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老规则,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民国时期最早的一批中药药理学科研人员几乎皆为海外留学归来的爱国学者,如陈克恢在美国获医学和生理学博士学位;赵承嘏先后在英国和瑞士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朱恒璧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西余大学留学进修;刘绍光先后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他们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模式。 他们的研究实践中,但凡成功者,多结合中医药理论,在其指导下多环节有机结合中医药古籍相关记载,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使一些研究一开始就走上正确道路,取得令人信服的实验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同。比如经利彬等研究粉防己的药理作用,在研究论文绪论中首先引用了《本经》 《别录》及甄权、刘完素等医家对防己的论述,得出结论“多用于热性诸病……循环器障碍,泌尿器疾患等”。 后又据传统应用及生药学研究探讨了防己的品种,确定本研究中粉防己属于防己科药材之一,并附生药学及提取物照片。 然后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确定粉防己中提取所得防己贋碱和防己宁为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依次为对小鼠及家兔一般现象及致死量;对于血压的作用;对于呼吸的作用;对于心脏的作用;对于平滑肌肉的作用;对于体温的作用。 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认为盐酸防己宁作用与防己科贋碱作用相似但毒性更大;大剂量静脉注射使动物血压下降;小剂量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速增大,大剂量使呼吸微弱;大剂量侵害心脏;小剂量刺激十二指肠及子宫肌肉收缩,大剂量则呈麻痹性而使其收缩停止;对大肠杆菌引起的人工发热,防己宁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协和医学院则因内分泌学家戴克继任,工作重心转移,脱离了中药研究的舞台。与此同时,赵承嘏、朱恒璧、张昌绍、朴柱秉、伊博恩等先后离开了协和医学院,分别加入上述各研究机构,独当一面,带领和培养了更多中药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他们怀着弘扬“国药”精萃的热情,在研究中广泛地参考了中医药古籍文献,在研究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先后对防己、贝母、延胡索、党参、闹羊花、川芎、细辛、车前、知母、地黄等数十种中药进行了中药药理学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933~1937年间,国立北平研究院经利彬、赵承嘏研究团队及中央卫生实验处药物研究室刘绍光团队,发表中药药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六十余篇,可谓本阶段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本阶段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更加注重与传统中药功效的结合,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特色。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及其研究成果该院生理学研究所于1929年冬开始筹备,原名生物学研究所,1933年更为此名。经利彬(早年于法国里昂大学留学,获理学和医学博士学位)任所长,他聘请赵燏黄为专任研究员,带领研究人员包括石原皋、李登榜、侯玉清、黄景华、熊懋桢、刘玉素等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以“最新科学的方法,将中国药材有效质素发挥利用”著称。他们选择了我国资源丰富的中药材为实验对象,先后对二十余种中药材进行了一系列生理学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如经利彬、石原皋进行了槐角、党参、川芎、知母、粉防己、地黄等药理研究;经利彬与李登榜等对石槲、瓦松、泽泻、牛膝等药理作用进行研究等。他们在研究中开始注重与传统中药理论密切结合,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传统中药功效选择实验目标。如在研究川芎的药理作用时,经氏参考了《本草纲目》以及《金匮要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十余种本草和古代中医方书,将川芎有关功效记载全部摘出,再分析归纳为三类,总结出川芎具有确切疗效的方面,即镇痛、安胎、催生、止子宫出血、调经、治腹泻等。“其中催生作用非实验无以证明,故做实验而讨论之”
1938年,改称“中央药物研究所”,并迁往昆明,刘绍光任所长,下设化学组和药理组。从南京的“药物研究室”到昆明的“中央药物研究所”,先后加入的主要研究人员包括刘绍光、马杰以及化学组罗振福、李士毅、陈德仑、叶桂隧等,药理组张耀德、张发初、谭世杰、全慈光、黄琪章等。他们开展了多项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涉及国产汉防己、日产汉防己、浙贝母、当归、藏红花以及益母草、黄芩、柴胡、常山、党参、香附、保险子(白花曼陀罗)等,文章多发表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的药理研究报告中。如防己的相关报道6篇,文中参考《本草纲目》中防己“为利大小便之特效药,治遗尿小便涩有木防己汤”“主治肢节中风”,推测防己具有利尿和治疗神经末梢痛的作用,分别从毒性大小、对血压及呼吸的作用、对排泄的作用、对心脏及血管的作用、对神经肌肉的麻痹作用以及对子宫和小肠的作用几个方面,比较了国产磷酸汉防己和日产盐酸汉防己甲素的作用差异;浙贝母的相关药理研究5篇,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贝母主治“咳嗽上气,止烦渴,消痰,润心肺……”“研末点目,去肤翳,主治冷泪目昏,目生弩肉”,分别考察了贝母中生物碱对肺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扩瞳作用、抑制唾液分泌作用及其毒性作用;此外,还有藏红花相关研究4篇,当归相关研究2篇,以及益母草、黄芩研究,在此不一等相关一赘述。