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原苹果首席工程师孔龙自美归国,入职复旦大学?
- 463 个点赞 👍
先不去评价孔老师工业界的地位,单单仅看孔老师2011-2016年UCLA读博期间的学术水平。
1.孔龙老师是UCLA拉扎维教授的学生,硕士应该是做ADC相关,读博时主要研究方向是射频频率综合器(PLL CDR之类)。应该说,频率综合器算是射频信号链中比较核心的电路模块了,其噪声抖动直接影响着射频前端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也算是射频设计中最具有技术含量的模块之一了。
2.孔龙老师在UCLA读博5年期间以一作身份发表了2篇ISSCC,两篇VLSI顶会,同时还包括了4篇JSSC一作(应该包括invited)。要知道,射频芯片方向的研究成果一般是以一年为周期的,这意味着孔老师读博时几乎每一年的成果都是世界顶尖的。横向对比一下,2017年以前,中国大陆所有高校累计ISSCC会议论文不到十篇,还不单单仅是射频方向;或者去放眼最近几年大陆or北美/欧洲顶尖高校最新引进的IC Design方向的年轻老师,能读博期间手握四篇顶会四篇顶刊的绝对能一只手数的过来。
关于孔老师工业界的水平,诚然“首席”确实多少有些吸人眼球(确实是新闻媒体老传统了),不过作为如此年轻的工程师,能在苹果如此迅速拿到资深工程师职级,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并且孔老师还很年轻,应该还未脱离基础科研,相比于一些老工程师或老教授,绝对是有亲自带学生debug的能力的,并且也会拥有很强的产业背景,对行业水平和需求应该十分了解。
能同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能做到顶尖的老师,相信未来在复旦微的科研也将会前途无量。
编辑于 2025-03-30 00:30・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快乐 - 366 个点赞 👍
我最开始以为,又是自媒体胡吹,把principal engineer(主任工程师)刻意翻译成首席工程师,然后看了其它帖子的linkedin截图,结果连“principal”都没有。
发布于 2025-03-30 07:31・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么西么西 - 320 个点赞 👍
华尔街其实最厉害,刚入职干一年的职位叫做:“副总统” Vice President,再干一年升职为“老年副总统” Senior Vice President
码农/工程师行业则大概是这么个排序:
入门级工程师 Entry Level Engineer,也称“新毕业的”缩写为NG
中级的一般没任何修饰词,就是Engineer
高级的叫做“老年工程师” Senior XX Engineer
比老年更厉害一点的就是“首席工程师”还有称为“校长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很多名称,英文是Principal Engineer;还有也有称为Staff Engineer的,翻译成“棍棒工程师”或是“员工工程师”都行
再往上,各个公司叫法不一样,有叫Senior Staff(老年棍棒工程师)也有叫Senior Principal(老年校长、老年主任、老年首席),乱套了,也有叫Head of Engineer等,翻译为“工头”……
再往上,对应的管理职位叫做“导演”(Director),所以同级别的工程师是“导演工程师”,就是贾杨清、何凯明的级别了。自然,也有“老年导演”、“老年导演工程师”等职位
再往上,对应的管理职位叫做副总统(Vice President),这已经是公司高层了,自然也有“老年副总统”(SVP)不提。所以码农羡慕华尔街的,刚入职就是副总统,就是99.9%的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高度了
最后,就到了CXO(Chief XXX Officer),如CTO称为“厨师技术军官”,COO称为“厨师组织军官”等,军官比副总统厉害,是最高级的首脑人物,其中CEO(厨师管理军官)是最厉害的,毕竟管人的是最牛的
但是各个公司千差万别,有的导演级别满天飞,有的一直到副总统都叫“码农”也是难绷。一般来说美国西部的公司是比较正规的,遵循上面的规律,苹果也是
所以“苹果首席工程师”应该对应的英文是Principal Engineer,属于比老年工程师高一级,但要比导演工程师低两级的状态,也是很多华人所在的级别——其实我觉得还是翻译成“主任工程师”、“校长工程师”更合理一些
按公司人口比例,大概10%左右的工程师都是首席工程师级别,大概4%左右的工程师级别要高于首席工程师。所以苹果16000人中(Google查询),我推断大概有1600个首席工程师,还有640人左右更高级别的工程师
当然绝对不是酸这个人啊,这个人我确实不了解,但应该很厉害,因为苹果挺难进的,而且进去后蛮稳定的,总比香蕉厂、鱿鱼厂强多了吧。看这人年龄如果真是首席工程师,那也确实没走什么弯路、算是技术不错的了
解决了身份后,确实应该回国探险个几年。反正不行再回来,老年和首席的大头兵职位还不是随便找。人生在于折腾
===补充:省流版的级别举例===
级别 对应中文翻译 对应英文
1 员工 Staff (这个层级绝大多数是看门的、打杂的、保安等)
2 实习生 Intern
3 入门工程师 Entry Level Engineer
4 工程师 Engineer
5 老年工程师 Senior Engineer
6 首席工程师/工程师管理人员 Principal(Staff) Engineer / Eng Manager
7 工头/老年工程师管理人员 Head of Engineer / Senior Eng Manager
8、9 导演工程师/导演 Director Engineer / Director
10、11 副总统 Vice President
12 老年副总统 Senior Vice President
13 厨师军官 CXO
黄仁勋、袁征等人就是13级;
绝大多数华人都能混到5级,也就是老年工程师,熬岁月即可;
很多华人都能到首席级别,也就是6级
少数华人能到7、8以上
英文太复杂啦!不过再补充一遍: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人不就是个6级么?为什么能当正教授?
