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联合 11 家车企倡议,实事求是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明确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这将对行业发展有何影响?
- 726 个点赞 👍
什么TM 狗东西?
自己不是刚刚吹了自己L3成了,结果是高速L3解决方案,L3畅想曲吗?
还TM刚刚下架这个宣传视频吗?
我活了这么多年,这么不要逼脸的企业,真的是头一次见。
我一直觉得什么东西都是有底线的,直到我遇见了华为。
查看全文>>
薛七夜 - 65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高岭之花 - 599 个点赞 👍
我就想问一句,除了华为还有哪一家宣传的时候敢说“1400公里无接管”,“L2.9999999”,“如果不是国家法律禁止......”,“油门当刹车踩”......?这种贼喊捉贼的话信手拈来,毫不脸红的还有哪一家?
所以,我劝你们还是要点脸,毕竟互联网并不是没有记忆,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还是非常高了。
查看全文>>
胖虎 - 200 个点赞 👍
我什么都不评价,我写几个时间线:
4月16日之前,华为余承东:“ 开车可以睡觉 / 在路上还可以工作 / 开车办公 / 1314公里无接管 / L2.99级 / L3级别设计 ”
4月16,工信部:驾驶辅助,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4月22 ,华为发布“高速L3”,放出了“L3畅享宣传片”
4月25,华为下架“L3畅享宣传片”
4月27,华为联合11家车企倡议,实事求是宣传智能辅助驾驶
.
.
.
.
提前把话放这里了,我知道有人要说我是收了钱的,是汉奸、米猴、1450、50万……
但我是怎么想的:我发这个回答,因为我义愤填膺;我发这个回答,因为我不愿意看到“公平公正的经商环境、实事求是的科研环境”被一步步破坏。宗教信徒是叫不醒的,尽管来喷我吧。
查看全文>>
吴昊展 - 164 个点赞 👍
知乎关于智驾和L3的讨论,各种颠倒黑白,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一帮PTSD各种造谣,非要把智驾监管收紧的导火索甩给华为。
前排还好意思列所谓的“时间线”,拿一些无关事件缝合在一起。
我说难听点,这TM连“岁月史书”都不是,这就是刚刚发生的事实啊!
有一说一,一开始我也觉得工信部收紧监管跟小米事故可能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行业调研应该是从去年就开始了。
但随着信息逐渐增多,究竟谁是导火索不是一目了然么?
公安部报道举出的五个事故案例就有小米,工信部的政策据报道也是小米加了一把火。
“小米安徽事故是药引子,政府开始用梦猛药治理、严管高阶智驾乱象”
中国经济网的报道,同样提到了小米su7的关键作用:
怎么着?这些人是不是要把大河报、界面新闻、中国经济报和同济大学教授全都打成“higo”?
之前一帮极端魔怔人颠倒黑白,我就忍不住写回答反驳,当时就说L3落地不远了:
如果前排这些极端米粉非要嘴硬,坚称国家监管是针对华为,那就看看后续L3落地的情况吧。
总不能一边说国家政策打压华为,一边给华为智驾最快开绿灯吧?
预计行业内真正的第一梯队玩家,最快年中最晚年底,应该都能实现部分地区部分场景L3落地。
我认为华为/鸿蒙智行很可能是最先实现商用L3落地的厂商,第一梯队其他家要么同期进,要么稍晚一些也会跟上。
标准更清晰营销更局限之后,到底谁是第一梯队谁不是,到底谁是引发监管收紧的罪魁祸首,事实胜于雄辩。后续华为ADS 4.0发布会的势头,大家也都看到了:
央视带头直播,国内外多家车企共襄盛举,高速商用L3正式官宣。
一边是小米新车推迟,另一边华为已经官宣高速L3,究竟谁是监管收紧的导火索不言自明。
以知乎的一贯风向,菊厂技术再怎么领先,大概率还是堵不住某些人的嘴,这我倒是想到了。
但我没想到的是,某些人为了自圆其说,选了一个最蠢的角度:把高速L3“开除L3籍”。
我寻思L2时代智驾和辅助驾驶也是从高速开始,怎么换了L3某些人突然就不认了?
之前我早就说过,未来L3推广的进程必然是分区域、分场景、分车型逐步落地,L3智驾落地大概率也是从部分高速起步。
而且以我国监管的一贯风格,新技术新方法必然也是分城市分地域逐步试点,这有任何奇怪之处吗?
我把话放在这,未来L3技术演进必然是分地区分场景逐步迈进,尊界S800大概率是第一款高速L3量产车。
尊界S800那套双冗余架构是真正面向L3设计,未来支持L3的车型还会逐步增多。
现在对着“高速L3”冷嘲热讽,技术逐步成熟后自家“主子”迟早要跟上,到头来只会吃满回旋镖。
事实证明,一些厂商明明基础能力跟不上,偏偏紧贴营销“第一梯队智驾”,确实容易造成混淆。
近期的热点事故很有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上头下定决心。
这还真应了某人的一句话“它为了盛一碗饭,把大家的锅砸了”。
最恶心的是,自己出了事故,舆论上拖全行业下水,居然还好意思反过来倒打一耙,这帮人能不能要点脸?
