖高校,简历很容易就过,但架不住系统内高校人多,学长学姐覆盖整个系统的各个层次,这对于后面的发展很有用。所以,数量很少的清北生,像胡椒面一样撒进去,并不见得在这些系统内发展就一定比所有非清北的人都好,特别是和本系统院校比。
比如,在京的金融系统,人大、对外和中财。比如,涉外系统,外交和北外。比如,法律方面,人大和法大等等。比如,教育系统,北师,比如,科学系统,中科院、工程院的各个所等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高中,今年招了10个北师,一个清北,若干个首师的进来。过20多年后,哪个学校的毕业生最有可能被推到校长副校长的层次?到这个位置后,中层又会如何布局?
再比如,航天系统的北航,jun工系统的北理,信息科技系统的北邮,铁路系统的北交……诸如此类。
这不是简单对比单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对比平均值。
很多知乎回答都过于关注招聘本身,因为了解招聘结果只要上网搜名单就行,而不了解未来的职场发展,后面的很多事情,是看人的。不是看个人,而是看大家。
即便在清北内部也是如此,在人大附崛起前,四中是北京清北人数最多的学校,大概一年100多(最多是有170个)。四中当时没有初中部,高中部无实验班。
这个时期,四中的清北率,和其它市重点实验班的清北率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舍弃本校实验班考四中呢(如果考不上就无法再去本校实验班了。)这是因为,四中当时在清北人数多,形成庞大的校友信息网。这个信息网和人脉圈,会让自己在清北乃至离开清北后,发展得相对更容易,更好。
发现题干变化了,原来问的是,两者的视野,并且没说三本。
不知道提问者怎么想的。
其实早已不存在三本概念。另外即便是二本,每年人大附正式生录到北方工大也有两位数。
三本呢?一般来说,中间家庭不会让孩子念三本,因为三本没硕士点,以后再读研或者出国,亦或是直接工作都很麻烦。
如果考不上二本(联大和城市学院打底),一般会出国,或者读2+2之类。换一个赛道。
如果问更有前途,先明白,你认为的好前途是啥?
编辑于 2023-11-13 17:11・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秋天的布拉格 - 143 个点赞 👍
享乐消费可不叫见世面广
从我个人的对此两类人的接触经验来看,清北农村小孩在中后期混的比中产土著小孩好不在少数,主要是后者的意志力和内驱力非常弱。此二类人在心态上就不是一路人,无论是学历还是阶层都不是重点,或者说这个层次的积累差距还不足以完全断绝心态对后续发展的影响
不过其实现在清北很少很少有农村家庭,我见过的也都是80后和95前为主
世界上很多稀缺资源就是要主动争抢才能拿到手,物质生活安逸的小中产子女很容易习惯了安逸,丧失这种争取争抢的意愿。除非他们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在的内驱力,或者找到自己可以拥有持续成就感的事情一直做下去(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这是非常偶然的情况)
驱动清北农村小孩的动力可能是比较工具化的,基本都是生存压力所逼迫出来的驱动力。这种状态下的人如果把社会化完成的比较到位,又没有其他方面的显著缺陷,只要不是体制内想拼出一点成绩并不算难
京沪中产小孩的人生大概率是一条平稳的线,以后可能略微向下或者向上,但最终是平稳的
清北农村小孩的人生则大概率是一条从底层不断往上的线,并且在某一个时候接近京沪中产小孩,有小概率继续往上远远超过。这种起落更大的情况,更有“见世面”的广度
真正麻烦的是那些家风保守图稳的三四线小康中产,学历也并非超一流的那种,既需要自己拼抢资源但又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驱动,不三不四的日子很难过
编辑于 2023-11-07 14:08・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金妍儿 - 110 个点赞 👍
我是从一个四川的国贫县考出来,到成都七年本科+硕士,然后到北京工作十几年。个人体会:
到了上大学这个年龄段,一个人认识自我和认知外部世界的基本范式已经基本定型了。通俗说,就是怎么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运行规律,这种直觉,在二十岁前基本已经定型了。后面就是带着这个范式去不断积累更多强化性素材。当然也有可能因为遭遇重大危机而打破原有范式,但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甚至结果也可能是悲剧的,所谓世界观崩塌。
大学课堂内的教育,尤其是现阶段就业导向压倒一切的大学教育,在修善认知范式这个事情上基本没有作用。如果回扣到题主的假设的话,那么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三本”在哪里,如果也在北京,那么这个“三本”和“清北”在影响学生社会认知范式上的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社会认知范式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和修正的。反过来,如果是“清北”和西部地区的一流高校,那这个认知影响的差别性反而还更显著。另外,如果一个孩子在上大学以前形成的社会认知,让他怯于走出去,怯于与环境互动,那他即使人在清北,恐怕也很难利用到清北的环境和社会资源,可能还不如题主假设的这个三本小孩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利用。
有些事情,今天的我在北京已经习以为常,但在老家甚至在成都,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想不通的。
—完—
编辑于 2023-11-13 09:5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泰格 - 71 个点赞 👍
问出这个问题,题主大概率是前者吧!