转移到昆明以后,主要是利用本地资源研究一些当时所需的抗疟、抗痢药,如常山、白枪杆等,这一时期开展了治疗阿米巴痢的鸦胆子和抗疟的新灵、瘴灵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1932年9月,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改为独立学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顔福庆为校长,朱恒璧为教务主任。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院,有着良好的科学研人才储备,如著名药理学家徐佐夏(当时被载入美国科学名人录)、孙宗彭(后为浙江大学药学系重要创始人)、方怀时(国际著名生理学家,后任台湾阳明大学校长)等。医学院药理科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药学相关研究工作,学术带头人是医学教育家和药理学家朱恒璧,他早期在协和医学院教学时主要研究了延胡索的药理作用,进入上海医学院后主要研究了闹羊花的药理毒理作用,发现闹羊花对于呕吐的作用部位不在胃肠,可能在中枢;而引起小肠平滑肌收缩的原因则是刺激了迷走神经。朱恒璧在教学育人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是高等院校最的中国籍药理学教授之一,1939年10月,编写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国人自己编著的《药理学》教科书,尤其可贵的是其中有一章“几种国药的研究”,介绍了近20种中药如延胡索、麻黄、莽草、当归、兰草、大风子油、白豆蔻、缩砂密、细辛、钩吻、闹羊花、丹参、人参、洋金花、芫花等的现代研究。该校也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界、医务界勇攀科学高峰的科技人才,如纪育沣、张昌绍、易鸿匹、张安中、杨藻宸、齐登科、周廷冲等均毕业于此。其中,张昌绍、周廷冲等人,后来均成为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震旦大学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创办,1932年获教育部批准备案,将医科改为医学院,院长由法国驻华使馆医师贝熙业兼任。 震旦大学医学院的吴云瑞、裘作霖、方庆咸与时任南洋药厂技术厂长的石原皋合作,分参充考《本草拾遗》《救荒本草》 《滇南本草》等本草古籍,以及法文药物典籍等关于仙鹤草的功效描述,展开了对仙鹤草的药理学研究,实验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家兔及犬等,观测了仙鹤草素对血压、心脏、下肢血管灌流、血液凝固、呼吸、平滑肌、离体神经肌肉和蛙眼瞳孔的药理作用及中毒剂量。 且在第二次淞沪抗战战场推广应用,止血、强心作用显著,后经进一步改良试用于临床,至1940年12月已治疗三千余例,无不良反应发生。 作为国产止血强心药的“仙鹤草素”,在当时有效地替代了昂贵而稀少的欧美药品。
虽然民国时期国内时局动荡,生活及科研条件异常艰难,但药理学家们依然有部分研究成果可以领先于当时科技发达的英、美等国,比如陈克恢关于麻黄素的研究,掀起了国际上研究中药的一次热潮;赵承嘏用独创方法完成了麻黄、防己、延胡索等生物碱的提取并进行了药理作用的研究;张昌绍等先于美国成功地从常山获得单体化学分子常山碱和常山新碱,并证明其抗疟作用…… 这些成功案例并不是偶然的结果,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中医药理论与西方药理学研究方法有机结合是其学术基础和科技保障。 陈克恢基于千百年来中医药总结的麻黄止咳平喘功效,选择麻黄为研究对象,以此为研究的目标指引,采用其掌握的当时先进药理学研究方法为手段,其获得的麻黄素即是中西优势合璧的最好例证;其二,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草药遍布大江南北,华夏版图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多种多样,蕴藏着极为广博的中草药自然资源,同时,我国拥有悠久的中医药应用历史和极其丰富的文献记载,中医药从业者历代相传,中药临床应用绵延至今。 如赵承嘏生于中医世家,饱受中医药熏陶,对于中医药具有深刻认识;经利彬、张昌绍等在中药药理研究过程中,必于立题之初,广泛查阅相关中医药古籍,以此为其确立研究之依据。by欧丽娜、解博文、万芳《民国时期我国中药药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探析》
建国后,相关研究就更多了。例如
北五味,性温,五味具备,酸咸为多。收肺而疗咳定喘,补肾而壮水涩精,酸收而心守其液,故为补心猛将。肝肾同源,又为补肝猛将。by《本草害利》
联苯双酯、二苯乙烯、五仁醇及灵芝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by宋振玉.《药学学报 》,1979年10期
宋振玉,河北安国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我国药物代谢研究事业的开拓者。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讲师。1948年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学习,后转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深造,1952年获博士学位,任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先生于1954年回国,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身)药理室工作,任副研究员。1963年晋升为研究员,曾先后担任药理室副主任、主任。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先生是我国药物代谢的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进行了许多种药物经典代谢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先生主持编写了全面阐述药物代谢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应用的学术专著《药物代谢研究》。他还长期担任《药学学报》主编,为我国药学文献的编辑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治学严谨,循循善诱,为药理学界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位药理学一代宗师,对中医药不存偏见,对五味子、灵芝、苍耳等中药进行药理研究,撰有《五味子仁七种成分的一些药理作用比较》、《联苯双酯、二苯乙烯、五仁醇、灵芝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等论文。
女贞子能滋养肝肾之阴,为一味清补的药品。在临床上常与桑椹子、旱莲草等配伍,用于肝肾阴亏、头晕耳鸣、眼目昏糊、头发早白等症。by《中药学》
四种滋阴药对四种高血压模型的作用 by丁光生.《药学学报》1962年11期