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出倡议,可以说再自然不过。
目前上汽、广汽、长安、东风、北汽、奇瑞、江淮、奥迪、丰田、比亚迪、赛力斯等一众车企,都已经全部或部分接入华为智驾解决方案。
华为智驾前进到L3,自然也就意味着未来这些车企的量产车,都有希望搭载高速L3能力。
知乎这帮人不去思考为何广大车企都选择华为智驾,跑到知乎带节奏发泄情绪,长期看有什么实际意义?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现实主义理想者 - 5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扣1送地狱火 - 41 个点赞 👍
这11家,全是华为的客户或者准客户,
或者说,这11家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全部是依靠华为的
离开华为,这11家企业的竞争力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或者说他们的竞争力提升依赖华为。
所以,华为拉着这11家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就像是美团的王兴,拉着理想汽车、摩拜单车、水滴、喜茶、猫眼娱乐、老虎证券、swiggy、Go-jek、Opay的老板,一致宣传外卖行业良性竞争,抨击刘强东漠视外卖人员利益一样可笑。
有本事的人,把行业大佬、技术高手,甚至是竞争对手企业团结在一起,为行业发声;
吹牛P 的人,把徒子徒孙、关联单位,甚至是被技术拿捏的聚拢在一起,为自己造势;
一个月前吹自己车上睡觉、千里人工不介入的时候多么嚣张
现在开始抱团甩锅推责任,把水搅浑捂人嘴的时候,就有多么无耻
查看全文>>
allen的管理笔记 - 4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木子LEE - 24 个点赞 👍
以下均为个人理解:
一、 某企业对自动驾驶的宣传一向是最激进的,因为它不是车企,是供应商。其作为供应商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智驾能力,其次是营销带货能力,再之后才是智能座舱和电机电控系统;该企业掌握了HM智行旗下品牌的宣发,同时作为供应商又不像车企一样对车辆问题造成的事故负直接责任。管营销又不负实际责任,两个因素叠加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而自己研发智驾系统的车企,和没有宣发权的纯智驾供应商,这两种情况在宣传口径上就谨慎的多。
不信你可以看央视刚发布的智驾广告,所谓《L3 畅想》,里面还在鼓吹尚未落地的 L3 智驾能力,描绘了司机可以不系安全带+驾驶时接视频电话的骚操作。这能叫“实事求是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明确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你边界条件写在哪了?不会是写在视频最后的小字里了吧?
刚发完L3 畅想广告,就来倡议实事求是宣传智能辅助驾驶。那你不是白畅想了吗?
这个广告,再配合这个知乎问题下面的回答,就可以看见当天海啸的一角:
二、个人认为这种倡议是一种“投名状”,意思是我知道我之前宣传的太激进了,我现在不敢了。可能在以后的宣传中 HW 会有所收敛。
智驾收紧的相关政策酝酿已久,虽然最终 su7 事故成为监管加速落地的导火索,但是监管本身是行业内其他某个激进宣传智驾的厂商引发的,各种意见征询和监管措施早在 su7 事故之前就多有曝光。
小米本身是车企,如果车辆自身缺陷导致事故他是脱不开责任的,因此可以看到雷军对智驾的宣传比较保守,通常是吹一吹智驾能力特色后马上跟进限制条件,说明局限性,从开始就在坚持这一点。之前很多某品牌粉丝认为这是雷军“怂了”,但也正因如此,现在搞出这么大声势来“倡议”的也不是小米。
三、基于上一点扩展开来,可以看见本次参与倡议的发起方是阵营十分鲜明的。主要是与 HW 有密切合作的几家:广汽、上汽、江汽、奥迪、东风猛士、岚图、深蓝汽车、北汽、阿维塔、赛力斯、奇瑞汽车。这里面没有比亚迪、吉利、长城、一汽、理想、蔚来、小鹏、特斯拉、零跑、宝马这些车企。
赛力斯有问界,奇瑞有智界,江汽有尊界,上汽有尚界,北汽有享界,广汽已有合作风声,剩下的奥迪、东风、长安、岚图、奥迪这些也都是华为乾坤智驾的合作方。所以本次倡议实际上就是供应商 HW 携使用了它供应智驾能力的全部车企进行的倡议。
至于为什么只有他们发声,别人不用发声,我想之前已经解释的比较清楚了,就像打地鼠一样:你冒出头去就要挨捶,挨了捶就要叫唤一声再缩回去。
要是敢不出声不缩头,那我只当是上次敲的不够劲,后面还要锤你。
监管收紧后,被打屁股最疼的跳得最高。
重锤敲下后,被打的最疼的缩的最快、叫的最响。
查看全文>>
普通的知乎用户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低配版海灵顿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聆听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