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院几乎全部都是空座,票房比疫情那时候还惨淡,电影行业要凉了吗?
- 15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约瑟夫 - 1934 个点赞 👍
是的。
最最最关键的因素是,基本盘情侣已经没了。
要知道以前电影再差再无聊,其实也有保底的观众,那就是情侣。情侣约会没事做,往往就是吃饭看电影,反正就是为了和对象找事做消磨时间,哪怕电影再烂,最多就是不看了,在座位上卿卿我我呗。
所以以前电影市场票房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且情侣要看电影了,那吃饭直接就在附近不就更方便吗?因此当时有电影院,就能把整个商业中心的餐饮和超市甚至是旁边的酒店都给盘活。
可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情侣在快速减少,而还在谈的已经不想看电影了。
这些年打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曾经所谓的“极少数”“现实哪有打拳的”话术都是谎言,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感情去给自己找不痛苦,还不如直接单身算了。
所以现在就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按道理是最饥渴的大学生,现在越来越多男女之间互不打扰的情况,和80后90后的大学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而在年轻的情侣减少的大背景下,傻x电影行业自己的作死才是自我毁灭的根源。
之前说过电影再烂,情侣容忍度也很高。但是最绝的是出了一堆有打拳嫌疑或者是打拳来搞宣发的电影。
本来现在社会男女关系就脆弱,都谈恋爱了,总不能轻易分了吧,所以平时大家都互相容忍一下,包容一下,当看不见,免得伤了和气。
情侣去电影院随便看了个电影,谁知道是打拳的,瞬间这种尖锐的问题就摆在台面了,就不得不面对了。
然后越说越激动,大家开始翻旧账了,开始哭了,开始吵了,以前的那些矛盾也翻出来互相攻击了。
本来好好的一次约会搞得这么不开心,甚至要分手的地步。哪怕是没吵起来的情侣,看这种电影心里都有芥蒂,本来暧昧的情侣氛围,变成了“ta不会像《消失了ta》那样对我吧”。
不仅花了钱,还吵了架,那情侣自然就不会再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毕竟谁知道会不会又来个打拳的电影让双方不开心呢。
容忍度最高的情侣观众没了,而现在的电影还这么烂,哪怕是好莱坞现在也一堆烂片,而短视频现在这么方便,那普通观众也没了,自然电影行业就这么完了。
说到底,自作孽不可活
查看全文>>
龙章凤质 - 17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三金又三斤 - 134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不完美的胖达 - 119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上发条的鸟 - 51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明照堂闲人 - 475 个点赞 👍
简单说就是消费习惯没有了——消费者没有看电影的习惯了。
主要原因是国产电影扎堆在热门档期+本来可以弥补非热门档期的欧美电影全面拉胯,导致了全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期”。
这段空白期里面只会有几部没什么吸引力的小成本片子上映。
消费习惯这个事情就是当你没事干想着去看电影,但是打开APP一看全是没兴趣的片子,那么下次你就不会想着去看电影了。
再叠加电影票价昂贵、各种烂片占据票房榜前列、经济大环境不好等因素。
直接就把电影院干没了。
查看全文>>
leisonfrank - 46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古云 - 30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钢铁之龙 - 262 个点赞 👍
敢给观众强行喂屎(满江红、热辣滚烫)。

著名大导演为了推脱,还敢骂观众没有审美,还加特意中国观众不行这种定语。
谁是衣食父母都搞不清。
没人看你电影了,那是观众不行的问题吗?
还是你文娱界的水平跟不上观众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就只会搞点黄暴擦边内容,高层次的精神啥都没有。
又菜屁股还歪。
只能说这个圈从上到下都烂了,电影院只是个受害者。
查看全文>>
SeanIXz - 22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下笔不知趣 - 20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锦鲤 - 20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精神专科覃院长 - 163 个点赞 👍
为什么电影院就不能搞在一楼,或者单独建设一个电影院,单纯的就看个电影。
就像是七八十年代那样的,电影就一个街边的独栋房子,看到大幅的电影海报,感兴趣就顺便走过去看。
男女老少,走过路过的大叔大妈都能进去,10块,20,30看一场电影,积少成多,薄利多销,其实还是很有广大的市场的。
而现在的电影院,基本都是在大商场的三楼,四楼,是作为商城的一个引流点打造的,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地面,远离了群众,目标客群一开始就只是情侣,打工的年轻人,或者商场附近的住户。
去看电影顺带消费,尤其是情侣去了,一二楼买衣服,三楼吃饭,再去四楼看个电影,一套流程下来基本都得大几百。
以至于完全是不敢去,单纯的看电影,你也得绕一圈商场扶梯,得强行的逛街,周边一堆小吃档口,影院不会给你休息区,逼着你去周边逛街,让你去餐厅,奶茶店吃着等电影。
很多商场本来就远离社区,需要打车去看,看夜场的时候出来都已经是12点之后了,还要打车回去,很是折腾人。
电影院+购物中心这种模式,在经济上行时期的确很有用,相互引流,可现在消费能力减弱,下星期的时候,看电影的消费我有,但逛商场,在商场约会吃饭的钱没有,索性绕着这些大商场走。
去逛街边小店,去夜市档口消费,要是街边有个电影院,或者社区内就有小型电影院,我还是很乐意去看的,甚至不管好不好看,就去里面,花20左右,看看大荧幕,吹吹空调,顶多买个爆米花和可乐。别让我跑几公里去看电影。
影院应该慢慢的走向社区服务方向,甚至是公共服务方向,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影院,不多,1-2个荧幕就好。
我大学里就有一个小礼堂可以播放电影,购买了最新片源之后我们学生是经常去看的,烂片也无所谓,看完一起吐槽,反正也就十块钱票价,主要是图一个一起看的氛围。
非要等到放假,毕业,专门大老远的约着四五个同学去看电影,其实很难。
路过,走进去,看一场电影,其实很多人是不挑剔的,而要是看电影变成一个大事,需要筹备,计划,以及应对,那么就会变得很谨慎,很挑剔,只看值得看的,讲究性价比,而但凡有一点问题,都可能会错失一大群观众。
电影院要是高高在上,远远的躲开民众,也别怪大家不爱看电影。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猫夜叉 - 15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古月说九道 - 8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较为帅气的人 - 80 个点赞 👍
经济刚开始出问题的时候,某些人直呼美国20年代电影盛世即将历史重演。
那时候我就在好奇,这些人到底是不是什么样的脑回路,觉得经济下行会造就电影盛世?
