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建议「年轻人毕业后无须急于工作,可以考虑先啃老几年」,怎样看待他的观点?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有条件啃老”的言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建议年轻人毕业后可以“啃老”几年,将此定义为一种自我探索,而非消极躺...
- 130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感到一种多层次的悲哀。
梁永安教授受人尊敬,经常看到他在网上替年轻人发声,比某些一天到晚不会吧不会吧,热衷给年轻人当爹的公众人物要好太多。
即便是梁教授说这样的话,仍然让人觉得有三重悲哀。
1)明明是社会责任,却让家庭背上负担。
以前我们讲低生育问题时,提到一个“现代社会生孩子不合算”的概念。
古代人为什么讲多子多福?因为在古代,每多生一个孩子,就是为家庭多创造一份劳动力。
而现代社会,家庭创造的劳动力,生产出的劳动剩余,被企业拿走一部分,被地租经济拿走一部分。
更被地方财政和城市资本,以进城税的形式,拿走了大头。
不光拿走未来三十年现金流,还把挣个家庭储蓄搬空。
所以现代社会养孩子,家庭经济效益远小于付出的成本。
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学历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多,家庭付出的成本就更高了。
成本和风险由家庭承担,好处和收益被社会拿走—— 活你干,好处大家享。
这活,你还愿意干么?
因为某些天伦之乐的原因,你还是干了(生了孩子)。
你遵从社会规则,按照社会标准,付出高昂成本,培养出了社会性的标准劳动力。
而社会,却无法提供对应岗位,不说使年轻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就连养活自己都很难。
现在却要求家庭继续付出成本,不仅要支出经济成本,还有情绪成本,要负责安慰,引导,别让他们成为“无敌之人”。
为什么不能是社会给年轻人提供失业救助,廉价住房?
为什么不能是赶紧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分配方式,用激活消费生产大循环,增加就业的方式,来解决失业问题?
为什么过是来劝我们的年轻人,你要接受“缓就业”的状态,吞下经济停滞的苦果,你要心安理得啃老?
为什么来劝我们的家长,你要接受年轻人啃你,要提供情绪价值?
2)“老登知识分子”距离真实社会,何其遥远!
他不知道很多基层家庭,根本没有办法作为港湾存在。
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孩子上了那么久的学,念了那么多书,毕业了还得去送外卖。
“为什么隔壁家的二狗子中专毕业跑去当包工头,混得风生水起,都开上大奔了。自己家孩子上了985,本以为可以当领导,结果好嘛,连房子都租不起?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为什么别人都行,就你不行?”
“哪有什么就业困难,那谁谁谁工作不找得挺好吗?你是不是不想工作,就瞎找借口?”
“现在国家发展得这么好,又是一带一路,又是西部大迁移……给你们创造了这么多政策,还给提供廉租房,人才房,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房……别人生活得都很好,就你一天到晚这不行,那不行,我看就是你这人不行!”
“听说老王家孩子躺平了,这娃打小我就看出来没啥出息,读死书,脑子不活!”
……
要知道中国基层社会的家庭,没有什么“港湾”,没有什么“体验不同的人生”,更没有什么“自我探索”。
有的反而是催促,批评,和压力,有的是无穷无尽的pua,和周围人极其无聊的互害。
光抵抗这些,就要耗费太多心力,很多人要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描述成985废物、卢瑟、全职儿女,才能自洽,哪里谈得上什么自我探索呢?
ta就算有自我探索,又能跟谁去说呢?
老登们是真的意识不到普遍存在于中国原生家庭里的矛盾啊,三和大神宁愿躺城中村群租房,也不愿回家,因为家里压根就没有“港湾”。
3)尼特族和无敌之人,就差三步。
这些年造词造得应接不暇,什么尼特族、蛰居族、食草族、“五抛青年”、“七抛青年”、啃老族、全职儿女、“三失一偏人员”……
他们和“无敌之人”的距离,就差三步:
第一步是人生还有没有向往?
第二步是生活还有没有软肋?
第三步是还信不信社会秩序?
如果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兜底功能,把本应属于全社会的责任,推向家庭,而家庭又处于“封建残余”状态,那尼特族是会往“自我探索”的方向进化,还是会往“无敌之人”的方向转变呢?
编辑于 2024-12-02 13:42・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叶泊枫 - 229 个点赞 👍
就这种观点,还有人捧臭脚地说什么“有道理”,足以看出目前国内的阶层壁垒已经坚固到了什么程度。
就是阶层和阶层之间,不仅完全不掌握对方的生活状态、经济状况、人生困境……现在是已经到了【给对方提建议的时候望闻问切全都不用,直接开药方子,连对方死活都不顾】的程度。
就好比你这边病入膏肓,医疗费掏不起,走投无路准备自己给自己拔氧气管子了,他跳出来建议你平时人参加鹿茸配冬虫夏草添点藏红花食补一下。
你甚至都不能说他建议的不对,因为吃点补品确实对你的身体状况有好处。
但你脑子里想的是——我要能吃得起这玩意儿,我不用说拔氧气管子了,我甚至都不会得这病……
年轻人毕业之后无须急于工作,先啃老几年……
给自己一段缓冲期,思考人生方向,探索个人价值……
你瞅,说得多好。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谓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所谓好的人生不必急于求成,不怕大器晚成……
要是这个观点里再加上点什么旅行、徒步、烘焙、瑜伽、读书……放空自己的话,我估计这个观点的支持率还能再翻一倍。
但问题是——有多少人有“啃老”的条件?
你都不用
查看全文>>
写手一条城 - 69 个点赞 👍
想法是好的,执行中会出偏差。最大的八哥是,年轻人可以择业,无法择爹。
有条件的家庭,子女本来就无须“急于工作”。王思聪年轻时急于工作嘛?不大急的。我认识的“有条件”家庭,子女毕业很少急着赶招聘会的。一方面,富人不是孩子毕业那天才富的,读书时就把出路安排好了,有什么好急的。富爸爸们头痛的并不是孩子找不到出路,而是耍个性不愿意按照铺好的路子走。这正是因为他们试错成本低,很松弛。另一方面,富家子弟早就应啃尽啃了,用不着教授呼吁。杭州很多商二代本来就在家庭的港湾游弋。美其名曰负责线上运营的副总经理,帮老爸查查账,看看后台数据,骂骂畜养的牛马,努力工作到两点出门兜风喝茶泡妞。需要你建议嘛?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啃的。
真的急于找工作的,往往是原生家庭不大行的群体。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教授的智慧,应该去解决这类实际问题,而不是说些正确的废话。
我就不同了,务实献计:易爹而啃。
父母不努力怎么办?找个努力的爹嘛。吕布都愿意,你有什么不愿意的?你还能比吕布懂爹?南方本来就有发达的义子文化,
查看全文>>
魔力奥 - 38 个点赞 👍
看了多数回答,令人悲伤的是,一部分大V都跑题了,完全是被带着走。
“年轻人毕业后无须急于工作,可以考虑先啃老几年”这个金句,出自万能编辑部2021-10-29期的采访——《对话复旦教授梁永安:打工人的出路在哪里?》,说白了就是一些青年在职党,对他的提问访谈。
我记得22年这个问题就上过热榜,结果没想到两年之后又被翻出来了。
在我个人一贯看法认为,对于这种社会问题的评价,仅看简短的一句话,就直接赞美or口诛笔伐,难免欠妥,因为它会存在信息差不全的问题,导致舆论风向被误导,所以总算把原文出处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