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这时候了,还觉得剥削他的是资本家?
如何看待杭州一大学毕业生地铁里的演讲?
- 108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momo - 642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江心无月 - 5414 个点赞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查看全文>>
电子炼金术士 - 350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么西么西 - 33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余烬 - 308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图腾炮 - 2191 个点赞 👍
谢邀。
真心希望是剧本。
因为这哥们身体颤抖、无意识反复踱步、情绪和语气忽高忽低。如果不是演的,那已经有点躁动型焦虑了。
预期崩溃其实很恐怖。
一直有个声音:当代小胖友不愁互联网娱乐和卡路里,比起老登们的童年要幸福得多,为什么这么玻璃,动不动飞人和抑郁?
是啊,为什么舍曲林这么流行了?
其实中登们最能理解:
咱很多人起点贼低,有的小时候在田地蹲坑没见过马桶,有的大学四年应挂尽挂;
抱着莫名的胆气出来混,恰好遇上高增长,大环境很幸运地保护了这种胆气;
然后一路走下去,混子继续混,实干的也一直低头,搞出房子车子票子,都以为自己的路特别对,骨头特别硬;
然后35岁。
稍微蹭到房贷失业离婚大病几个坎,立刻打回原形。还想倔强地再赌一把,发现版本迭代,高增长已经无了,自己那点本事原来屁也不是。
找工作半年一年后,终于承认现实,放下过去的妄念,明白自己本质上也是随波逐流。
然后打开手机,发现了又一个崩溃的小胖友。
比起中登的预期崩溃,小登的更痛苦。
中登多少攒下了点底牌,就算一无所有也有些阅历。
小登是真没有,特别是那种平均水平乖乖小登,一出来就是冰火两重天。
父母的经验多数是无效的,老师是只在校园里蹲着对社会无感的,信息渠道是高度算法驱动且过滤的。
用高增长环境里形成的惯性来培养,还带着对未来也是高增长的预期走入社会。
然后发现个人奋斗实在扛不过历史进程,二十年所形成的预期在短短三个月里崩得干干净净。
这就是为什么说,老是给小胖友整鸡血,没用。
换我这个中登来看,保安日结180、被开除后一个人单枪匹马能把钱拿回来,杭州真是个营商环境不错的城市,不带任何阴阳怪气。
我晃过的很多地方,保安日结撑死100,被开除后别说几天工资、几个月工资你也很难拿回来,哪怕你咬牙走司法程序走到底。
别忘了还有个玩意叫“无薪试岗”
但杭州这些进步对这个小胖友木有意义,毕业出来干保安已经砸穿他的预期了,干一天就被开等于爆破了预期底线。
我是真心觉得杭州不错,大环境能让他拿回一天的工钱。
一个人在预期崩溃后,如果能成功做到一些有正向收益的事,是能够让他重建部分心理范式的。
所以他虽然躁动焦虑,但好歹能量还在,还能对外释放。
换一些更不咋地的地方,小胖友连工钱都拿不回,这时候估计会整个人萎掉,转入看似安静但其实更危险的内耗。
那就无敌之人了。
总之,咱现在一方面是中期的过剩培养,特别是青年高学历劳动力;
另一方面是大环境放缓下的普涨消失和增长分化。
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小胖友是不值钱的,哪怕你苦学过。因为你苦学所形成的技能体系没有变现载体了,无龙可屠。
当然,学习不是无意义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但对于没有社会和职场经验的小胖友,把做有形之题的能力复用到做无形之题上,中间的切换成本巨大,社会保障体系和大城市生活成本也没给他们什么容错率。
那别忘了:人的一切美好品质都是能被消耗掉的,包括韧性。
没有高增长也没有社会容错率,小胖友们原本就不厚的精神会被快速消耗掉,焦虑抑郁冷感会成为常态。
所以尽管有着远比以前丰富的娱乐内容和物质基础,但他们却是更痛苦的一代,因为预期落差让他们普遍低着头。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查看全文>>
王子君 - 199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荆南上将邢道荣 - 164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白衣戰神冷锋 - 149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猫咪 - 1471 个点赞 👍
这次,我不输出情绪,没有任何意义。
毕业生,在国内如果走投无路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往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走,实在难去的情况下,个别东南亚国家也是可以考虑的,比如越南,这是少数几个没有成规模电诈园区的东南亚国家,人身安全要强于其他四国。