就因为美国来了一次,所以我们也会来一次?
就离谱,欧洲也经济危机了,你看到电影盛世了吗?
事实上,美国的电影盛世,基础在于娱乐内容少,所以有钱有闲的人就进了电影院。
但现在的中国,不花钱的娱乐项目太多了,有钱有闲的人太少了。
我很少看电影,几十块的票钱我有,时间没有。
经济下行,我特么不光没有时间,连钱都木的了。
看电影?看你妹。
当然,这只是电影市场衰落的一部分原因。
我觉得,影视圈某些高考不到300的憨憨真信了经济危机等于电影盛世这一套。
所以这几年的电影格外魔幻,几乎全是在踩着观众的雷区蹦跶,就是生怕观众气不死。
哎电影盛世要来了呦,大家赶紧圈钱呦!
只可惜,观众真特么不傻啊!
你们可以侮辱我们的审美,但不能侮辱我们的智商啊!
让观众花钱吃屎,这是正常人干的事?
经济危机,大家确实需要一些娱乐,但是,搞清楚先,大家需要的是廉价又有趣的娱乐!
所以,在一群高考不到300的货歪歪电影盛世的时候,
特喵的短剧起飞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开不开心?
呵呸,还看电影,狗都不看!
短剧目前收割的是下沉市场,但是,就像早期网文四大全是小白文,最后也发展出了老白文一样,
短剧迟早也会慢慢进化出“老白短剧”,到那时候,整个肮脏混乱的娱乐圈,就会迎来真正的考验。
就像喜马拉雅越来越避讳原作者名字,大部分用户还是会追网文作者一样。
短剧不会让读者产生追星的欲望,这是一个很难割韭菜的赛道。
很难割韭菜,就意味着作品为王,作品为王,就意味着观众是爹。
所以,不管现在的短剧多小白多降智,我要祝福它以后红红火火。
只有短剧,让人看到了干掉把文艺圈变成鸡窝鸭窝的娱乐圈的希望。
这娱乐圈,早该死了。
查看全文>>
当行论 - 3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拿破仑本帝 - 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灰心宝宝 - 5 个点赞 👍
电影行业在全球市场的退潮或者说萧条是普遍的,不是仅仅在中国有「要凉了」的迹象。
1️⃣「没人去影院看电影」是全球性的
查了下数据,题目描述确实不是耸人听闻,疫情前,15-19年五年内地没有一年院线观影人次低于12亿的,而20年至今,仅有23年差一点达到13亿,24年勉强过10亿。
再结合电影院数量增多,更稀释了影厅座次的光感。
而几个主要的全球电影市场,除了日本稳住,北美(25%)、欧洲(15%)、韩国(40%)都有颇大的下滑。
2️⃣ 电影产业供应端也在萎缩,没人拍了
韩国最近有媒体和导演都指出了一个现象,韩国没人拍电影了,一年就开机了17部电影。
17部,本土电影节颁奖都勉强凑齐。
另一个消息是,CJ要破产了,经常看韩国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家,相当于日本的东宝、国内的中影。
国内也差不多,疫情后立项开拍的越来越少,而且题材形式也越来越保守,今年有不少能立项开机的都是续作,甚至以前会大量收购积累好项目的公司,现在更倾向于用部分投资+票房提成的方式参与到项目里。
日本电影市场这几年年度票房热榜经常一半都是动画ip剧场话,院线的真人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大制作了,哥斯拉-1.0甚至是以「这么点成本居然特效还挺好」获得口碑。
3️⃣ 更大众口味的文娱形式正在压倒电影
和电影市场的萎缩不同,游戏和剧集产业正在疯狂输出。
实际上有所谓电影感的传统制作在今天的院线已经不吃香了,这个回答下很多人也明确说了,去电影院就是放松、休闲、看个爽快。
叙事、画面、配乐、演出人物都更加直接、易懂,才是大多数消费者想要的。
尽管这一直是院线商业电影的主流,但下行期意味着,以前消费人群够大、钱够多,所以不那么商业的电影也活得下去,现在钱袋子收紧,一年去电影院10次变成了6次甚至4次,那观众显然会把机会留给更轻松更喜剧更不烧脑的类型。
而剧集那边可谓风生水起,韩国为什么开拍片少,因为很多都跑网飞去立项了,包括很多知名大导。大型跨国流媒体平台在大众娱乐项目上,有摧枯拉朽的优势,你韩国那点市场,网飞在北美轻轻松松一个季度就完成了。今年大热的话题作K-POP就是又一个案例罢了。
日本那边也是,实际上了解二次元的应该都清楚,日本动画近几年质量如何可以讨论,但它们是真的有钱,有钱到各种资源可以拉满。
去年日本电影旬报的年度最佳「黎明的一切」,女主上白石萌音表现非常好,但她过往主要的演艺身份是声优,她是「你的名字」女主的配音演员。动画产业已经可以把演艺圈有天赋的年轻人抢走了,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而好莱坞更是早就是剧集的形状了,在中日韩市场出现的这些情况,早就在好莱坞全部发生过了。结果就是现在好莱坞院线的很多出品,剧集味儿非常重,甚至出现很多电影还不如中上游剧集的制作水平精良的情况。