丁光生,安徽阜阳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临床麻醉学家。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1947年获生物化学硕士,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做外科临床麻醉医师四年,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药理学博士。1951年7月回国,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筹建药理研究室;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被选为上海分社宣传部副部长。1980年,创办《中国药理学报》,任主编。1981年,入选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1982年创办《新药与临床》(现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任主编。曾兼任国内10种及境外9种期刊的顾问或编委、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先生的科研工作,主要分为三方面:心血管药理研究、抗血吸虫病的研究和重金属解毒药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血吸虫病泛滥成灾,特效药酒石酸锑钾毒性很强,很多病人都是因药丧生的。先生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反复筛选,找到了酒石酸锑钾的解药——二巯丁二酸钠,一经推广应用,拯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这种解药还被意外地发现对重金属中毒和毒蘑菇中毒有一定作用。在心血管药物研究方面,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西医就像某些只为站队的中医黑高票答主一样张口就来“中药都是垃圾”,而是制备模型,对复方“二仙汤”、知母等对治疗高血压有效的药物、方剂进行药理研究。1985年,丁光生先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秦伯益院长为丁光生先生题诗:“丹心报国渡重洋,细雨润物绣华章;几案常展经纶书,杖履不涉名利场。新药评价自君倡,期刊规范赖翁扬;最是难能可贵处,直人快语暖人肠。”。
菟丝子性柔润而多液,不温不燥,补而不腻,功能滋补肝肾;本品能滋养肝肾,故可用于肝肾不足、两目昏糊等症,可与枸杞子、女贞子、潼蒺藜等同用。by《中药学》
中药菟丝子保肝活性的研究by苏中武.《时珍国医国药》,1992(2):62-64
苏中武,字汉征,笔名惠迪堂,浙江平阳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生药学专家,中国现代生药学主要开拓者之一。1939年考取当时西迁至贵州安顺的前陆军军医学校药科。1943年2月毕业后志愿应征为药科生药学系助教。1946年春考取公费留美,到美国军医大学进修卫生器材管理,1947年秋回国时在国防医学院生药系工作。1949年6月回平阳敖江。1949年9月任华东人民医学院(即第二军医大学前身)药科生药学系讲师。1956年晋升为副教授。历任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第三届理事(1963.7~1979.3),第四届理事、常务理事,生药学会副主任(1979.3~1984.6),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人民军医》特约编委、《中药通报》(现《中国中药杂志》)常务编委、名誉编委,《药学通报》(现《中国药学杂志》)编委,《药学文摘》专栏编委,《国外医学(药学分册)》专栏编委,《中成药研究》副主编、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评审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发展规划处上海中心植物药组顾问。主编或参编有《生药学》、《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12部专著;发表论文190余篇。率先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于生药学研究,提高鉴定水平;对生药学科的发展和现代化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先生主张生药学研究必须在继承祖国医药遗产的基础上,广泛地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他着重对防治部队多发疾病如痢疾、血吸虫病、疟疾等病的中药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优劣评价研究,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主要对常用中药材进行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这时期他先后指导研究生及与青年教师合作对菟丝子、苦杏仁、乌梅、商陆、夏枯草、刺人参、巴戟天、芸香草、蛇床子、楤木、红花、假鹰爪、郁金、葛根、杜鹃叶、紫珠草、海风藤、葶苈子、草珊瑚等中药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即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做分类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鉴定和理化分析,进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全面地作出品质评价。大多数研究课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承担菟丝子研究专题及楤木研究专题的博士生分别获1993年与1995年度第二军医大学李瑞麟奖。
白头翁为治痢要药,因它既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又能入于血分而凉血,故临床主要用于热毒痢、痢下赤白,或有高热的症候,常配合黄连、黄柏、秦皮等同用;.白头翁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药,单用较大剂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头翁汤,即以本品为主药,配合黄连、黄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by《中药学》
滁州白头翁的煎剂及其所含皂硷素对溶组織阿米巴的作用by吕富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58(1)