润加的上可劳动致富过上普通生活,下可拉下脸皮吃救济也算不赖。
润日的上可参加公务员考试去服务日本人民,甚至特定雇员薪酬比本地公务员还能高点,下可刷盘子打零工维持生活,然后过过自己的小日子。
润越的情况略微复杂,需要找到在越南设厂的中企前去应聘,以此为跳板谋求在越南站稳脚跟。并且,这个窗口期非常短,现在越南和美国达成贸易协议以后,中企对越南设厂简单组装再进行转口贸易的道路受到限制,未来岗位可能日趋减少。
并且,即使你润走了,在海外扎根立足,过上平淡的生活了,也请记住,是中国同胞为你指的路,不要做恨国党。
国内走上这条路,是一种没有其他任何选项的必然选择,是任何后发工业国无可避免又不得不踩的一个坑。
只要是制造业国家,并且依靠债务、投资和外需驱动,最终结局都将引向产能过剩。
100年前的美国亦不能免俗。
若非二战出清,美国也没有今天的地位。
而如今,由于核威慑形成的超级平衡,以上手段再也无法出清。
周期后期,请择一佳处,苟遇而安。
查看全文>>
卧龙凤雏 - 128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勃立二象性 - 12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迁就 - 1022 个点赞 👍
这件事有两点很好笑
第一:他的行为大概率能带来上千个就业岗位
第二:一帮在现实里连屁都不敢放的人,嘲笑人家不敢冲塔,毫无勇气,永远指望他人出头,小人之色,尽显无遗
查看全文>>
啦啦啦 - 1021 个点赞 👍
社牛,勇士。
小酒馆演讲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是因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忙忙碌碌的打工者,根本不会去酒馆里醉生梦死。地铁里,广场上,商业综合体,哪里都可以是发表演讲的小酒馆,而社会的不公,广泛的压迫,提供源源不绝的素材,贡献照亮未来的薪火。
查看全文>>
青青碧草绿油油 - 991 个点赞 👍
其实我认为现在所有人都在忍耐,上到中年失业的老人,下到毕业即失业的年轻人,而目前这股压力不仅无处释放还因为工作机会的加快减少导致压力快速上升,而这股压力之所以还能保障在安全值以内,就是因为中年失业者还有存款,应届毕业生还有未失业的父母输血,当这些耗尽,很难想象这股压力会有多大的冲击力。
当然你会说他们为什么不肯脱下孔乙己的长袍呢?以自身而言我今年刚好35被裁员,本行业降薪50%找不到工作岗位再低就有年轻牛马在了,根本不需要我这样的人。换一个行业呢?也试过,肯德基麦当劳目前只需要三类人,应届毕业生,有餐饮工作经验的低于30岁的员工或者是60岁以上已退休老人,还是不行。
最后,留给这些人的真的只剩下两条路,送外卖或者开网约,以前不理解现在感受却深刻,真不是脱不下而是脱下了就只有去码头当苦力这一条路。
查看全文>>
燃烧的贝斯 - 955 个点赞 👍
我去看原视频已经被删了,某音上还有其他媒体的报道,包括一些官媒。
总体来说,小伙子的演讲是充满正能量的,打工人的正义是需要伸张的,网友调侃说该地的文旅一觉醒来可能觉得床要塌了,但这关文旅什么事。
视频里的小伙儿22岁,大学毕业在杭州找了一份工作,虽然是干保安,但每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他只干了一天就被东家说不适合被辞退,连说好的日薪180一天都没有给,无奈这名大学生走了法律途径要回了这180块钱。
之后,就有了地铁里这段奋起激昂的演讲,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然后把演讲的重点推向了鼓励每个打工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像自己一样,哪怕是一天80元,也要讨回来,法律是站在打工人这边的。
演讲完,他拿起放在地铁车厢地板上的水杯和充电宝,准备离开的时候,还有乘客给他拥抱安慰。
成年人的崩溃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来自生活里的一根稻草。越是最底层,这根稻草的重量越轻,但是越能撑起底层生活的一日三餐,因为他们的生活里往往只有一日三餐而已,一天180的工资已经够好几天一日三餐了。
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院校不出众、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大学生,刚开始都是很难的。曾经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家里没有人兜底,兜里没钱又不好意思找本就不宽裕的父母要,他们只有自食其力。
若生活并不能以温柔待我,我将使出全力去生活,这是每一个不服输的年轻人所能作出的最后挣扎。
这个小伙儿是好样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他在地铁车厢里用白天抗争生活剩下来的力气将自己的维权经历分享给大家,嗓音里带着嘶哑,充满着光和热。
打工人的生存环境
大家经常被问,2025年今年的就业形势怎么样?为什么有的年轻人宁愿在家里闲着也不愿意出去上班?
