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儒家认为封建礼教,人就该分成三六九等?而释迦牟尼却认为众生平等?
- 12 个点赞 👍
释迦摩尼提出的众生平等理念只是相对的平等。释迦牟尼所在的印度,种姓制度过于严格,婆罗门垄断了一切释经权。释迦牟尼以声作责,把释经权下放到了刹帝利种姓,认为刹帝利可以提出新的教义并有资格和婆罗门进行辩论,他们和婆罗门在智慧上是平等的。对于渴望扩大权力的刹帝利国王而言,佛教无疑是最好的宗教。同时释迦牟尼允许平民、贱民和女性学习经卷知识,所以对于平民出身的商人而言,佛教让他们有了组织集体,让他们的金钱得以转化成对应的社会地位。这些在印度确实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但是,释迦牟尼似乎并不允许平民阶层解经,只允许他们学习。对于女性出家为僧,释迦牟尼一开始并不同意,后来虽然同意,但要求女性僧侣必须严格服从男性僧侣,并且需要额外服从一些戒律,因此女性僧侣在佛教仍然是依附男性的存在。事实上,佛教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种姓划分,低种姓出身的僧侣在教中应当服从高种姓僧侣的领导指挥,以他们解读的教义为是,甚至需要侍奉高种姓僧侣的生活。同时,佛教并未主张在社会上彻底消除种姓制,它主要是在宗教方面进行的改革。即使是最崇拜佛教的孔雀王朝,国内也依然实行种姓制。而在真正主张彻底取消种姓制度的伊斯兰教来到印度后,佛教原本的“平等”理念就被彻底碾压,佛教的声音在印度全面萎靡。只有印度教能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与伊斯兰教对抗。
孔子则不同,他明确地支持“野人”(我之所谓“农村户口”,郭沫若之所谓“奴隶”)通过学习周礼去当官,并且认为这种方式做官比贵族的宗法继承更好(见《论语》先进篇)。仅这一句话就比释迦牟尼高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你要说耶稣或许还能跟孔子打一架,释迦牟尼虽然本人也很好,但因为出生地太拉的关系,和孔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不过释迦牟尼有一个优秀之处,就是他是真的不嫌弃品行低下的求学者。我以前读过一点《十戒律》,释迦牟尼收的弟子有很多不讲卫生,令人窒息的存在。比如有的女性僧侣会直接拉在床上,有的男弟子会和动物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这类人正常组织根本不会让他们进门,而释迦摩尼不仅没有驱赶,反而耐心为他们制定戒律进行教育。或许佛教本来应该是一个慈善组织,和孔子并不是一个赛道的选手。
查看全文>>
上单祢衡 - 5 个点赞 👍
儒家经典《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儒家文化是现实世界的文化。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不平等是世界的现实。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有强有弱,有智有愚,有人出生在罗马,有人出生在非洲,人类什么时候平等过?
我们能够提倡的也只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自强不息,成为强者,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尊老爱幼、扶贫济弱,除暴安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建立“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己。
在共产主义社会就没有男女老少,就没有聪明愚笨、没有高山大海,人类真的就平等了?
日月星辰,差别巨大,的确是不平等的,但是都应该“无私奉献”、“厚德载物”,日月无私照耀大地,大地无私养育万物。天地
查看全文>>
不言之教 - 5 个点赞 👍
一言以蔽之,时代局限性。
孔子那个时候人分三六九等是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现实,你不能要求谁都和隔壁老子一样那么高境界。
释迦摩尼那个众生平等是动态的平等,不是静态的平等,同一时空别说众生平等了,男女都一点不平等,女人成佛还得去投个男胎。
查看全文>>
你迟到了鸭 - 3 个点赞 👍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了佛教。——教员1955年3月8日
释迦牟尼原来也是贵族,是个王子,但他和人民一起搞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人民就纪念他。——教员1955年10月23日
从前释迦牟尼是个王子,他王子不做,却去出家,和老百姓混在一块,做了群众领袖。——教员1959年10月22日
查看全文>>
慧福 - 2 个点赞 👍
因为世界现状就是那样的,道法自然,他们观察世界中的群体就是那样的,人群也是那样的。三六九等不是孔子他们发明的,也不是孔子他们规定的。孔子之前人就有三六九等,孔子没有去现在西方的古代,西方的古代也是存在三六九等,那不是谁说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他们就接受了三六九等这个事实。
释迦牟尼说众生平等,真的就众生平等了吗?
现在众生平等吗?民主的灯塔有黑命贵。不少地方讲究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既然平等那还有什么能者还说什么多得呢。
查看全文>>
管孔寻道思情操 - 2 个点赞 👍
个人感觉二者并不冲突,角度不一样
孔子是入世的态度:去考虑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
很多案例和书籍都可以看出
在孔子眼中,人首先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
如何划分,就是是否符合礼教要求
要知礼,明六艺。敢于任事,这就是君子的标准
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有点像相对关系
一旦双方做不到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就可以离开
比如是可忍熟不可忍的案例,孔子的意思就是我可以选择不搭理你,即使你有权利
再比如孔子认为,儿子说话客观硬气,父亲就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
但是孔子有些理想化,所以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甚至通读孔子的学说,更多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方向。
释迦牟尼的学说更多是的出世的态度:去考虑精神的问题
生来平等,就是精神上都平等
为了能满足这样的说法,释迦牟尼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比如轮回,往生,修行等等
在宗教看来,都是皮囊,都是虚幻,都一花一世界了
那还和别人有啥关系,就自己精神世界了,可不就平等了。
两种学说都有进步的意义,也都映射一些人的需求,所以才能做到广泛传播
统治者也喜欢,老百姓也喜欢,中层贵族也喜欢,所以儒释两家逐步被推广开。
———————————————————————————————————————————
当然有很多人不喜欢
比如儒家教人当奴才,佛教徒软弱之类的
其实没必要
学说而已,有进步意义的多看,觉得不适用的少看
实际上冷静下来,难道人不是分三六九等么?正因为生活苦闷,世事无常,才会有这样的安慰,躺平,激进等等来平衡人的情绪
查看全文>>
三十六贾生 - 1 个点赞 👍
人在现实世界分层级,不是孔子发明的,也不是儒学发明的。人类社会无论古井中外自有部落开始都是分层级的,追求人人在现实世界平等是乌托邦。
佛家寺庙还有主持,大和尚、小和尚。
儒学追求在超越层面的人人平等,即人人在良知面前绝对平等!
查看全文>>
老严是律师 - 1 个点赞 👍
世界上的宗教信仰分正教和邪教。只有邪教是分等级的。
这就是为什么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都是主张众生平等。而礼教是一种世俗教,也类似于帮会是用于管理和规化。
世俗教不承认人生而有罪或者是入世是修行赎罪的宗教理念,反而使得人类遭受更多人为痛苦。
查看全文>>
三昧真火 - 1 个点赞 👍
孔子本来就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封建统治的维护者
查看全文>>
萝卜丝先生 - 0 个点赞 👍
孔子什么时候强调人要分成三六九等了?在哪本书里说的?
查看全文>>
广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