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什么是一个长时间屹立不倒的文明?
- 6590 个点赞 👍
一个长时间屹立不倒的文明,必然是一个 大 的文明。(船小了容易翻)
仅止大还不够,还要能长时间保持一统,才能始终大。即使一时因为某种原因分裂了,还能快速地恢复一统。
那么,这个文明之中需要有一种内在的保持一统的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无常,人心无定,只有地利永不变。
正是中国独特的地理特征,为中华文明的多次回归一统创造了条件。
首先说大,我国长江黄河都是世界前几的大河,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平原,而且提供了充分的水源。中国几乎占据了世界最大的一块适合种植小麦大米的区域----连成片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密集区域。
然而说一统的因素。在我国的诸多平原当中,古代华北平原最大,人口最多。
而其他平原基本都被山脉切割,比如南方的川、湘、蜀、赣,这些地区虽然相邻,但是都被山脉阻隔。南方军阀即使在一地称雄,也很难控制所有这些地方。而当一个势力控制北方后,很容易对南方各个击破,然后一统全国。在我国历史上,北强南弱是常态。历史改朝换代后的再次统一战争,基本上都是北方统一南山(只有明朝朱元璋是个意外。明朝的“人和”因素大过了地利因素)
所以,中国的地理决定了:大,且能一统。
纵观世界别的地区各平原,都有各种缺点。
比如亚马逊流域水量太大,树木太繁盛,并不适合大量的人类居住。
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平原,古代农业条件其实十分恶劣的,北极寒流每年都沿着落基山脉顺流直下,直抵墨西哥湾。所以北美进化出了玉米这种十分强壮的作物。而且北美地势太平坦,每年都有大量的飓风。
欧洲平原太阴冷,在古代适合长草发展畜牧业,并不适合种植太多庄稼,土地的承受力有限。关于畜牧的缺点,陈平教授的成名作中提到,畜牧民族因为肉食为主,打仗时食品携带不便(容易变质),所以常常难以远征。统一战争不好打。
恒河和印度河平原吧,人口也不少。乎里有文章说,印度这地方古代太热,植被太旺盛。想想在古代,到处是杂草、到处是荆棘、藤连、树木、各种蛇兽蚊虫,其实人的活动范围很受限。当人口的密度没有达到一定阈值之前,是很难进行远距离交流和征伐的。因为即使开辟了一条路,很快就长上树草藤棘了。这其实有点像古代的江浙地区,在衣冠南渡以前,那里很多是沼泽、蚊虫,很难发展。后来晋朝北方战乱,致使大量人口进入水网密布的江南,砍伐林木,开垦土地,驱除蚊虫,变成耕地,才一下子地变成了富庶的鱼米之乡。
至于那些埃及三角洲、中东的几个文明都是沙漠绿洲文明,都太小了。阿拉伯和波期兴起后,直接都给被扫灭了。
相关回答:
查看全文>>
空一格 - 1122 个点赞 👍
核心因素其实就是地理位置。
直到近代航海技术成熟之前,东亚大陆和世界文明核心区(以黎凡特/新月地带为原点,基本可以等同于“高加索人种地中海类型”的原生区域)比较隔离的。很难发生大规模的域外同等级文明的入侵。
而在少量的同级别文明交流、碰撞的场景中,中华文明基本上是被同化、被影响的一方,而不是相反。
典型如和印度的交流,是印度文明深刻影响了华夏文明。中古以后的华夏,佛教的表面影响和深层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另一个典型就是在西北方向,儒家社会在和伊斯兰社会的接触中,始终是节节败退的一方。
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种跨血缘、强调“人人平等”的天启宗教相比,血亲宗族和泛灵论的传统中华社会,在组织生长能力、意识形态动员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劣势。
相较于于儒家宗族的血缘(或拟血缘,比如各种“连宗”,同乡会这种地缘组织也可以看作拟血缘的变种)封闭性,基督教教会、伊斯兰教坊要开放得多,对社会边缘人及底层民众的吸纳和救济力度,也更为强大。近代基督教在中国扩张的一个种子力量,就是教会收养的弃婴和孤儿(儒家社会的弃民)。
直到今天,在很多大城市,都有许多初来乍到的体制外新移民(基督徒),没有亲戚好友,也没有国有单位的党工群团关怀,却能通过教会和教友,获得很多帮助。有个朋友所在的教会小组里,有个成员生病住院了,在杭州没有亲戚关照,但小组里的教友(他们一般互称兄弟姐妹)主动轮流照顾他,直到康复出院。
这是一个在传统中华社会相对真空的生态位,到头来,也是儒家文明对抗天启宗教,最容易被挖墙脚的地方。
PS: 答主是无神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众号:盖因斯(全部原创,欢迎关注)
查看全文>>
盖因斯iFortune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Burgun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