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提出的众生平等理念只是相对的平等。释迦牟尼所在的印度,种姓制度过于严格,婆罗门垄断了一切释经权。释迦牟尼以声作责,把释经权下放到了刹帝利种姓,认为刹帝利可以提出新的教义并有资格和婆罗门进行辩论,他们和婆罗门在智慧上是平等的。对于渴望扩大权力的刹帝利国王而言,佛教无疑是最好的宗教。同时释迦牟尼允许平民、贱民和女性学习经卷知识,所以对于平民出身的商人而言,佛教让他们有了组织集体,让他们的金钱得以转化成对应的社会地位。这些在印度确实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但是,释迦牟尼似乎并不允许平民阶层解经,只允许他们学习。对于女性出家为僧,释迦牟尼一开始并不同意,后来虽然同意,但要求女性僧侣必须严格服从男性僧侣,并且需要额外服从一些戒律,因此女性僧侣在佛教仍然是依附男性的存在。事实上,佛教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种姓划分,低种姓出身的僧侣在教中应当服从高种姓僧侣的领导指挥,以他们解读的教义为是,甚至需要侍奉高种姓僧侣的生活。同时,佛教并未主张在社会上彻底消除种姓制,它主要是在宗教方面进行的改革。即使是最崇拜佛教的孔雀王朝,国内也依然实行种姓制。而在真正主张彻底取消种姓制度的伊斯兰教来到印度后,佛教原本的“平等”理念就被彻底碾压,佛教的声音在印度全面萎靡。只有印度教能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与伊斯兰教对抗。
孔子则不同,他明确地支持“野人”(我之所谓“农村户口”,郭沫若之所谓“奴隶”)通过学习周礼去当官,并且认为这种方式做官比贵族的宗法继承更好(见《论语》先进篇)。仅这一句话就比释迦牟尼高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你要说耶稣或许还能跟孔子打一架,释迦牟尼虽然本人也很好,但因为出生地太拉的关系,和孔子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不过释迦牟尼有一个优秀之处,就是他是真的不嫌弃品行低下的求学者。我以前读过一点《十戒律》,释迦牟尼收的弟子有很多不讲卫生,令人窒息的存在。比如有的女性僧侣会直接拉在床上,有的男弟子会和动物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这类人正常组织根本不会让他们进门,而释迦摩尼不仅没有驱赶,反而耐心为他们制定戒律进行教育。或许佛教本来应该是一个慈善组织,和孔子并不是一个赛道的选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