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回答

为什么孔子儒家认为封建礼教,人就该分成三六九等?而释迦牟尼却认为众生平等?

应伯爵
2个点赞 👍

个人感觉二者并不冲突,角度不一样

孔子是入世的态度:去考虑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

很多案例和书籍都可以看出

在孔子眼中,人首先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

如何划分,就是是否符合礼教要求

要知礼,明六艺。敢于任事,这就是君子的标准

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多有点像相对关系

一旦双方做不到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就可以离开

比如是可忍熟不可忍的案例,孔子的意思就是我可以选择不搭理你,即使你有权利

再比如孔子认为,儿子说话客观硬气,父亲就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

但是孔子有些理想化,所以在当时是不被接受的。甚至通读孔子的学说,更多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方向。

释迦牟尼的学说更多是的出世的态度:去考虑精神的问题

生来平等,就是精神上都平等

为了能满足这样的说法,释迦牟尼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比如轮回,往生,修行等等

在宗教看来,都是皮囊,都是虚幻,都一花一世界了

那还和别人有啥关系,就自己精神世界了,可不就平等了。

两种学说都有进步的意义,也都映射一些人的需求,所以才能做到广泛传播

统治者也喜欢,老百姓也喜欢,中层贵族也喜欢,所以儒释两家逐步被推广开。

———————————————————————————————————————————

当然有很多人不喜欢

比如儒家教人当奴才,佛教徒软弱之类的

其实没必要

学说而已,有进步意义的多看,觉得不适用的少看

实际上冷静下来,难道人不是分三六九等么?正因为生活苦闷,世事无常,才会有这样的安慰,躺平,激进等等来平衡人的情绪

三十六贾生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