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觉得中国的仇外现象是怎么造成的?还有多久这个现象会淡化?
- 71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你最近在看邓稼先岳父、九三学社创始人、原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的回忆录。
深刻感受到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仇外教育。
许德珩先生1920年1月在上海乘坐Porthos号轮船赴法留学,当时他购买的是四等舱。
他到了法国后,给上海的《时事新报》学了一篇《欧行见闻录》,就是写的他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这篇见闻发表于1920年4月8日的《时事新报》。
文章里,许德珩谈到他所在四等舱的伙食,说船票包一日三餐的,有面包、咖啡、汽水、荤素菜品各一;而且面包和咖啡不限量供应。
他对饭菜的评价是“菜品很可口”。
在文章里他也明确说了三等舱的乘客也和他们四等舱乘客在一起用餐,只是三等舱他们的伙食里多了葡萄酒供应。
然而1987年出版的《许德珩回忆录》里却刻意宣扬“仇外”,甚至不惜撒谎。
回忆录里许德珩说他们作为四等舱的乘客,要等一二三等舱的客人吃完,才能到餐厅就餐。(事实上,他在60年前说的很明白,三等舱与四等舱是一同用餐的。)
还说他们四等舱的乘客每顿饭只有一块面包、一瓢汤,就连剩菜都不能保证每顿有。
以此竭力渲染外国轮船对华人的歧视。(然而并没有)
当然,《许德珩回忆录》里的笑话还有很多。
比如他抄袭薛世纶的《欧游随笔》也就算了,他还嫌薛世纶的新加坡工厂主朋友不够有名;在回忆录里抄袭时给替换成了陈嘉庚。
还在回忆录里大言不惭的说:“(1920年轮船在新加坡经停期间)南洋华侨中学校长涂开舆陪陈嘉庚先生乘汽车来看我”,“我与陈嘉庚先生从此结为朋友。”
然而,陈嘉庚本人为了筹办厦门大学,从1919年7月就从新加坡回到福建,一直到1922年才返回新加坡。
除非陈嘉庚会影分身、还有任意门,不然不可能在1920年的新加坡见许德珩。
编辑于 2024-12-21 18:3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菜头会飞 - 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转移矛盾,境外势力,家丑不可外扬,揭露了家丑、负面新闻就是在给外人递刀子,在传递、散布负能量。
发布于 2024-12-22 01:24・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之乎者six柒零肆 - 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piggy - 1122 个点赞 👍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两篇极为拙劣的“爱国主义”文章:《我代表我的祖国》和《冼星海怒摔指挥棒》。
《我代表我的祖国》原文是这样写的:
“1919年到1927年,我国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政治上也很受歧视。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吧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学习结业的时候,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满腔热情,刻苦学习,争分夺秒,经常到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来。
有事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了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的第一年,他的画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在几次竞赛中,他都取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轰动了美术界。那个向他挑战的外国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失败者。”《冼星海怒摔指挥棒》说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上海担任西洋
查看全文>>
antidune - 20 个点赞 👍
中国现在从上到下逆向民族主义依然十分严重,大概地球独一份。
这都还能觉得仇外
查看全文>>
曹节 - 5 个点赞 👍
只要中国人有自信了,不盲目的舔,哪怕只是选择性的舔,在你那里都是仇外吧
查看全文>>
宇宙之光 - 5 个点赞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鲁迅《父亲的病》
查看全文>>
刘半仙 - 4 个点赞 👍
仇外?144后有多少个外国博主说了中国人有明显的仇外情绪。
你说的仇外怕不就是仇日吧。
而仇日也多数是在网络上盛行,但在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恰恰是日殖人和外务省合作炒作出来的。
多久会淡化?
一切殖民主义思想得到清除,一切帝国主义军国主义霸权主义势力被彻底清算后,这个现象自然会淡化的。同时这句话也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一些仇日情绪存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查看全文>>
醉鸟忆风ty - 3 个点赞 👍
这个问题不过又是公知势力的狗哨罢了。
现在熟练上网的群体大部分还是90后和00后,而他们的学生时代是十几年前,那会是社会开明度史无前例的时代。他们的学生时代,在上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以前,基本上少或者没有接受过任何成体系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别说他们假象中的仇恨教育了。
小学阶段,根本不设历史课。小升初的考试科目大部分省份是语数外,虽然有些地区会有综合类科目的考试,但是这个综合科是社会➕自然➕思想品德三门小科结合在一起的,其中能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屈指可数。很多人小学阶段不看课外书的情况下,对近现代史的了解源于语文课本上少数的碎片化知识,可能很多人上完小学说起来近现代史也就知道个抗日战争。
到了初中,虽然学历史,但是学的也非常浅。很多省份初中一年级的历史知识甚至在中考内容中不会考察。三年学下来,很多人还是不知道近现代发生过什么。而语文课本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因为考试大纲的要求,很多省份的语文教学也只围绕着后半部分的文言文。现代文基本上讲都不讲。为啥当年有句讽刺中学生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
查看全文>>
燃烧的零式战斗机 - 3 个点赞 👍
那是因为你生活在一个仇外的圈子里。
中国就没有仇视外国,中国的免签不就是欢迎大家来中国吗?