网络理解的学霸、小镇做题家、凤凰男“家境贫寒、眼光狭隘、性格执拗、言语木讷……”
实际上,我见过,小镇做题家很多都是教师、医生、公务员、工程师的后代,农村凤凰男则是农村教师、村医、村长、个体户、时代原因留置农村的人的后代。
高考大省那种高卷的环境,普通农村孩子,普通的智商,累吐血,也成不了学霸,考上985都吃力,清北更是不可触摸的高度。
简单的说,高考大省出来的名校生,智力水平远超平均线,并且通常目标明确,心智坚定,抗挫折能力强。
恕我直言,从智力、记忆力、学习能力等个人素质方面,根本不是普通中产,普通智力水平的人能比的。
见识?
什么是见识?
小地方来的人了解一线城市,但是一线城市的孩子,大概率这辈子都不可真的了解小地方。
大城市孩子的见识源于各种cosplay,在父母、学校、社会、商人编织的幻想中,觉得自己就了解了这个世界,以为自己是见多识广的人,其实只不过一方天地之内的NPC。
我是从高考大省卷出来,定居在北京的人,我的孩子很容易成为题主所说的那种北京中产家的普通孩子。看到了太多那样的人,我难免不为孩子的教育担忧。
回首过去,一路走来,支撑我走到现在的,不是家境,不是能力,更不是什么所谓的见识,而是“一颗不灭的心”。
人生路漫漫,为了心中理想,坚定向前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
见得多,管什么用?
关键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且努力去得到。
然而,“不灭的心”,谁都给不了,有些就是天生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心里安慰吧!
小地方学霸,人均一颗“不灭的心”,标配平均值以上智力水平。
需要“京沪”、“中产”支撑自信,就已经输了。
我可以给孩子提供北京中产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我没办法保证她能够继承我的那颗“不灭的心”。
我就是希望她能够有自己的人生,不要废柴到最后指着我动用金钱和关系给她的人生保驾护航。
我希望她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人为编织的幻象中。
家境富裕的孩子,享受父母奋斗的成果没有错,但是觉得站在父母的肩膀上,自己就高大了起来,显然就是一种见识浅薄。
我仅仅是考上了中985,高中毕业,离开家乡二十年,足以在一线过上正常城市中等水平的生活,人家清北更容易。
我自己就是读的衡中那种高中,二十年前,我们班同学家庭出身组成是什么?
家产过亿的农村、赤贫农村、小镇矿主、农场主、上市公司、县长、主持人、工程师、医生、公务员、教师……
我出身教师家庭,家境班里后30%。
“大城市中产”见过的世面——“大城市中产”。
为了避免我家孩子被信息茧房包围,我们很喜欢带孩子回老家,让孩子对三线城市、农村有个具象化的认知。
寒暑假,我们开始想办法带着孩子出差,让孩子见识见识生化环材真实的生活状态,让孩子看看真实的厂房、流水线、实验室。
我读高中上晚自习的时候,曾经听见过黑社会火拼的枪声,我不希望将来孩子,因为看见午夜烧烤摊打架就大破防。
实话实说,我非常不喜欢“大城市中产”这个概念。
社会主义国家,哪来的中产?