吕富华,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中药药理学开拓者。193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留校任助教。1933-1936年,先生赴德留学,先生留学德国期间,先在佛莱堡(Freiburg)大学Aschof教授的研究室从事实验病理学工作,首次以实验证明烟草焦油对家兔的致癌性。继在Koln大学Schuler教授和Jena大学Labes教授处研究药物的构效关系。后又在Berlin大学药理研究室Heubner教授和Lendle教授指导下,从事理论药理和强心甙的研究工作,发表了有关洋地黄毒苷蓄积作用等论文。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德国药理学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同济大学医学院药理馆主任Kuschinsky教授病休,校长电邀吕富华先生回国,回国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兼药理馆主任。1940-1952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顾问、教授、兼药理馆主任。1950—1951年兼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1952年任中南同济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前身)教授。1955-1966年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1956-1986年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1979年任中国药理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84年任该学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任中国心血管药理学研究会第一任主任委员,1987年受聘为名誉主任委员。1980年任湖北省及武汉市药理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1987年受聘为湖北省药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参加编著《医用药理学》、《现代临床药理学》等。先生一生致力于药理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中国药理学界培养了许多人才。吕富华先生对中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30年代,他就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草药的药效方面作过成功的尝试,证实了“百里香的解痉作用”,并在德国刊物上正式发表。1955年,吕富华先生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从个人工作的角度里看学习中医的重要性》的论文,阐述了他对研究中医中药的态度与体会。文中列举了麻黄、杜仲、五味子、常山等中药研究的历史状况,指出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遗产,并强调研究中药要向中医学习的重要性。中药药理研究中,吕富华先生的一个经验与体会是学习中医经验必须与多项指标实验相结合。吕富华先生认为,以中医所描述的症状为引导,常可推知其相当于西医中的某一疾病,从而找出有效的治疗药物。他对延胡索的镇痛作用研究,就是根据《药性赋》“心痛欲死,速觅延胡”的经验进行的。 又从中医“身肿、尿短、倚壁不得卧”等症状描述及其治疗方剂中,寻找出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葶苈子含有Helveticoside等强心甙。1989年11月,中国药理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在总结大会上,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王振纲和丁光生、宋振玉、徐叔云等,代表与会全体代表和全国会员祝贺吕富华82岁高寿,表彰了他50余年从事药理学教学和科研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附子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by《中药学》
中药附子的研究——Ⅴ、附子对“脉微欲绝”病理模型的影响by谭世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2(1)
谭世杰(1910-1999),湖南湘潭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1936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湘雅医学院讲师、中正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第六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在国内首先发现野金针菜根对视神经有严重的毒害作用。指导并参与研制新抗疟药。译有《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
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中药药理研究的某些进展(一)by周金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1):56-58
周金黄,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中药药理学奠基人。1928年就读于上海吴淞中央大学医学院,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4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留协和医学院任助教。1935年7月至1936年1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客座讲师,1936年1月至6月在德国佛莱堡大学药理学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后回到协和医学院药理科任教。1937年8月转至广州孙逸仙医学院药理科任主任副教授。1938年6月到贵阳医学院任药理学副教授,1942年6月应聘到成都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1947年5月到武汉大学筹建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任代理院长、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1949年12月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药理系主任、教授。