查看全文>>
脚踏中美两条船 - 2 个点赞 👍
政治正确估计会一直存在,但是潜意识是不会说谎的。
我发现过一个没怎么听别人说过的有趣的现象,不知道你们注意过没有:中文网上的境外旅游攻略里经常看到的一个说法是:“这次我们订的酒店/景点,都是欧美白人,我们是唯一的中国游客”。什么时候这样写的作者下意识中想表达的是“我们这次旅游踩坑了”,什么时候再谈中国人仇外吧。
查看全文>>
盐水 - 2 个点赞 👍
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都存在仇外现象,也都存在媚外现象,也存在仇仇外现象的现象,也存在仇媚外现象的现象。这些既是始终共存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既是值得忧虑的,也是应当鼓励的。
仇也好,媚也罢,相对来说并非关键所在,毕竟这只是抽象的概念。关键在于具体的事件:仇什么,媚什么?为什么仇,为什么媚?
彼仇我媚,彼媚我仇,这是必然的广泛的长期的存在,并不可怕,甚至可喜;可怕的是双方采取“非常规”的方式或手段解决争议或争端。
还有多久此现象会淡化?只能说:天行有常。
查看全文>>
巴克 - 1 个点赞 👍
等我们的敌人都解体了,消失了,我们就原谅他们。
查看全文>>
原上草 - 1 个点赞 👍
建议题主多看两遍《横空出世》,感受下最好的反战电影的含金量。能问出这种问题来说明题主没有受到很好的反战教育。
查看全文>>
西瓜树下凉 - 0 个点赞 👍
和以色列相比 中国不算仇外
查看全文>>
九五二期 - 0 个点赞 👍
因为好多人不愿也没渠道知道大量真实外国人的思想,对外国认知完全来源于媒体有意引导塑造的形象。
面对具体实际的困难时最不易极端,总有途径解决;面对抽象的困难时最易极端,因为抽象的概念摆在那里,是不可解的。
查看全文>>
思维之火雕玉为灵 - 958 个点赞 👍
小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两篇极为拙劣的“爱国主义”文章:《我代表我的祖国》和《冼星海怒摔指挥棒》。
《我代表我的祖国》原文是这样写的:
“1919年到1927年,我国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政治上也很受歧视。有个外国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吧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学习结业的时候,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满腔热情,刻苦学习,争分夺秒,经常到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来。
有事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了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的第一年,他的画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在几次竞赛中,他都取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轰动了美术界。那个向他挑战的外国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失败者。”《冼星海怒摔指挥棒》说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上海担任西洋乐队指挥,乐队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外国人。交响乐团有一次乐队排练的过程中,冼星海对小提琴手的演奏方式提出了意见。小提琴手嘲笑冼星海,说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根本没有资格指导他拉小提琴。冼星海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愤怒地摔掉指挥棒,离开了乐团。
这两篇文章之所以拙劣,是因为它们在努力暗示我们:任何西洋人都有资格侮辱中国人,而中国人面对西洋人的“侮辱”,除了暴跳如雷以外,无能为力。
《我代表我的祖国》这篇文章其实有很多漏洞。首先,1919年到1927年,也就是徐悲鸿留学的年代,中国无论从何种意义上,都不能称为“亡国”状态。中国人当然更不是亡国奴。当时的中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期间,中国还相继收复了胶州湾租借地、天津德意俄比四国租界、镇江、汉口、九江英租界。
其次,西方人奉行个人主义。西方人并不关心你的背景。所以居里夫人才能作为一个标准意义上的亡国奴,在法国得到高度的尊敬。
最后,卢浮宫是艺术博物馆,但凡尔赛宫不是。凡尔赛宫是波旁王朝时期法国国王的宫殿,虽然也有一些油画,但大多是帝王画像之类。我没见过有人来凡尔赛宫学习绘画,来凡尔赛宫照镜子的倒大有人在。
《冼》文的逻辑则更搞笑。这篇文章的作者完全不了解西洋乐队的结构。他大概以为西洋乐队中的指挥就是一个耍指挥棒的。实际上,在西洋乐队中,指挥的地位犹如足球队中的主教练,拥有绝对的权威。如果一名外国小提琴手如此无礼地挑战指挥的地位,冼星海根本没有必要和他废话,更没有必要摔指挥棒,直接告诉他“下次演出你不用参加了”就行了。
现在的我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识破这类文章的荒诞之处。然而,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是没有能力分辨的。很多人成年之后,依然没有能力分辨。这就使得很多人处于又自卑,又敏感,又仇外的精神状态。
有人质问我这两篇文章的出处。我搜索了一下,这两篇文章至今还在给小学生阅读。
学生还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回答问题。
编辑于 2024-12-23 09:4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antidune - 81 个点赞 👍
都不用说仇外,就说大陆对香港的宣传,简直妖魔化了,一提香港就说人家各种歧视大陆人,还编的有声有色,说普通话会xx,说粤语会xx,说英语会xx。去香港留学之前我真信了,去了之后发现发达地区人的素质明明更高,哪来的歧视,我用普通话说话的时候别人也会用普通话回复我,尽力让我听明白。很多人所谓的歧视就是用的服务员对你爱搭不理这个例子,你在国内苍蝇馆子被爱搭不理的时候你可从来没往歧视上想吧,总结,这就是别有用心的仇恨。
发布于 2024-12-22 11:51・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hello - 16 个点赞 👍
他们怎么宣传仇外了?
答:他们把洋人对中国做过的事情又说了一遍
怎么才能淡化仇外现象?
答:等中国人把洋人对中国做过的事情对洋人再做一遍,仇外现象就淡化了
发布于 2024-12-23 12:0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大熊喵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臧大为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沙洛特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