答案是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可能也只是送快递、当保安,还有的去干保洁,他们自嘲是“吉祥三宝”。
时代的洪流席卷之下,我们都处在热辣滚烫之中无法自拔,即使有一份工作,也可能上午开调研会,下午领裁员优惠包,明天可能就得捧着简历到处找工作……
打工人,我们都一样。
所以,地铁里演讲的小伙儿很能引起周边乘客的共情,就业环境不一样了,换作几年以前,他可能会被周围人当作“神经病”不理不睬。
打工人的生存要义
打工人难,企业可能也日子不好过,他们想花最少的钱雇最能产出的人来干以前可能好几个人干的活儿,那么打工人应当在这场劳资利益场里依法捍卫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就像故事里的22岁小伙儿,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即使才上一天班,也要把一天的工资要回来,不闷声吃亏。
知法懂法,保护好自己,在这波热辣滚烫的洪流中幸存下来,才是每一个打工人的生存要义。
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查看全文>>
星遇石油说 - 870 个点赞 👍
我是占理儿。
那个在杭州地铁上呐喊的小伙子,穿着白衬衫站在车厢中央,声音发颤:”我22岁刚毕业”"干了一天保安,主管说180元一天,结果现在说没合同不给钱!"
人群里有人皱眉,有人低头刷手机,大家感受到了——这个"撒泼"的年轻人,撕开的是每个打工人心里最深的“伤疤”。
小兄弟遇到的"没签合同",其实是职场最常见的"软暴力"。
智联招聘2024年调研显示,47%的职场新人遭遇过"口头承诺不签合同"的情况。
这种情形下,企业HR会拍着胸脯说:"我们是正规公司,试用期过了肯定补合同""合同就是走个形式,你还信不过我们?"
可是,当你加班到凌晨改方案,因为工伤需要理赔,被无故开除时——那张"口头合同"会瞬间消失。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企业需支付双倍工资。可现实里面,像小兄弟这样的"日结工""临时工",往往连这点基本保障都没有。
小兄弟的遭遇,"180元一天"的承诺看似明确,实则藏着更大的陷阱。劳动投诉平台数据显示,62%的薪资纠纷源于"口头约定与实际不符"。
企业常用的套路五花八门:
底薪拆分:面试时跟咱说"综合薪资不低于8000",可实际上底薪只有3000,剩下的5000是"全勤奖+绩效+提成",而这些"浮动项"要么永远拿不到,要么人家说“你拿不到,那是你能力不行”;
文字游戏:杭州最低工资标准是24元/小时(2024年调整后),但企业可能用"日薪180元"模糊计算——如果每天工作10小时,时薪就只有18元,低于法定标准;
延迟支付术:"月底发工资"拖到次月15号,"项目结束结算"变成"项目回款后结算",最终可能变成"公司经营困难暂缓发放"。
企业为了研究这些套路,那可是下了血本,花了大工夫的。
小兄弟那句"我也才刚大学毕业",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痛处。智联招聘2025年报告显示,68%的应届生遭遇过"试用期陷阱":
无限试用期:法律规定3年以上合同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但企业对试用期的要求完全凭感觉。签1年合同也会要求6个月试用期,没合同、没保险,并且试用期还会因"转正考核不过再延长";
社保"试用期豁免":"试用期不交社保,转正后补缴"是典型话术,但根据《社会保险法》,劳动关系建立当月就应参保;
转正即裁员:某互联网公司曾被曝光"批量招聘应届生,试用期最后一天以'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开除",美其名曰"筛选人才"。
有些企业的无耻,是对无耻这个词的侮辱。
而更隐蔽的掠夺,藏在招聘平台的"虚假岗位"里——一位求职者在BOSS直聘投诉:投了"用户运营主管"岗位,面试时HR直言"这个岗半年前就招满了,挂着是为了收集简历"。
这种套路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尤为常见:企业发布"薪资15-25k"的高薪岗位,实则是为了:
平台刷活跃度:招聘平台会根据岗位更新频率、简历投递量给企业账号加权,虚假岗位成了"免费广告";
建立人才储备库:某教培机构被曝光长期挂"高中数学老师"岗,实际是为了筛选应届生,低价招聘大学生当临时劳动力,用完后企业有N多种方法逼他们自动离开。
更恶劣的欺骗,藏在"入职前缴费"的套路里。有求职者应聘奶茶店店员,被要求交300元"工服押金",离职时被告知"工服清洗费200元,磨损费100元",最终分文未退。
这种套路在餐饮、销售、物流行业尤为普遍,企业常用的"收费名义"包括:
服装费:"统一工服需要定制,交500元押金,离职退还"(实际工服成本不足100元);
培训费:"新人必须参加3天岗前培训,交800元培训费,转正后返还"(培训无非就是企业制度规程、产品介绍);
设备押金:"需要使用公司配的手机/电脑,交2000元押金"(离职时以"设备损坏"为由扣钱)。
虽然《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但现实中,企业会用"自愿缴费""合作协议"等话术规避法律风险,求职者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只有妥协一条路可选。
但,最令人发指的行为是欺诈,他们藏在"高薪培训"的骗局里——某应届生在BOSS直聘看到"UI设计师岗,月薪12k",面试后HR说"你经验不足,参加我们合作的培训课,学完直接上岗,费用从工资里扣"。
