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
哪吒2中,申公豹的经典语录“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无疑成为了点睛之笔,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如果来理解呢?
- 63 个点赞 👍
1.当你定义别人的看法是成见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带了对别人的批评和蔑视。
正如你讨厌他们这么对你一样。
例如,曾经有人跟我说过,我写的东西太难懂了,并且很多理念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除非圣贤,都是些飘在天上的概念。这会影响我文章的传播性,会导致我赚不到钱,那个XX,全文是毒鸡汤,年薪百万,你应该学习他。
一般情况下,我该暴跳如雷,我该愤怒他为什么不理解我的苦衷。
别人都在宣扬仇恨、塑造对立、制造话题,而我在消解矛盾,在促进理解。我难道不是那种更加高尚的作者吗?
难道就因为赚不到,我就要放弃我的理想,我就要放弃我的写作风格吗?
如果我接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那必然得到一个结论。
这个社会果然是个拜金社会,劝我搞流量的朋友,欣赏不来我的德行,是个俗人。
自然,一旦我这么定义我朋友是个俗人,他自然也就不愿意和我多说什么了。
到最后我一定会感叹,人的成见果然是座大山。
实话说,这是绝大部分人的心理过程。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想法并不正确。
我指的正确是,这个想法没有办法帮你实现你的愿望,当你感叹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时,你内心中是渴望别人理解你的。
而现实就是,你越是认为对方愚蠢,对方越是难以理解你。
其实,你可以换一种思路。
每一个来找你对话的人,你就要把对方看作是有智慧的。
事实上,每一个在这个社会里,能够独立生存,甚至还是养家糊口的人,我都觉得他们具有某种智慧,某种基于他们自己独特人生经验的智慧,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因此我定义劝我搞流量的朋友,是对我有爱的,他愿意我多赚点钱,所以他担心我这种严肃和客观的写作方法是没有流量的。
我不会贬低那些“鸡汤文”的作家,我觉得他们能年薪百万,自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这是我的弱点。
2.
不同群体的人会自动选择不同的理念,有人喜欢我,有人喜欢他们,为此整个社会确保了不同群体的人有足够的思想差异。
当然,选择我的人会少一点,因为认定“我有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大多数人在面对挫折时,更倾向于选择“是这个世界错了”,这让人舒服。
而选择“我错了”的人,显然会有更多的改进空间,也会拥有更多的成长。
可我为什么还要放弃流量路线呢,因为我这种做法有某种精神奖励。
因为我理解我的流量路线的朋友,他们会更愿意和我交谈,我会学到一些流量技巧,比如用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来诠释我的理论。
而追寻流量,一定有一天会因为宣扬极端理念,而遭到流量的反噬,因为这类自媒体人的思维是被群体无意识所绑架的。赚了大家的钱,自然要说大家想听的话。但问题在于,你不可能永远都猜中大众的心思。
到最后,有很多流量作者朋友都羡慕我,因为流量这个东西,真是把双刃剑,赚了点钱却牺牲了心理健康。他们现在一写字就怕,不像我乐在其中。
当我站在朋友的角度去思考,才发现他同样在经历各种压力:生活成本、家庭责任、社会评价,都可能驱使他渴望“快准狠”的流量变现之道。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如此迫切地劝我“接地气”,以免我浪费时间和才华。我不再嘲笑他的“俗”,反而开始感激他的提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衡量写作与生计之间的平衡。我也告诉他,我并不排斥商业化的运作,只是想在创作时保有一份深层思考的自由。
我们相视一笑,互相理解,那座所谓的“成见之山”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我们放下对他人的简单否定,真正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经历与动机,就能减少“自我实现的负面预言”,带来更有效的交流与关系改善(Galinsky & Moskowitz2000)。
也许在我们眼里看来,对方的言行并不尽如人意,但那很可能已经是在他们的视角下最善良的选择。在与人相处时,最重要的,是学会给予彼此一份认可——认可他们正努力拿出自己能给出的最好。对方是谁、曾经做过什么,都不必过分纠结,只要不触及原则或法律,就相信每一次交流都是他们付出了爱的。
至少你这么想,你会活得更加轻松自然,有更大可能完成你的目标,继而让别人敬重。
Galinsky, A. D., & Moskowitz, G. B. (2000). Perspective-taking: decreasing stereotype expression, stereotype accessibility, and in-group favorit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4), 708.