苹果对应的6级名称大概是ICT5,收入很高的(因人而异),很可能收入在50-80万美元,而且轻松稳定,毕竟苹果守着印钞机呢。所以不要小看一个6级左右的工程师,已经可以在美国过得很舒服了,而国内教授虽然钱、权、机会都不少,但挺忙累的
所以我绝不是说“Principal Engineer没资格当复旦正教授”,我绝不是酸
编辑于 2025-03-30 10:42・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硅谷IT胖子 - 261 个点赞 👍
他这个苹果总部的首席工程师,可以说有点接近于履历造假了,复旦都不做背调的吗?
在老外的语境里,这个C开头的称呼,基本上都是高管或IT首席的级别。
国内媒体应该也是被这个头衔震慑住,才纷纷报道的。
实际上,这大哥确实有一些学术成果,也确实在苹果总部干了那几年。
但是首席工程师就算了,他真正的岗位是RFIC Design Engineer,也就是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
要真是个首席,那苹果自己都该官网大肆报道一番了。
但是你要搜他在苹果的工作履历,领英有一份,自己只敢写Wireless(无线电相关),真是个首席工程师,就该大大方方写chief engineer了。
另外就是有一个学术网站有他的资料。
除此之外,就是查无此人。
What is a long Kong?
What is a long Kong?
发布于 2025-03-30 00:0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yang - 260 个点赞 👍
孔龙老师从美国苹果公司回国加入复旦大学,我觉得在中美科技对抗的背景下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
毕竟这几年,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持续加码,尤其在半导体领域,通过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等手段限制中国发展。甚至我在微信群里还看到专门针对中国学者发起“学术审查”,真是演都不演了,脸都不要了。
2018年11月1日,时任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宣布启动 “中国行动计划”。2022年2月23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结束 “中国行动计划”。然而,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结束,针对学者的相关案件依然大量积压,并未因该计划的取消而被赦免或转为民事、行政案件。“中国行动计划” 对华裔科学家的迫害仍在持续进行。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在美国司法部“中国行动计划”专题网站上列示了77起案件,150多人被起诉,其中逾九成为华人华裔。
2024年9月11日,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兰斯・古登发起一项为期6年、类似 “中国行动计划” 的新计划法案,并在美国国会众议院获得通过。自9月9日起,已有大约24项针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科技领域影响力的法案在众议院陆续通过。当时就是特朗普在任上搞的事,现在他又当总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但凡机灵的肯定会害怕哇,万一被迫害还不如及早离开美国。孔龙作为在美顶尖科技企业担任核心技术职务的华裔专家,我觉得真有可能。
从美国颁布的很多政策,其对中国学者的针对性打压已形成方针或者说策略了。一方面,美国通过限制敏感领域(如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的学术合作,阻挠中国学者参与国际会议或访问实验室,还大搞莫须有罪名;另一方面,收紧签证政策、加强背景审查,限制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赴美学习一些技术。这种“技术脱钩”的意图,就是害怕了,想遏制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但是,孔龙的归国恰恰表明,这种sao操作肯定会加速人才回流,毕竟他在苹果积累的射频芯片设计经验(如U1、U2、H2芯片的研发量产),也是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急需的实战能力。毕竟孔龙在苹果期间主导的射频SoC芯片设计,涉及5G通信、高速数据传输等核心技术,这些领域正是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重点。
他去复旦大学,这肯定好事呀,毕竟国际顶尖企业首席工程师(国内一般叫总工),真是强的可怕,以他的工程经验,回来很有可能加速国产芯片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转化周期,这不是妥妥利好么。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长臂管辖”限制技术外流,但其企业却不得不依赖全球人才库维持竞争力。就单看美国的头部公司,大量雇佣华裔工程师的事实,本身就说明技术创新的跨国性本质难以被政治完全切割。当美国将科技问题政治化,迫使孔龙这类人才在“效忠企业”与“家国认同”间做出选择时,更会激发他们强烈的归国意愿。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对华科技战的非理性升级,也是倒逼中国构建更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而孔龙的回归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缩影。
编辑于 2025-03-30 09:40・IP 属地新疆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clausius - 152 个点赞 👍
孔龙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当下顶尖科研人员“归国潮”的一个缩影。这股潮流涌动的背后,家国因素都有。
孔龙的个人履历,简直耀眼夺目,堪称完美。
上海交大本科打下坚实基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博进一步深造,在甲骨文担任高级工程师积累经验,直至成为苹果首席工程师,主导研发的U1、U2、H2三款射频SoC芯片成功量产并应用于苹果全系产品。
这样一位技术大拿,放弃硅谷的高薪厚禄回国,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国内高校近年来在科研投入上可谓不遗余力。
大量千万级别的启动资金纷纷砸向科研项目,同时配备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的团队支持。
就拿复旦微电子学院来说,作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在集成电路领域底蕴深厚,研究实力强劲,产业资源丰富。
