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你定义别人的看法是成见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带了对别人的批评和蔑视。
正如你讨厌他们这么对你一样。
例如,曾经有人跟我说过,我写的东西太难懂了,并且很多理念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除非圣贤,都是些飘在天上的概念。这会影响我文章的传播性,会导致我赚不到钱,那个XX,全文是毒鸡汤,年薪百万,你应该学习他。
一般情况下,我该暴跳如雷,我该愤怒他为什么不理解我的苦衷。
别人都在宣扬仇恨、塑造对立、制造话题,而我在消解矛盾,在促进理解。我难道不是那种更加高尚的作者吗?
难道就因为赚不到,我就要放弃我的理想,我就要放弃我的写作风格吗?
如果我接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那必然得到一个结论。
这个社会果然是个拜金社会,劝我搞流量的朋友,欣赏不来我的德行,是个俗人。
自然,一旦我这么定义我朋友是个俗人,他自然也就不愿意和我多说什么了。
到最后我一定会感叹,人的成见果然是座大山。
实话说,这是绝大部分人的心理过程。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想法并不正确。
我指的正确是,这个想法没有办法帮你实现你的愿望,当你感叹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时,你内心中是渴望别人理解你的。
而现实就是,你越是认为对方愚蠢,对方越是难以理解你。
其实,你可以换一种思路。
每一个来找你对话的人,你就要把对方看作是有智慧的。
事实上,每一个在这个社会里,能够独立生存,甚至还是养家糊口的人,我都觉得他们具有某种智慧,某种基于他们自己独特人生经验的智慧,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因此我定义劝我搞流量的朋友,是对我有爱的,他愿意我多赚点钱,所以他担心我这种严肃和客观的写作方法是没有流量的。
我不会贬低那些“鸡汤文”的作家,我觉得他们能年薪百万,自然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这是我的弱点。
2.
不同群体的人会自动选择不同的理念,有人喜欢我,有人喜欢他们,为此整个社会确保了不同群体的人有足够的思想差异。
当然,选择我的人会少一点,因为认定“我有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大多数人在面对挫折时,更倾向于选择“是这个世界错了”,这让人舒服。
而选择“我错了”的人,显然会有更多的改进空间,也会拥有更多的成长。
可我为什么还要放弃流量路线呢,因为我这种做法有某种精神奖励。
因为我理解我的流量路线的朋友,他们会更愿意和我交谈,我会学到一些流量技巧,比如用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来诠释我的理论。
而追寻流量,一定有一天会因为宣扬极端理念,而遭到流量的反噬,因为这类自媒体人的思维是被群体无意识所绑架的。赚了大家的钱,自然要说大家想听的话。但问题在于,你不可能永远都猜中大众的心思。
到最后,有很多流量作者朋友都羡慕我,因为流量这个东西,真是把双刃剑,赚了点钱却牺牲了心理健康。他们现在一写字就怕,不像我乐在其中。
当我站在朋友的角度去思考,才发现他同样在经历各种压力:生活成本、家庭责任、社会评价,都可能驱使他渴望“快准狠”的流量变现之道。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如此迫切地劝我“接地气”,以免我浪费时间和才华。我不再嘲笑他的“俗”,反而开始感激他的提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衡量写作与生计之间的平衡。我也告诉他,我并不排斥商业化的运作,只是想在创作时保有一份深层思考的自由。
我们相视一笑,互相理解,那座所谓的“成见之山”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我们放下对他人的简单否定,真正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经历与动机,就能减少“自我实现的负面预言”,带来更有效的交流与关系改善(Galinsky & Moskowitz2000)。
也许在我们眼里看来,对方的言行并不尽如人意,但那很可能已经是在他们的视角下最善良的选择。在与人相处时,最重要的,是学会给予彼此一份认可——认可他们正努力拿出自己能给出的最好。对方是谁、曾经做过什么,都不必过分纠结,只要不触及原则或法律,就相信每一次交流都是他们付出了爱的。
至少你这么想,你会活得更加轻松自然,有更大可能完成你的目标,继而让别人敬重。
Galinsky, A. D., & Moskowitz, G. B. (2000). Perspective-taking: decreasing stereotype expression, stereotype accessibility, and in-group favorit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4),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