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最近电影院几乎全部都是空座,票房比疫情那时候还惨淡,电影行业要凉了吗?

Moon
5个点赞 👍

电影行业在全球市场的退潮或者说萧条是普遍的,不是仅仅在中国有「要凉了」的迹象。

1️⃣「没人去影院看电影」是全球性的

查了下数据,题目描述确实不是耸人听闻,疫情前,15-19年五年内地没有一年院线观影人次低于12亿的,而20年至今,仅有23年差一点达到13亿,24年勉强过10亿。

再结合电影院数量增多,更稀释了影厅座次的光感。

而几个主要的全球电影市场,除了日本稳住,北美(25%)、欧洲(15%)、韩国(40%)都有颇大的下滑

2️⃣ 电影产业供应端也在萎缩,没人拍了

韩国最近有媒体和导演都指出了一个现象,韩国没人拍电影了,一年就开机了17部电影。

17部,本土电影节颁奖都勉强凑齐。

另一个消息是,CJ要破产了,经常看韩国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家,相当于日本的东宝、国内的中影

国内也差不多,疫情后立项开拍的越来越少,而且题材形式也越来越保守,今年有不少能立项开机的都是续作,甚至以前会大量收购积累好项目的公司,现在更倾向于用部分投资+票房提成的方式参与到项目里。

日本电影市场这几年年度票房热榜经常一半都是动画ip剧场话,院线的真人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大制作了,哥斯拉-1.0甚至是以「这么点成本居然特效还挺好」获得口碑。

3️⃣ 更大众口味的文娱形式正在压倒电影

和电影市场的萎缩不同,游戏和剧集产业正在疯狂输出。

实际上有所谓电影感的传统制作在今天的院线已经不吃香了,这个回答下很多人也明确说了,去电影院就是放松、休闲、看个爽快。

叙事、画面、配乐、演出人物都更加直接、易懂,才是大多数消费者想要的。

尽管这一直是院线商业电影的主流,但下行期意味着,以前消费人群够大、钱够多,所以不那么商业的电影也活得下去,现在钱袋子收紧,一年去电影院10次变成了6次甚至4次,那观众显然会把机会留给更轻松更喜剧更不烧脑的类型。

而剧集那边可谓风生水起,韩国为什么开拍片少,因为很多都跑网飞去立项了,包括很多知名大导。大型跨国流媒体平台在大众娱乐项目上,有摧枯拉朽的优势,你韩国那点市场,网飞在北美轻轻松松一个季度就完成了。今年大热的话题作K-POP就是又一个案例罢了。

日本那边也是,实际上了解二次元的应该都清楚,日本动画近几年质量如何可以讨论,但它们是真的有钱,有钱到各种资源可以拉满。

去年日本电影旬报的年度最佳「黎明的一切」,女主上白石萌音表现非常好,但她过往主要的演艺身份是声优,她是「你的名字」女主的配音演员。动画产业已经可以把演艺圈有天赋的年轻人抢走了,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而好莱坞更是早就是剧集的形状了,在中日韩市场出现的这些情况,早就在好莱坞全部发生过了。结果就是现在好莱坞院线的很多出品,剧集味儿非常重,甚至出现很多电影还不如中上游剧集的制作水平精良的情况。

一个反面案例就是「一战再战」,它在很多层面都更像我们记忆中电影的那个样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这部有浓厚的cinema感。最直观的就是去看配乐和配角台词,另一个对比就是F1,F1已经很难和剧集的制作水准拉开距离了,音轨铺得满满当当,每个角色发言都超绝气泡音、抑扬顿挫、非常有戏剧转折感、非常有「大的要来了」感。

而很显然,大众市场喜欢F1,并不喜欢一战再战,这还是在后者搞来了PTA、小李子的情况下。

所以电影的未来,大概率是院线市场剧集化,而更有传统电影感的作品,则继续萎缩。

圣丹斯和旬报十佳那种地方,就是电影最后的归宿,它会变成小众爱好者的小乐园。

现代启示录」今天上映大概率是暴死

肖申克的救赎」「血色将至」真的会大卖?我怀疑前者搞不好会被车「虚伪的白皮又在鼓吹自由是普世价值」、「黑人死了白人活了?」

想要在院线大杀特杀,就需要作品讨论或者触达的东西能够尽可能在广泛人群里获得共识。现在真的还有这种人群基础吗?

严肃的思考在这个时代只会迎来分歧和敌视,那主创如果想大卖,必然会寻找其它更基础更浅显的人性共识点和刺激点,比如情色、比如搞笑、比如亲情、比如恐怖、比如血腥。

明思宗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