发布于 2025-02-26 21:51・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剑圣喵大师 - 11 个点赞 👍
特别是在AI时代
信息壁垒 / 信息茧房 前所未有的被打破
卸下 认知枷锁 ,对普通人来说,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可我们所见的,是一些人不断用自证的方式去主动戴上枷锁
这一点,从微信公众号上那些爆款文章中可见一斑
随便截几个 都是知乎星球会为之炸裂的
这一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
确认偏差
即人们倾向于主动寻找、接受或记忆符合自身原有认知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相反证据。
例如:
选择性地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
对矛盾信息采取防御性解释(如质疑来源可信度)
强化既有认知闭环(如“中医黑”和“中医粉”的极端对立)
人之所以会倾向于 确认偏差 这一认知策略,则更多的来源于认知吝啬的心理节能机制
即人类大脑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习惯于依赖直觉和经验快速决策,而非理性分析。
为了符合自己的信念固着,而“不验证消息可信度”,正是认知吝啬的典型表现。
而这种现象,在国外,主要体现在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领域,在国内,中医粉/中医黑这一群体表现的尤为严重。
去年11月,《柳叶刀》发布对中药中风醒脑液的多中心研究,确认该药的安慰剂效应大于实际效果,中医顶尖科学家绝大部分对该实验表示认可。
但中医粉们仍然会找出各种“孤证”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某个自诩中医大师的人(业内并不认可)在论坛上振振有词驳斥了这篇论文的结果。驳斥的理由极为可笑:“中医中药都几千年了,你说没效就没效了,大家都说有效就是有效啊,你怎么能用西医的方法来印证中医的有效性呢?”
某个三甲医院中医科主任表达的个人观点:“中药讲究一人一方,怎么能用一张方子来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呢?”虽然这些观点普遍采用 历史经验、专家推荐、民族主义、简单推理和类比 来反驳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
但
依旧不妨碍中医粉们奉为圭臬,以此据理力争,继续加深自己的信念固着。
英文中有这样一句谚语
You cannot wake a person who is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这句话被用于比喻无法改变一个主观上拒绝接受现实或不愿改变的人。
而通常情况下,装睡者的“不醒”并非能力问题,而是选择问题。
当然
如果你想改变
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去测试自己是否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当中。
我们以中医粉为例
回忆一下,你是否有以下情况?
- 刷到反对中医的文章时,手指比大脑先行动——立刻划走,就像碰到烫手山芋。
- 当有人说「莲花清瘟就是安慰剂」,第一反应是查对方社交媒体立场,然后得出对方是反华敌对势力,而非倾听其观点,核查其证据 。
- 能清晰复述三年前某篇坚决支持中医中药的爆文,却想不起上周看到的反例。
以上3点如果你都占了,那么恭喜你,你的确认偏差倾向极为严重。
如何改变呢
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办法
下一次再刷到无脑粉中医的文章时,按以下步骤反问自己:
1. 为什么我相信这个?(答:专家说的)
2. 为什么专家可信?(答:权威机构任职)
3. 为什么该机构绝对可靠?(答:是政府机构)4. 为什么我会因为一个人的附加属性而选择相信他的观点,而不是他所表达观点的支撑证据呢?(因为我认知偷懒了)
………
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办法,能有效地避免我们陷入确认偏差的认知固着当中。
同样的,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来看自己是否陷入对中医无脑黑的确认偏差中。
以上!
编辑于 2025-03-02 22:11・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邹密 - 4 个点赞 👍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去理解,如果理解的了,那不就和他人一样了吗?
我们之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读书、上班、吃饭、睡觉、旅游,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精彩,不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我们共同努力组成了这个复杂多元的世界吗?再换一个角度,一个人如果足够的自信,内心足够的坚定,行动足够的果断,目的足够的明确,又何须他人认可?
我今天拿着一个用了五六年的手机在写这篇知乎,我身上穿着几十块钱的杂牌衣服,我的工资也就几千块钱,还没车没房,平时也不喜欢泡吧抽烟喝酒,也不懂什么名牌包包大牌首饰,也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很高的学历,你可以说我这个人没见过世面吗?