结果所谓"培训课"是价值19800元的线上教程,贷款后才发现"上岗"是去合作的小公司做外包,月薪仅4000元。
这种"培训贷"套路的链条是:
放低招聘门槛:"0经验可,月薪过万"吸引应届生;
制造能力焦虑:"你这水平不符合岗位要求,必须培训";
绑定贷款缴费:"培训费用公司垫付,从工资里分期扣"(实际是诱导求职者用网贷);
踢皮球式脱责:培训结束后以"考核不通过"为由不安排岗位,贷款却已到账。
小伙子那句"哪怕干一天,也要把钱要回来",其实这也是很多职场老人心里的"伤疤",几乎每一个在职场打拼的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很恶心却又无奈的‘套路’,但是大部分人在遭遇侵权后选择"忍气吞声",原因也很现实:举证难、成本高、耗时长,即使维权成功,企业也能拖到我们崩溃。
这个22岁的小伙子才刚进入社会,有人说这样的职场‘毒打’会帮助他成长,接受社会的残酷,我很敬佩他,不管大家觉得他失态也好,会影响他以后找工作也好,他没有做错任何事。
一个上了大学的年轻人,找不到一份能够谋生的正儿八经工作,逼不得已情况下去当保安,反而还要被种种职场‘卑劣’乱象鞭打,直至情绪崩溃在地铁呐喊。
这是谁家的孩子?你家的孩子又会遭遇哪些‘毒打’?他的崩溃又会在哪个时候?
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上清北,也不是清北的孩子就一定不会遭遇职场‘鞭打’,许多人都说,咱们需要教会孩子社会的真实和残酷。
可我在想,为啥这些社会的阴暗能存在这么多年,且越来越暗,越来越糟?
我们是应该改变孩子去接受这些阴暗,还是应该消除阴暗,让孩子能在光明的环境中生存?
《抗美援朝》中有句话:我们把仗打完了,我们的孩子们就不用打仗了。职场这些恶心人的事,咱们当初没有努力抗争,现在年轻一代依然在挨打。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请三连!
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查看全文>>
占理儿 - 80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D . X - 73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硅基生物 - 709 个点赞 👍
如果为了发泄情绪,说了那么一大堆东西,居然一句都没过红线。
那么只能说明,这一定是mcn团队精心设计的讲稿。
100%是为了流量。
这些玩意一句都不用理会。
查看全文>>
无妄寒都 - 65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白袍纠察队 - 62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哈哈哈 - 60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业余吃瓜人 - 458 个点赞 👍
这几年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社会提供给普通人的底线水平,才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发达的标准。
年轻的时候走过很多地方,没思考过欧美小年轻的享乐主义是怎么出现的,总归结于社会富裕。但最近几年的旅行,特别是日本,让我认识到我们社会那么卷的原因其实在于上面那个结论。
我们的社媒平台上总是说以前阶层跨越是多么的机会多多,现在的阶层固化是多么的严重,所以小盆友们躺平。但阶层固化是问题么?真正的问题在于怎样让普通人轻易就能获得工作的机会、租得起房/买得起房、不太难的结婚生子条件、养育负担不那么重、便捷可靠的养老/医疗服务....
这就为啥人家普通孩子高中3点放学,接下去要卷的自己去补课,不卷的体育、音乐、舞蹈、上山下海,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有比较确信的将来,甭管怎样起码能像样的活着。
年轻时总是厌恶一眼到头的未来,年长时才知道可预见的未来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查看全文>>
木木飘舞8388 - 448 个点赞 👍
就是觉得他是刺头才不要他干了。
他演讲的内容挺好,深刻揭露了当今用人单位的现状。
不过你是老板,也不会招他做保安,这人百分之百的不服从管教,还会联合同事造反。
公共场合发表演讲,在印度真的很难得,弄不好就得进去,说明青少年还有希望。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鲁迅门前两颗枣树 - 439 个点赞 👍
看到了么兄弟们,知道为什么没有全男酒吧了么,要是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个讲台而且台下还有一群男的喝酒聊天,谁心里有不舒服有委屈都可以上台讲两句,你猜猜一个月后这群人会发展出什么组织。
查看全文>>
罗伯特·基里曼 - 39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婷婷 - 33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赫连白夜 - 32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用户776664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