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

小镇青年
11个点赞 👍

认知固化 是老生常谈了,我想讲讲 认知惰化

特别是在AI时代

信息壁垒 / 信息茧房 前所未有的被打破

卸下 认知枷锁 ,对普通人来说,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可我们所见的,是一些人不断用自证的方式去主动戴上枷锁

这一点,从微信公众号上那些爆款文章中可见一斑

随便截几个 都是知乎星球会为之炸裂的



这一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

确认偏差

即人们倾向于主动寻找、接受或记忆符合自身原有认知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相反证据。

例如:

选择性地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

对矛盾信息采取防御性解释(如质疑来源可信度)

强化既有认知闭环(如“中医黑”和“中医粉”的极端对立)

人之所以会倾向于 确认偏差 这一认知策略,则更多的来源于认知吝啬的心理节能机制

即人类大脑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习惯于依赖直觉和经验快速决策,而非理性分析。

为了符合自己的信念固着,而“不验证消息可信度”,正是认知吝啬的典型表现。

而这种现象,在国外,主要体现在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领域,在国内,中医粉/中医黑这一群体表现的尤为严重。

去年11月,《柳叶刀》发布对中药中风醒脑液的多中心研究,确认该药的安慰剂效应大于实际效果,中医顶尖科学家绝大部分对该实验表示认可。

但中医粉们仍然会找出各种“孤证”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某个自诩中医大师的人(业内并不认可)在论坛上振振有词驳斥了这篇论文的结果。驳斥的理由极为可笑:“中医中药都几千年了,你说没效就没效了,大家都说有效就是有效啊,你怎么能用西医的方法来印证中医的有效性呢?”

某个三甲医院中医科主任表达的个人观点:“中药讲究一人一方,怎么能用一张方子来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呢?”

虽然这些观点普遍采用 历史经验、专家推荐、民族主义、简单推理和类比 来反驳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

依旧不妨碍中医粉们奉为圭臬,以此据理力争,继续加深自己的信念固着。

英文中有这样一句谚语

You cannot wake a person who is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这句话被用于比喻无法改变一个主观上拒绝接受现实或不愿改变的人。

而通常情况下,装睡者的“不醒”并非能力问题,而是选择问题。

当然

如果你想改变

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去测试自己是否陷入了这样的困境当中。

我们以中医粉为例

回忆一下,你是否有以下情况?

  1. 刷到反对中医的文章时,手指比大脑先行动——立刻划走,就像碰到烫手山芋。
  2. 当有人说「莲花清瘟就是安慰剂」,第一反应是查对方社交媒体立场,然后得出对方是反华敌对势力,而非倾听其观点,核查其证据 。
  3. 能清晰复述三年前某篇坚决支持中医中药的爆文,却想不起上周看到的反例。

以上3点如果你都占了,那么恭喜你,你的确认偏差倾向极为严重。

如何改变呢

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办法

下一次再刷到无脑粉中医的文章时,按以下步骤反问自己:

1. 为什么我相信这个?(答:专家说的)


2. 为什么专家可信?(答:权威机构任职)


3. 为什么该机构绝对可靠?(答:是政府机构)

4. 为什么我会因为一个人的附加属性而选择相信他的观点,而不是他所表达观点的支撑证据呢?(因为我认知偷懒了)

………

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办法,能有效地避免我们陷入确认偏差的认知固着当中。

同样的,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来看自己是否陷入对中医无脑黑的确认偏差中。

以上!

编辑于 2025-03-02 22:11・IP 属地湖南
邹密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