世面世面,拆开来说不就是世界的一面?我普普通通打工族,我拿着刚刚好够过生活的工资,我混迹在社会的底层,但是我同时也看到了社会普通的其中一面;你出过国,你玩过潜水,你月入上百万,你站在社会的顶端人生的巅峰,那么你看到的是社会上层的一面,高贵的一面。
站在这个角度,如果你说我没见过世面,那我完全允许,因为那是你的观点,但是你也得允许我认为,世面就是世界的一面,咱俩平等,只不过我见的是众生面,你见的是贵族面。
不必执着于他人的想法,那始终都是他人的想法,过好自己的生活再说。
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学的是物理治疗,却总痴迷心灵成长,还打了十年乒乓球...
如果你对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或术后康复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的知乎号进行咨询。
我也会定期分享康复经验和实用建议,期待与你一起成长。
发布于 2025-02-28 19:14・IP 属地广东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Sports-PT周 - 1 个点赞 👍
衡水中学的“正义帝”与厕所墙
我从未想过,比起夜店的猎奇,居然会有人更喜欢看我写在衡水中学念书的故事。那是国内最严苛的中学之一,我自然写不出来什么厕所堕胎的的伤痛文学,我能写的也只有坐牢回忆录。
我在衡中念书时,时常和朋友嘲笑班里的一位“正义帝”。在衡中就是有那么一类人,他无论做什么都一脸严肃,上课时永远坐的腰板挺直,和老师讲话时总会用一种极其矫揉造作的、如朝鲜播音员般的语气:啊!我们敬爱的老师感谢您的谆谆教诲。
就连课间休息时,他在楼道里远远的见到老师,都会提前九十度弯腰鞠躬等着老师经过。
偶尔自习课班主任会把他单独叫出去,我就知道要出事了,班主任会叫他报告最近的监视成果,譬如有哪些同学上课开小差、背后曲曲老师、谁和谁的男女关系有点不正当。
每当告密结束,他总会站在教室门口大喊一声:“报告!”,所有人会把头抬起来看向门口,随后他会轻轻的推门入内,他总是把这个推门的过程刻意变的很漫长,随后他会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弯着腰踩着猫步回到自己的座位。
我觉得他是在享受某种特别的仪式感,仿佛一个出台的妓女接活回来,向其他接不到客人的妓女炫耀。
他心知肚明班主任压根不在教室,他上一刻还跟班主任聊天呢。他喊报告也压根不会有人说“请进!”,如果他真的担心影响别人学习,那他应该直接默默进来。
我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琢磨正义帝的心思,因为他前脚进来,班主任就会摆着一张冷脸走进来。
他明明一句话都没说,但你就是知道自己完蛋了。班主任会先环顾一圈教室,当气氛在他的环视下凝固,他会用力的咳嗽两声来清嗓子,用手指敲击讲台,开口说:“同学们,把头抬起来,停一会儿,少学五分钟没事的。”。
我会在心里暗骂:老东西,又耽误全班同学每人五分钟了!
即将上演的是一阵暴风骤雨的批斗,他会先叫某位同学站起来,看似随意的点评着他最近的学习退步,在对方低头承认的那一刻,如暴雨倾泻般噼里啪啦的数落他的罪行,最后“以你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吗?”做结。
我干过一个特别愚蠢的事,我有个关系特好的男同桌,一次班主任骂他,他低着头。我偷偷拿起一根笔戳立在他的凳子上,正对着他的后庭。
他被批斗后刚如释重负坐下,便立刻发出一声“嗷”的尖叫跳起来,像小时候放的窜天猴鞭炮。那一刻我把人生中所有不开心的事都回忆了一遍,但还是没办法掩盖我狰狞的笑脸。
这种脑子抽风行为带来的后果是班主任把一本书砸到了我头上,大骂叫我俩滚到教室后面去。
我的同桌捂着屁股委屈的说:“老师我啥也没干啊!”,接着班主任大步流星走来过来,拽着他的衣领拖到后排,吓得他连辩解都不敢就背了锅。