这样优越的条件,为像孔龙这样的科研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能够有力支撑他们继续开展前沿探索,这无疑是吸引他们回国的重要物质基础。
科研人员向来是追逐资源的。
美国科技行业往昔的辉煌不再,增长逐渐放缓,大厂裁员的消息此起彼伏。
反观中国,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国家战略投入持续加大。
孔龙所专注的射频集成电路、数模混合芯片、高速数据接口等研究方向,正是中国被“卡脖子”的技术痛点。
回国后,科研环境更为稳定,而且产业转化机会更为直接。
在苹果,研发主要围绕商业产品展开,而在国内高校,比如复旦,科研人员能够更自由地进行基础性研究,甚至有机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这种对科研本质追求的满足感,是在国外难以获得的。
国家越来越给力的人才政策作用也不容小觑。
如今的人才政策已今非昔比,像孔龙获得的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支持,可不是徒有虚名。
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科研经费支持、稳定的团队编制以及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相关政策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从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到住房医疗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
对于那些早已实现财务自由的高端人才而言,这些贴心的配套措施,远比单纯的薪资更具吸引力,解决了他们回国发展的后顾之忧。
现在,我们的产业生态越发的成熟,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是关键因素。
十年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大多处于低端代工阶段,海归人才即便有研究成果,也常常面临无处转化落地的困境。
但现在截然不同,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强势崛起,科创板对硬科技公司大力扶持,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的通道变得顺畅许多。
孔龙在苹果积累的芯片量产经验,在国内这片蓬勃发展的市场上,找到了更为广阔的施展舞台。
这种产学研之间形成的良性循环,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促使更多人才回流。
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在这波回国潮中同样影响深远。
中美科技脱钩的阴影始终笼罩,许多华裔科学家在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学术交流受到阻碍,项目审查日益严格,这些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在美发展的心理负担。
而国内对归国人才展现出越来越高的包容度,像孔龙这种兼具产业经验和学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回国后更容易获得充分的信任和自主决策权,这种心理感受上的差异,悄然改变着人才流动的方向。
当然,面对这股“归国潮”,也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
有人担忧这些明星科学家回国是不是只是短期行为,能不能真正融入国内科研环境并扎下根来。
毕竟国内高校的考核机制、行政干预情况以及团队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可能让他们“水土不服”。
还有人提出更尖锐的问题,单个顶尖人才的回归,到底能不能带动整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还是仅仅成为人才竞争中的一个好看的数据。
就拿孔龙来说,他在复旦能否重现苹果时期的创新辉煌,确实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科研文化的差异也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坎。
美国科技公司普遍推崇扁平化管理,工程师在决策等方面拥有很大话语权。
而国内高校层级观念相对明显,跨部门协作有时效率不高。
孔龙回国后,不仅要适应工作环境的改变,更要深入理解并融入国内整个创新生态的独特运作逻辑。
他能否将苹果的工程思维巧妙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如何在论文发表要求和实际应用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都将深刻影响他在国内的科研成就。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全球科技人才的流动态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流向西方。
孔龙的回归并非个例,北大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的刘畅、数学中心的胡懿娟等,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选择回国发展。
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中国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也预示着全球创新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构。
当顶尖人才用实际行动做出选择时,传统科技霸权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所谓的东升西落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由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具体事例拼成的。
发布于 2025-03-29 20:42・IP 属地天津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之乎者也小鱼儿 - 2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轩少666 - 1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黄老二忠良 - 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到此为止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高山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