1958年6月调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任药理学研究员,1960年5月任副所长,1963年8月任所长。周金黄先生一生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先生对中枢神经系统递质乙酰胆碱类药物与抗乙酰胆碱药物的神经精神行为药理学的研究,为我国防化学神经毒剂与抗毒剂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先生通过党参、黄芪、枸杞等补益药对神经与免疫功能的调节等作用的研究,提出了神经、内分泌激素与免疫功能网络三结合作为中医药整体思想,开拓了天然药物研究的中西医结合道路。1986年,先生作为七位主要贡献者之一积极参与完成的“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9月荣获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功勋奖”,1996年5月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委员会药学发展基金会“药学发展特别奖”,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的荣誉称号。
“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系樟科(Lauraceac)植物,为广西主产中药材之一。历代本草均有较详细的描述,功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国内除在挥发油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外,对其他尚少有详细报道。国外曾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测定桂皮挥发油含有36种成分。我所药理室用桂皮水煎剂进行冠脉流量、耐缺氧等动物试验,获得较好的结果”by中药肉桂化学成分的研究(Ⅰ).姜达衢.《中国中药杂志》1982年02期
姜达衢,号周行,江西省鄱阳人,我国著名天然药物化学家。1928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毕业时被校方选送到日本药厂实习。1929年,任江西医庐中学理化教员,1930年,任鄱阳芝阳师范学校总务主任兼化学教员。1931年赴德国柏林大学药学院深造,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英、法等国作短期参观考察。1939年在重庆陆军卫生材料厂工作。1942年与於达准先生、连瑞琦先生、陈璞先生等组织中国药品自给研究会,并于重庆创建中国特效药研究所。1946年在上海创立中心制药厂。1950年被调往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筹建药用植物室和植物化学室,并任植物化学室负责人、研究员。1961年支边到广西,参加创建广西药物研究所。历任广西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室主任、研究员,广西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名誉所长,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广西分会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中药和天然药物分会主任委员。他还是《药学学报》、《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姜达衢先生对中医药不存偏见,他一贯主张系统地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发掘、研究中药的治病原理,解释中医药经典理论。先生在1979年5月举行的《全国常用中药系统研究专题讨论会》上作了题为《中药系统研究的途径与方法问题的讨论》的会议总结:“中药系统研究可以说是全面地展开研究……从中医药理论着手【这某教要是还能说先生是废医验药,我只能说中山眼科,请】,进行资源调查,分类鉴定,品名考证,生药鉴定,中成药的鉴定,采集加工,贮藏保管,再进一步化学成分的分析,药理的试验,临床的验证,以及中药炮制,剂型改进,复方的剖析”。先生研究天然药物近50种,在国内外发表论著共30余篇,为我国天然药物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有多位药学家从事寻找抗疟药的研究,先生在研究中发现常山治疗疟疾的功效甚好,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即组织力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包括原植物的考证、生药组织鉴别、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毒性实验、临床疗效验证、引种栽培等,均取得了进展,是我国进行植物性抗疟药研究的重要先驱,也是我国中药研究史上开展系统研究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先生在研究苦楝皮的驱蛔作用时,除发现有效成分苦楝素外,还发现另一新成分——苦楝素的异构体苦楝乙素,同时还研究出苦楝素生产新工艺、含量测定方法及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积累动态等。在研究延胡索乙素半合成时,先生初步提出了便于在基层推广的生产工艺。50年代,鉴于从印度进口萝芙木制剂寿比南在国内推销颇有一定的市场,姜达衢先生便虚心向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先生请教,了解到我国萝芙木资源十分丰富。先生便和傅丰永先生等研究者一起采集了广东、海南岛、广西和云南等地的原料进行分析比较,经过药理和临床试验,最终从分布于我国的几种萝芙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利血平等多种具有降血压活性的有效成分;特别是在对水溶性的生物碱的深入研究中,发现维替新等有明显降血压作用的新的水溶性生物碱。他们的研究结果为中国萝芙木、云南萝芙木等药用价值提出了化学依据。在植物、化学和药理等科技人员的多年合作下,以中国萝芙木根为原料生产的“降压灵”投入生产。临床证明,降压灵降血压疗效温和而持久,副作用小,因而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当然研究中药药理的不止是上面这些我经常在举例中提到的药学、药理学前辈,如果你有认真查过相关论文,还会在某教教徒口中的灌水小破文上见到周同惠、汤腾汉、王浴生、朱任宏、沈家祥、管光地、汪殿华、於达望、叶三多、曾广方、江明性、楼之岑等更多光耀中国药学、药理学史的名字。
而“青蒿素是废医验药”这种说法,也是这届中医黑由于对我国研究抗疟药的历史了解十分浅薄,而臆想出来的陈年老谣了。
首先青蒿本来就是523项目【不要告诉我贵教不知道523项目】的重点研究对象。