我打小就知道,在强权者眼里,就算你没错,但你若是在公共场合澄清自己,那便是一种反驳,反驳的下场会你真的做错更糟糕。
我每次想到这件事都忍不住发笑,但不幸的是我俩因为这件事被调开了座位。
总之,我们老是因为正义帝受罚,不过有时我会感谢他带来的节目。
老师特喜欢班会时找他上台演讲,他每次都会准备一大堆屁话,关于努力、拼搏、感恩、未来什么的。
我会偷偷在台下跟同桌当他的捧哏:“诶,您猜真么着?又感动了!”、“每天都在拼搏中开始,那不是晨搏吗?我也这样!”。
庄子曰:君子应有龙蛇之变。我想小人亦如此。
正义帝考上大学则换了另一幅模样。我读过他写的文章,发在某个类似人物、南方周刊的故事媒体上,具体名字我已经忘了。文章写的是他身边那没有灵魂的同学,字里行间溢出来的是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对高中生活的抱怨,写的是大众最爱看的那种东西。
可我从未觉得他改变了,他一直都是正义帝。从狂热变为批判,不过是向另一种权威卑躬屈膝。在笼子里妥协起来最软弱的是他,被放出来后言语报复最狠的也是他。他太正义了,正义的活泼乱跳,正义的让我反胃。
我一直认为,对衡中毕业生最大的伤害并不来自那疲惫的三年,而是那些自诩反应试教育又圣母心泛滥的人。
他们把衡中定义为“高考工厂”的同时轻描淡写剥夺了这里学生作为人类的资格:他们不过是书呆子和机器人,他们是工厂里没有灵魂的木偶,既不会有考试之外的能力,也不会有生活之内的智慧。
许多人都会这样斩钉截铁的论断,即便他从未与任何一位这座学校的毕业生叫流过。
如果一个衡中毕业生对这样的标签感到愤怒,他们只会大笑着说:急了!急了!你这样偏执、易怒也都是那座高考工厂的后遗症。
比抹杀人性更可怕的是否认人性,抹杀尚可反抗,否认却无可辩驳。
当我和朋友谈起衡中的经历的时候,我会大方的表示:在那儿念书是我做过最酷的事。
我曾效仿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我在上学时一个人从伊朗北上到第比利斯、亚美尼亚,我和耶路撒冷青年旅舍认识的朋友结伴前往巴勒斯坦,我去过挤满奇装异服亚文化怪癖的地下夜店也去过超大型的音乐节,我穿着山本耀司跟嘻哈歌手在私密派对碰杯,和制作人在后台跳舞。
这些不过是社交媒体定义的Z世代和酷,一种消费主义的产物,空洞又乏味,聒噪又愚蠢。
对我而言,这一切加起来都远不及在衡水中学念书酷。
在深海点燃火焰,于荒原种下花朵,我证明过笼子无法关注羽翼丰满的鸟,验证过高墙无法囚禁自由的心灵。
我相信我不是唯一这样认为的人,我写的衡中并非我一个人的回忆,你去问许多在那里念书的人都可以对这些事侃侃而谈:我们曾跑到诺贝尔展厅打印玄幻小说夹在课本里看,装病跑到医务室挂着生理盐水聊天,在“非正常接触”的连坐校规下帮情人传递纸条……
这些事太多人做过。
我想如果有人做个问卷,关于衡中毕业生最爱看的一部电影,那绝对是《肖申克的救赎》。
有些鸟儿注定不被牢笼所困,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人的一生是连续的经历,我骄傲于把选择题写成问答题,规则不只会折断自由的翅膀,它还能变成越狱的台阶,就把阅卷老师的资格留给未来吧。
我高二那年的四月,是进击的巨人第一次动漫化。
现在我还能背过里面中二病的台词:“我们所有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自由的,阻碍我们自由的事物,无论有多么强大都无所谓。战斗啊,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无论世界有多么恐怖都无所谓,无论世界有多么残酷都无所谓。”
提到动漫,这也是在衡中满有趣的一件事:衡中其实是一个二次元浓度极高的学校。
比如前段时间网上非常火的厕所墙。
我一点不意外,要没有厕所墙,墙上画的不是二次元,我才会感到意外。
我以前写衡水中学医务室故事时写过,就算医务室文化消失了,在衡中也会有新的聚点诞生。自由像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但为什么是二次元呢?