“大城市中产”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消费陷阱,就是被忽悠瘸了才会相信的梦幻泡影。
觉得自己是“大城市中产”,都已经敢跟人家清北学霸比见识了,本身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见识浅薄。
我自己的祖辈在旧社会也受过教育,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自立自强,将来要有工作,志存高远,将来要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大城市中产”,恕我直言,满脑袋都是被买办驯化了的见识,脱离人民群众,臣服上流社会。
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有一天会实现共产主义。
在我看来,觉得自己是“中产”就约等于见识浅薄了。
普通老百姓、打工人,过好自己的日子罢了。
评论里有人陷入“穷”的魔障了。
如果穷真的那么可怕,就更应该向往共产主义、天下大同。
不患寡而患不均,穷富时相对的。
编辑于 2023-11-06 09:2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MathLover - 4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erminus - 25 个点赞 👍
什么叫做小农阶级的局限性,这就是例子,
杀出教育内卷的农民子弟,竞争的对标对象是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权力的中产家庭,
令人唏嘘,连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都搞不清楚,
无论你是农村清北学霸,还是京沪中产本科,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此,
那书算白读了,也甭提见识过什么世面,就这,难怪北极鲶鱼们如此狂躁
编辑于 2023-11-01 15:2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青山布衣 - 7 个点赞 👍
在北京这两种人我都亲自见过很多。后者有没有前途不好说,前者几乎都是不幸福的。
在北京那么好的资源和录取率,一个中产(几乎都是体制内)的孩子考个三本或者大专,基本都是精神或者认知上有点问题的,不是怂包,就是脑子里胡思乱想太多,要么就是恋爱脑,偏执狂,反正人格缺陷的一大堆。。。
这种我见过的解脱出来的几个,除了一个拼成学霸的,剩下的都是当场佛系主动降级,撕了通知书买个成教,现在就去上班或者去乐呵,去看球弹吉他,只要不碰网贷赌毒,其实活得挺开心的。
反倒是那帮子坚持上下来的,几乎都有严重的问题,抑郁症、交往障碍、认知障碍。。。连婚姻配偶问题都难以解决的那种,犯事进去的都一大批。清北再不行,哪怕最无含金量的天坑博士,亮出招牌总归是不缺异性心仪的。
所以这问题属于不了解北京,上海不知道,北京中产家庭三本到大专那批孩子,大抵连正常人都不是,偶尔有几个正常的也会被轮成不正常。人不行了,身家过亿都不见得幸福,更不要说这个题设才给了一千万。
编辑于 2023-11-16 00:51・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温煦律师 - 4 个点赞 👍
“京沪中产土著普通本科生”的上一代,大概是“农村出身清北学霸”,或者说“农村出身清北学霸”的孩子属于“京沪中产土著普通本科生”。
所以他们的孩子差着辈儿呢,这一辈人站在前一辈人肩膀上长大的,你说谁见世面多。
编辑于 2023-11-01 14:35・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 3 个点赞 👍
看你如何定义“见世面广”。
农村的清华学霸也许见过粒子对撞机,和IMO金牌住一个宿舍,在美国波士顿进行学术交流,和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吃过饭。
但他从来没去过周杰伦的演唱会,没吃过omakase,没睡过俯瞰外滩的五星酒店,没穿过价格超过1000元人民币的鞋子。
你觉得他见世面广,还是没见识呢?
编辑于 2023-10-31 04:33・IP 属地美国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马达熊 - 1 个点赞 👍
北京80%的学生都能考过本科线,北京的三本生,而且父母还是小商人,这孩子较大概率抽烟染发堕胎打群架,或者智力明显不太行,脑子呆板,学习能力比较差,只能适应重复性工作。
你以为外地农村籍的清北学生都是土包子,实际上大概率是县乡教师公务员子女,属于当地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平时家里教养不错,也颇有些眼界,孩子很有上进心,很有毅力和远大目标。真正村里种地养猪的家庭,几乎没可能教出清北学生。
修养和境界这东西,不能纯按经济实力来,还得看所在地的阶层。亲身体验,大城市月收入一两万,住在一万一平老式居民楼小区的人,可能会整天邻里纠纷 高空抛物 楼道空间争夺 泼妇骂街。 小县城月入8千住在5千一平花园小区的人,大部分人都比较有礼貌有讲究, 帮邻居按电梯 在楼下建流浪猫之家了。
发布于 2024-02-27 09:57・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darkknight - 0 个点赞 👍
不同意回答里乌拉乌拉一大堆的说什么答案不确定,搞对立的。
答案很确定,京沪土著肯定见世面更广。不要说什么多少年前,其实真的是以前差距才不大,来清北学习几年也就赶上了。现在差距要从学龄前算起了,时间差得越久远,差距越难弥补。还有说网络信息的……实际体验永远是无法被替换的,亲身经历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网络获悉的,是别人让你知道的。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城镇化,农村是城镇化的起点,而京沪则是城镇化的终点了。不知道什么是世面?知道什么是国际超级大都市就是见过世面。
其次,人和人之间,除了能力差异,主要就是信息差。信息差广泛存在,大学本身就是创造信息差的地方,但他们弥补不了其他方面造成的信息差。
编辑于 2023-10-30 10:3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坚壳种子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书 - 0 个点赞 👍
约束条件不够严格。
农村籍贯的有的比京沪普通人有钱,
北上的农村也是农村,
村里的大富户也是农村,
保留了村里户籍的一些一二线富户也是农村,
西南西北山区的农村也是农村,
没有任何可比性。
京沪土著普通打工人中产,
京沪父母外交官中产,
京沪父母所长院长中产,
京沪父母开公司的中产,
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中产,
同样没有多少可比性。
发布于 2023-12-24 18:25・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一键西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