中医中药专业组的工作,首先是开展民间祖传秘方、验方的调查入手。北京、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江苏等地区组织多个科研小分队,一方面深入民间调查、就地采集中草药,经实验室粗提、药效筛选及安全性实验,进而在临床进行试用观察。采取分头探索、集中公关的方法,一旦在探索中发现苗头,便集中力量,分工协作,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加快了研究工作的进展。同时查阅整理医著古籍及现代医药资料,按照资料出现的频次,确定了中药常山和青蒿等10个重点中药为研究对象。初期把已知的抗疟效果好,但呕吐副作用大的常山和其有效成份常山乙碱化学结构改造作为研究重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区同时开展by张剑方《迟到的报告 523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某些人说“除了青蒿素全都没有卵用。”“屠呦呦那个真的是活生生打脸的栗子。几千个方子愣是一个对的都没有,最后是一个错误的方子换了料才阴差阳错搞出来。”
薛愚先生、于德泉先生、张昌绍先生、姜周行先生等学界大牛苦心研究抗疟药,搞大动静、降维打击的这届中医黑文献也不查、资料也不看,就敢说“碰运气”“一个对的都没有”。如果要在纸糊上回答“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你是什么时候发现人和人差距大得无法跨越?人与人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这类问题,说这话的这届中医黑高票答主可以直接当例子写进去
青蒿素当然不是我国学者对抗疟药研究的唯一成果。比较出名的还有鸦胆子、仙鹤草、鹰爪、常山、臭椿、绣球、缴花八仙等
常山,辛苦性寒,吐痰逐饮,能截诸疟by《药性切用》
“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详细记载,调常山味寒苦,主伤寒热寒热发温疟鬼毒胃中痰结等”。而李时珍谓“常山蜀漆有刼痰截疟之功,生用则上行必吐逆”,均足以说明常山在我国古代医疗应用上,已有丰富的经验,不但确定常山的抗疟效用,更指出有催吐的副作用。近十余年来,由於我国学者们的努力,不论在其植物学方面、生药学方面、化学方面、药理学方面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有许多研究的成果”by中药研究中色层分离法的应用(二)常山.薛愚.《药学学报》1954年02期
薛愚(1894—1988),字慕回,湖北襄阳人。我国著名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1930年先生赴法国深造,在巴黎大学药学院M.Bridel 教授的指导下,他勤奋学习,不分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埋头于实验室和图书馆中,进行大量的植物化学成分或天然药物化学的分析研究。这些严格的训练,为他以后研究中草药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他在博士论文报告会上宣读了论文《中药醉鱼草成分研究》,并报告了《植物体中甙类成分的形成与变化》,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一致通过,授予他理学博士学位。在回国前,他又到英国作了短期的参观访问,更开阔了眼界。【by《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回国后,先后在河南大学、上海暨南大学、西北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任教,建国后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药学会第十四届理事长、第十七届名誉理事长。编著有《实用有机药物化学》、《普通化学定性分析实险教程》、《医用有机化学》、《中国药学史》等。先生是我国现代药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创建了我国多所名校的药学院系【如1939年冬,先生任教齐鲁大学,期间创建了药学系】,还于1943年发表《论药学教育》,提出药工、药师、药物研究的“三三制”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各类药学人才,其中许多人如今已是药学界的泰山北斗。又在《中国药学建设纲要》《再论药学教育》、《药学建设之我见》等著作中对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提出长远规划和建设性意见。薛愚先生并没有像某教教徒一样张口就来“中药无效”“中药都是垃圾”,而是对中药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1932年,他从中药醉鱼草中提取出醉鱼草素甲及醉鱼草素乙,并分别测定其化学结构,研究其理化性质。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他进行了许多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如茶、人头发、川芎、汉木鳖子等。尤其对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研究较多,曾测定四川产的60余种中药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分析。是中国较早应用现代化学方法研究中药的学者之一。
国产抗疟药材之研究(一)常山(临床实验报告)by张昌绍.《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年08期
张昌绍,江苏嘉定人,我国著名药理学家。1920年至1924年在苏州树德医院学徒。1928年,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该医学院迁入上海,成为独立的上海医学院。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药理学助教。1937年,考取公费留英。在伦敦大学医学院著名神经药理学大师盖达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肾上腺素能神经药理的研究,1940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进修。1941年先生离美回国,后历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兼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上海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一级教授。任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中华科协副主任委员。著有《药理学》、《现代的中药研究》 、《现代药理学》等对药理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by《中药大辞典》