这和衡中放假有关。我刚入学时,四周放一次假,礼拜五下午出学校,礼拜日晚上回来。后来又改为两周放一次假,礼拜五晚上出学校,礼拜日早晨回来周测。高三甚至只放一天不到,礼拜六下午出去,礼拜日早晨回来。
许多在衡中念书的多是外地学生,放假时间太短几乎懒得回去。这种放假规律下,你很难跟小学、初中朋友有联系,大部分人的休息更多是跟爸妈大餐一顿后呆在酒店玩手机。游戏是打不了的,一来父母不会给你买游戏本,二来年龄也不够去网吧。
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喜悦、孤独、恐惧、虚无混杂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喜悦于笼中出逃,孤独与没有朋友,恐惧于后天得要回去,虚无于这周而复始的劳累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都是聪明的小孩儿,我们知道哲学解决不了当下的困境。所以我们选择一头钻进二次元的,番剧里的纸片世界是唯一的救赎。
动漫是周更,这能让人平时念书有期待。
看番是回到学校后朋友间一大共同话题,但它更像一个门槛测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有钱人聊车、聊表,你没钱肯定掺和不进去。你丫要是那种放假还偷偷学习的人,咱们聊番剧你肯定没看过。
你可以说我很喜欢银魂,但我讲一句银他妈,你接不上,这就露馅了。
我经常和别人讲,我是个老二次元。人家老不信,觉得我口胡呢,你每天写逛夜店怎么能是二次元呢?你个死现充别尬蹭。
我说我13年就能在B站自己答题,现在我Bilbil账号到六级只差临门一脚。我的B站头像是《无头骑士异闻录》里的折原临也,因为我觉得他带着坏笑观察东京池袋人类的模样像我蹲在巨鹿路街头的我。
我以前微信头像是《银河英雄传说》的杨威利,因为我觉得自己和他性格很像,我们都是很典型的INTP。
这也是为什么厕所墙上会画满二次元,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玩意比医务室更酷。如果你只是觉得:哇!原来高考工厂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二次元?这些画代表着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吧!
那你其实不懂衡中的厕所文化。
在衡中,二次元早已超越“兴趣”这一范畴,它是解药、是身份认同、是反抗符号甚至是救赎,更是一种证据,创作他们的是活生生的人类,而非机器人、书呆子。
我从衡中毕业后,曾费很大劲搜索当年的下课铃声,因为我觉得特别好听,那首曲子叫《Flower Dance》。
我找到原曲后,发现曲子开头有一段男人和女人意义不明且莫名其妙的对话:
女人:“They serve the purpose of changing hydrogen into breathable oxygen.And they're as necessary here as the air is, on Earth.”
(它的作用是把氢气转化为人们可以呼吸的氧气,它在太空的重要性如同空气在地球)
男人:“But I still say, they're flowers.”
(但我仍然认为,它们就是花啊)
女人:“If you like…”
(这都无所谓)
男人:“Do you sell them?”
(那你卖它们吗)
女人:“I'm afraid not.”
(我不会这么做)
男人:“But, maybe we could make a deal.”
(但也许我们可以做个交易?)
我好奇为什么要插入这段意义不明的对话?后来发现这段对话来自一部六十年代的意大利科幻电影《Assignment: Outer Space》。
其实电影里还有两句话曲子并没有录入。
女人接着问男人:什么意思?
男人说:喔~ 你看,你不必把花送到任何地方。我会买下她们,然后我就会把花留在这里,送给你。
初看这是一个电影里无聊的意式土味撩妹情话,直到我理解了这段对话的反乌托邦的世界观背景。
在女人眼中,世界是冷酷理性的,花并不是花,它和飞船上的机器一样,只是维持生存的工具,花的美丽是无意义的。
人是从事劳动的工具,人不需要拥有情感。
男人想说的则是:花不只是冰冷的工具,人也不只是冰冷工具,人是拥有感情的,就像我心中有爱你的情愫。
我买下花是留在这里给你看,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但人活着不只是为了目的对吗?
我不知道这首曲子是怎么被选为衡中下课铃的,但我觉得没什么曲子比这首更适合。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那你一定会喜欢我设计的酒桌桌游!
这款「得吃大逃杀」包含了60个我这些年在俱乐部收集的好玩喝酒游戏。
随便挑几张出来给您展示下,我相信它能让你的酒局刺激加倍!擦边 你&我&他&喝酒
接下来是我们的第二款产品
「纯爱大作战!」纯爱大作战是我借鉴三国杀,设计的“夜店杀”。
三国杀有皇帝、忠臣、反贼、内奸,刚好对应夜店文化里的天菜、舔狗、渣男、夜店销售。
喜欢跟朋友喝酒但又觉得缺少乐趣?一定要试试我设计的纯爱大作战发布于 2025-03-31 09:34・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满分激光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