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如何看待杭州一大学毕业生地铁里的演讲?

我爱大聪明
870个点赞 👍

我是占理儿。

那个在杭州地铁上呐喊的小伙子,穿着白衬衫站在车厢中央,声音发颤:”我22岁刚毕业”"干了一天保安,主管说180元一天,结果现在说没合同不给钱!"

人群里有人皱眉,有人低头刷手机,大家感受到了——这个"撒泼"的年轻人,撕开的是每个打工人心里最深的“伤疤”。

小兄弟遇到的"没签合同",其实是职场最常见的"软暴力"。

智联招聘2024年调研显示,47%的职场新人遭遇过"口头承诺不签合同"的情况。

这种情形下,企业HR会拍着胸脯说:"我们是正规公司,试用期过了肯定补合同""合同就是走个形式,你还信不过我们?"

可是,当你加班到凌晨改方案,因为工伤需要理赔,被无故开除时——那张"口头合同"会瞬间消失。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企业需支付双倍工资。可现实里面,像小兄弟这样的"日结工""临时工",往往连这点基本保障都没有。

小兄弟的遭遇,"180元一天"的承诺看似明确,实则藏着更大的陷阱。劳动投诉平台数据显示,62%的薪资纠纷源于"口头约定与实际不符"。

企业常用的套路五花八门:

底薪拆分:面试时跟咱说"综合薪资不低于8000",可实际上底薪只有3000,剩下的5000是"全勤奖+绩效+提成",而这些"浮动项"要么永远拿不到,要么人家说“你拿不到,那是你能力不行”;

文字游戏:杭州最低工资标准是24元/小时(2024年调整后),但企业可能用"日薪180元"模糊计算——如果每天工作10小时,时薪就只有18元,低于法定标准;

延迟支付术:"月底发工资"拖到次月15号,"项目结束结算"变成"项目回款后结算",最终可能变成"公司经营困难暂缓发放"。

企业为了研究这些套路,那可是下了血本,花了大工夫的。

小兄弟那句"我也才刚大学毕业",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痛处。智联招聘2025年报告显示,68%的应届生遭遇过"试用期陷阱":

无限试用期:法律规定3年以上合同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但企业对试用期的要求完全凭感觉。签1年合同也会要求6个月试用期,没合同、没保险,并且试用期还会因"转正考核不过再延长";

社保"试用期豁免":"试用期不交社保,转正后补缴"是典型话术,但根据《社会保险法》,劳动关系建立当月就应参保;

转正即裁员:某互联网公司曾被曝光"批量招聘应届生,试用期最后一天以'不符合岗位要求'为由开除",美其名曰"筛选人才"。

有些企业的无耻,是对无耻这个词的侮辱。

而更隐蔽的掠夺,藏在招聘平台的"虚假岗位"里——一位求职者在BOSS直聘投诉:投了"用户运营主管"岗位,面试时HR直言"这个岗半年前就招满了,挂着是为了收集简历"。

这种套路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尤为常见:企业发布"薪资15-25k"的高薪岗位,实则是为了:

平台刷活跃度:招聘平台会根据岗位更新频率、简历投递量给企业账号加权,虚假岗位成了"免费广告";

建立人才储备库:某教培机构被曝光长期挂"高中数学老师"岗,实际是为了筛选应届生,低价招聘大学生当临时劳动力,用完后企业有N多种方法逼他们自动离开。

更恶劣的欺骗,藏在"入职前缴费"的套路里。有求职者应聘奶茶店店员,被要求交300元"工服押金",离职时被告知"工服清洗费200元,磨损费100元",最终分文未退。

这种套路在餐饮、销售、物流行业尤为普遍,企业常用的"收费名义"包括:

服装费:"统一工服需要定制,交500元押金,离职退还"(实际工服成本不足100元);

培训费:"新人必须参加3天岗前培训,交800元培训费,转正后返还"(培训无非就是企业制度规程、产品介绍);

设备押金:"需要使用公司配的手机/电脑,交2000元押金"(离职时以"设备损坏"为由扣钱)。

虽然《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但现实中,企业会用"自愿缴费""合作协议"等话术规避法律风险,求职者为了获得工作机会,只有妥协一条路可选。

但,最令人发指的行为是欺诈,他们藏在"高薪培训"的骗局里——某应届生在BOSS直聘看到"UI设计师岗,月薪12k",面试后HR说"你经验不足,参加我们合作的培训课,学完直接上岗,费用从工资里扣"。

结果所谓"培训课"是价值19800元的线上教程,贷款后才发现"上岗"是去合作的小公司做外包,月薪仅4000元。

这种"培训贷"套路的链条是:

放低招聘门槛:"0经验可,月薪过万"吸引应届生;

制造能力焦虑:"你这水平不符合岗位要求,必须培训";

绑定贷款缴费:"培训费用公司垫付,从工资里分期扣"(实际是诱导求职者用网贷);

踢皮球式脱责:培训结束后以"考核不通过"为由不安排岗位,贷款却已到账。

小伙子那句"哪怕干一天,也要把钱要回来",其实这也是很多职场老人心里的"伤疤",几乎每一个在职场打拼的人,都经历过各种各样很恶心却又无奈的‘套路’,但是大部分人在遭遇侵权后选择"忍气吞声",原因也很现实:举证难、成本高、耗时长,即使维权成功,企业也能拖到我们崩溃。

这个22岁的小伙子才刚进入社会,有人说这样的职场‘毒打’会帮助他成长,接受社会的残酷,我很敬佩他,不管大家觉得他失态也好,会影响他以后找工作也好,他没有做错任何事。

一个上了大学的年轻人,找不到一份能够谋生的正儿八经工作,逼不得已情况下去当保安,反而还要被种种职场‘卑劣’乱象鞭打,直至情绪崩溃在地铁呐喊。

这是谁家的孩子?你家的孩子又会遭遇哪些‘毒打’?他的崩溃又会在哪个时候?

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上清北,也不是清北的孩子就一定不会遭遇职场‘鞭打’,许多人都说,咱们需要教会孩子社会的真实和残酷。

可我在想,为啥这些社会的阴暗能存在这么多年,且越来越暗,越来越糟?

我们是应该改变孩子去接受这些阴暗,还是应该消除阴暗,让孩子能在光明的环境中生存?

《抗美援朝》中有句话:我们把仗打完了,我们的孩子们就不用打仗了。职场这些恶心人的事,咱们当初没有努力抗争,现在年轻一代依然在挨打。

全文完,感谢阅读,喜欢请三连!

占理儿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