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为例吧。
首先,这个问题对北京的中产土著并不了解。小商人在北京中产中占比并不高,这是因为,北京大部分商业服务业,是外地户籍的商人在做,本地户籍中产者,相当一部分是“单位人”,属于职员。要知道,北京落户,是靠单位给指标,要符合相应的招人条件,不是靠买房子就可以的,不是有钱就能拿到的。而更早的几代人中间土著,更是计划经济年代,靠各种单位在京成立陆续调入北京的。即便是49以前做过小生意的,49以后也成了单位人。
北京的单位很多,和地方不一样。这个城市有两套单位系统,一套是作为首都,在京的部委层级单位系统有200多个,接近300个,(除了机关以外,还有各种部一级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协会组织等等),除了本部外,再算上各部所属的司局级下属单位(基本上一个部一级单位,下属在京单位两位数起步),几千个司局级单位打不住的。另一套是作为直辖市,拥有省一级的各种单位系统,同样有三位数的司局级单位。
司局级单位就有了人事权,也有了落户的资质。
这是地方上,一个城市所想象不到的。
这座城市光高校就有90多所,各种国字头的科研院所多了去了。
所以,这个城市的中间层次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各种单位里的“单位人”,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司局长、处长(央企的处一级的主管、高经、各种主任)、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工程师、教授医生等等)……数量非常庞大,单位的架构层次也不低。
只是外地来京做生意,孩子是没有户口,不会在京高考的。
这就是中产土著本科孩子们的家长,而这些家长,很多也是高学历进单位后落户在京的。当然,有的也不乏是清北毕业生。
这些家长们所在的单位,每年也会招入很多清北“学霸”。
所以说,所谓清北“学霸”们工作以后,通过工作机构的平台所能见到的世界,这些孩子的家庭,本来就处于这些世界里。没什么不同,多少年后,后者就成了前者的家长。
再说清北的发展。很多回答夸大了他们的发展。
事实上,每年清北毕业的本硕博总数是2万人,数量非常庞大,不同专业、不同人发展的方差也很大。(当然这个数字不能历年累计,因为有本硕博同校的)。就算是认为“一等人”的本科,每年清北本科毕业也在七八千人左右。
但是,清北有个劣势。就是这两个学校本身并不属于哪个系统。
各个系统本来都有自己的头牌高校,系统内单位,从流入的人员数量来看,即便清北的水平是高于系统顶尖高校,简历很容易就过,但架不住系统内高校人多,学长学姐覆盖整个系统的各个层次,这对于后面的发展很有用。所以,数量很少的清北生,像胡椒面一样撒进去,并不见得在这些系统内发展就一定比所有非清北的人都好,特别是和本系统院校比。
比如,在京的金融系统,人大、对外和中财。比如,涉外系统,外交和北外。比如,法律方面,人大和法大等等。比如,教育系统,北师,比如,科学系统,中科院、工程院的各个所等等。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高中,今年招了10个北师,一个清北,若干个首师的进来。过20多年后,哪个学校的毕业生最有可能被推到校长副校长的层次?到这个位置后,中层又会如何布局?
再比如,航天系统的北航,jun工系统的北理,信息科技系统的北邮,铁路系统的北交……诸如此类。
这不是简单对比单个人的发展,也不是对比平均值。
很多知乎回答都过于关注招聘本身,因为了解招聘结果只要上网搜名单就行,而不了解未来的职场发展,后面的很多事情,是看人的。不是看个人,而是看大家。
即便在清北内部也是如此,在人大附崛起前,四中是北京清北人数最多的学校,大概一年100多(最多是有170个)。四中当时没有初中部,高中部无实验班。
这个时期,四中的清北率,和其它市重点实验班的清北率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舍弃本校实验班考四中呢(如果考不上就无法再去本校实验班了。)这是因为,四中当时在清北人数多,形成庞大的校友信息网。这个信息网和人脉圈,会让自己在清北乃至离开清北后,发展得相对更容易,更好。
发现题干变化了,原来问的是,两者的视野,并且没说三本。
不知道提问者怎么想的。
其实早已不存在三本概念。另外即便是二本,每年人大附正式生录到北方工大也有两位数。
三本呢?一般来说,中间家庭不会让孩子念三本,因为三本没硕士点,以后再读研或者出国,亦或是直接工作都很麻烦。
如果考不上二本(联大和城市学院打底),一般会出国,或者读2+2之类。换一个赛道。
如果问更有前途,先明白,你认为的好前途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