在民间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证明青蒿、鹰爪、仙鹤草、绣球等20多个中草药有一定疗效。苦木科植物的有效成分为苦味质及甙类,如臭椿、鸦旦子等;鹰爪和青蒿的有效成份为中性物质;仙鹤草的有效成份为酚类物质。通过大量的发掘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y张剑方《迟到的报告 523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
“为继续寻找能代替氯喹的天然抗疟药,对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果实进行了研究。鸦胆子在亚洲广泛分布,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癌症、阿米巴痢疾和疟疾等多种疾病。和苦木科其它植物一样,鸦胆子的苦味成分也是苦木苦味素类(quas-sinoids),其中有些已进行过抗癌作用研究,最有效的成分之一埃鸦胆子苦素(bru-ceantin)正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体外试验埃鸦胆子苦素还有较高的抗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活性。 ”by鸦胆子果实对体外耐氯喹恶性疟原虫及体内伯氏疟原虫的抗疟活性.苏中武.《药学实践杂志》 1988年01期
1969年,北京药物所与广东地区的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协作,开展植物鹰爪抗疟效果的研究。主要负责人有北京药物所的于德泉(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鹰爪的抗疟效果好,一直是当时中草药专业组的研究重点之一,其有效成份经测定定名为鹰爪甲素,其抗疟作用很强。北京药物所和中山大学化学系合作,测定出它的化学平面结构为一不含氮脂溶性的过氧化物,是一个新类型的化合物。但该药资源极少,植物中有效成份含量很低,难以大量提取推广使用。by《迟到的报告 523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某位号称谈医史的这届中医黑高赞答主看过《迟到的报告》,又有认真欲,想来不会漏掉原文提到的鹰爪花根、常山、仙鹤草等有效中药及其提取物,那么他为什么要说523项目研究的药物中青蒿是唯一有效的呢?可见某些这届中医黑头子是在有意造谣误导知友。至于给他点赞的这届中医黑,人出处都给你们了,各位点赞前都不认真看原文的吗?这就是各位自诩的认知高、智商高、讲科学、有眼界、不迷信权威?可发一笑)
既然认真欲又提到了张亭栋先生和砷剂,那我们就再来讲一下。
张亭栋先生是西医出身,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60年至1963年参加黑龙江中医学院“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药学,获卫生部颁发的第一名奖状。西学中班结业后在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工作5年,又参加辽宁中医学院和沈阳医学院共同举办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班学习2年。他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教学、科研,曾任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重点研究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张亭栋先生重点研究血液病,承担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疗效的机理研究,曾发表有关癌灵1号治疗 M3 型白血病及其他学术论文102篇。荣获有关白血病治疗科技成果进步省及部级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世界尤里卡金奖。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专家。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见张亭栋.立志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前进[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特集):182-185.;见张亭栋.开发砒霜[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1):65-66.)
砷剂的研发工作开始于1971年,在采风访贤中发现,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与癌症的有效验方中多含有砒石、砒霜、轻粉、蟾酥等药物,于是用这几种有毒药味,对白血病这种“热毒炽盛”的疾病展开了“以毒攻毒”的系统的继承、发掘、整理研究。为弄清验方各组成成分的疗效,将原方分成两组作了体外抑瘤实验,第一组由砒霜、轻粉组成,命名为癌灵1号注射液;第二组由砒霜、蟾酥组成,命名为癌灵2号注射液;发现1号与2号都有疗效,但1号连续用药常出现蛋白尿,说明对肾脏有损害,因为轻粉是汞剂,所以去了轻粉;而2号注射后会使血压立即升高,临床表现剧烈头痛,显然这是蟾酥的作用,故而去掉蟾酥。实际上只保留了砒霜,尽管如此,从实验和临床观察疗效并无降低,依此就确定了砒霜的治疗地位。开始广泛应用于各型白血病,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对M3型效果最佳,完全缓解率达91%,在长期随访的35例患者中有19(54∙2%)长期存活,其中13例已达到临床治愈,最长者已无病存活24年;此外对慢粒总缓解率为72%,对淋巴瘤总缓解率为70%。使用方法是10mg癌灵1号注射液加入500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4~6周为1个疗程,休息1周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就会达到完全缓解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为28~84天,平均56天。白血病的细胞分化、凋亡疗法是从中医中药开始的,这是中医学的光荣。只要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继承和创新,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医学创造,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见张亭栋.含砷中药治疗白血病研究──谈谈癌灵1号注射液对白血病的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0):581.)