一个反面案例就是「一战再战」,它在很多层面都更像我们记忆中电影的那个样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这部有浓厚的cinema感。最直观的就是去看配乐和配角台词,另一个对比就是F1,F1已经很难和剧集的制作水准拉开距离了,音轨铺得满满当当,每个角色发言都超绝气泡音、抑扬顿挫、非常有戏剧转折感、非常有「大的要来了」感。
而很显然,大众市场喜欢F1,并不喜欢一战再战,这还是在后者搞来了PTA、小李子的情况下。
所以电影的未来,大概率是院线市场剧集化,而更有传统电影感的作品,则继续萎缩。
圣丹斯和旬报十佳那种地方,就是电影最后的归宿,它会变成小众爱好者的小乐园。
「现代启示录」今天上映大概率是暴死
「肖申克的救赎」「血色将至」真的会大卖?我怀疑前者搞不好会被车「虚伪的白皮又在鼓吹自由是普世价值」、「黑人死了白人活了?」
想要在院线大杀特杀,就需要作品讨论或者触达的东西能够尽可能在广泛人群里获得共识。现在真的还有这种人群基础吗?
严肃的思考在这个时代只会迎来分歧和敌视,那主创如果想大卖,必然会寻找其它更基础更浅显的人性共识点和刺激点,比如情色、比如搞笑、比如亲情、比如恐怖、比如血腥。
查看全文>>
明思宗 - 4 个点赞 👍
肯定要凉了。
电影院这个娱乐形式是单向的,也就是由电影院提供内容,观众买票观看。
我们知道互动的娱乐形式降维打击单向的娱乐形式,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普通人的2小时注意力是很值钱的,因此他们不愿意再把这个时间浪费在电影上了,越往后,看电影的人越少,这个和听京戏这类一样,慢慢就成为小众选择。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年轻人谈恋爱意愿降低,看电影作为谈恋爱的一项传统活动,在谈恋爱男女的人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基本盘也保不住了。为什么年轻人谈恋爱意愿降低,这个问题分析起来比较宏大,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但可以给个结论,除了青春期学生,谈恋爱的会越来越少。
第三个问题是电影本身的质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制作出来的电影水平很低。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电影的时效性完全无法和自媒体相比,又有资本在其中搞事,背离了大众审美,自然就没有了内容吸引力。
最后,时代更迭,目前的电视台只能放一些老年人节目,电影院都是空座,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个事物从生到死都是有周期的。
以上。
查看全文>>
布琢思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觉醒来又赢了 - 2 个点赞 👍
你去五星级酒店中餐包间吃饭是去吃五星级酒店大厨的厨艺的
结果等你到了五星级酒店,看着装修豪华的中餐包间
再看看黑丝包臀裙的服务员妹子给你端上来华丽的餐具,你想着这一定是一次美味的用餐体验
结果你打开餐具的盖子
餐盘上是一坨摆盘精美的大便
你把桌子掀了
酒店反问你:我们装修这么豪华的餐厅,你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嘛?为什不爱吃呢?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聆听 - 1 个点赞 👍
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六公主最新推出的那个电影行业数据奖,哪个奖项没有或是被取消了?
电影的基础是根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艺术创作,不是大数据。
更何况,此数据非彼数据。
被人为扭曲干扰的数据,虽然也是数据,问题不算大。
但,如果由此数据得出的结论,干扰到行业发展和道路指引呢?
查看全文>>
思磨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薛定谔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