砒霜治疗白血病是从乡村医生用它治疗皮肤癌有效而得到启示。原始是砒石、轻粉、蟾酥3味药,最终确定为砒石,由砒石进一步升华为砒霜,而砒霜的化学成分是As2O3,即现在的亚砷酸注射液。为此曾将砒石、轻粉为一组名为癌灵Ⅰ号;砒石与蟾酥为一组,名为癌灵Ⅱ号,在观察中发现两者效果相同,不同者是癌灵Ⅰ号因有轻粉(氯化亚汞)对肾脏有损害常产生蛋白尿。癌灵Ⅱ号有蟾酥易使血压快速升高而剧烈头痛,待将上述二味去掉仅剩砒石一味时效果未减,后经证实As2O3对癌细胞有诱导凋亡、分化作用。当前的科研工作需要大协作:进行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难度大,需要中医、西医两方面的知识,而且从基础到临床,甚而跨学科,仅靠临床医生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在确定砒霜治疗APL的临床疗效之后,因当时本单位不具备分子水平的研究条件,于是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进行合作,开展机制研究,最后从分子水平解释了“以毒攻毒”的实质是什么,如此才能走出国门,不仅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而且在国际间掀起了一个研究As2O3治疗癌症的热潮。(见张亭栋.开发砒霜[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1):65-66.)
辨证分型是为了指导治疗,内服中药是为了保证癌灵1号充分发挥其应有效果。即癌灵1号重在祛邪,辨证论治重在扶正与对症治疗。两者相辅相成(见张亭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证治[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713.;这个辨证是结合中医四诊的,某些人喊“这不是废医验药吗”前,最好先看下原文)
通过张亭栋先生的论文,我们不难看出砷剂确实来自民间中医验方,且并非如这届中医黑臆想的那样原方是蒙到别的靶上,而是正中靶心。只是原方的副作用较大。
不是,哥们,各位不是号称自己理科好、讲逻辑、讲证据么,在“蒙到别的靶上”之前都不了解下被拉进战壕的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研发历史吗?(某位这届中医黑不是爱找说这届中医黑查文献能力差的知友要证明这届中医黑差文献能力差的数据么,这下数据不就来了。号称贵教最懂的那位都把张亭栋先生的名字给出来了,只要看过张先生记述砷剂研发历程的论文原文,就会知道当地乡村中医本就是用这个民间验方治癌。给本题及多个认真欲拿张亭栋先生说事的答案点赞这届中医黑就是没发现认真欲在造谣,这不是不会查文献是什么?)
因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不等于“废医验药”,相反大多数药学、药理学名家在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中药药理时往往要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铁杆中医粉愿不愿意看到这事呢?
汉医巨佬矢数道明以论文「漢薬鳥頭・附子の薬理学的研究」获得東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西医出身的知名中医粉阮其煜著《本草经新注》
可见大批铁杆儿中医粉愿意看到这事,还有不少是这事的参与者、推动者。
对以现代药理研究方法研究中药药理有兴趣的知友还可以参考《中药药理学》《汉方药理学》《中药不良反应概论》等有关专著
说到这,如果你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那么“研医验药”总能听明白吧?
这是要了某些这届中医黑的命,满口“义和团”的某些这届中医黑自然不敢承认。
所以哪怕我们通过有关文献已经明确了大多数中药药理研究者在研究时结合了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其学术成果在应用时,也常有如张亭栋先生那样结合中医辨证、内服中药方剂,但某些这届中医黑仍要将其归类为废医验药
这种行为用什么成语形容来着?
哦,对,掩耳盗铃。
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不成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