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上有休止符,但在一小节内是踩住延音踏板的,那休止符还有什么作用?
比如一小节里两个音符之间有休止符,但这小节里是始终踩住延音踏板的,那休止符不是好无作用了吗?按住一个琴键和按一下踩住延音踏板有区别吗?网友要求我加几个图片,那我...
- 2 个点赞 👍
写谱子就像写文章,它反映的是作者的一种思维。
就好像在钢琴谱上,#C和♭D一样,但它们看上去给人的“乐感”是不同的。一种写法可能有爬升感,另一种写法就有平着走的感觉。
休止符也同理,第一个有休止符的版本可以看到写谱的人的思维,就是按照乐句来,kiss the rain是一个弱拍起的曲子,第一句讲完刚好在第二小节的中间,休止一下就相当于一个标点符号,虽然是踩着延音踏板听不出来,但是你看谱子的时候就好像看到一个逗号或者句号,知道这之前是一句话,后面是新的一句话。
第二个谱子呢,作者就是不想让演奏者同时看到延音踏板和休止符产生疑惑,所以干脆把音连到第二小节的后半部分了,这样就不会因为休止符而让人困惑,但同时断句也就没那么清晰,两种写法各有利弊吧。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写谱子的时候主旋律和伴奏是分开写的,常见于流行曲目。也就是说作者觉得一个曲子不见得一定是一架钢琴弹,如果分多个乐器呢?例如你用弹主旋律,另一个人用吉他伴奏呢?或者有个吹长笛的想演奏高音部分,你的钢琴只弹低音呢?至于一架钢琴演奏
查看全文>>
NaHCO3 - 1 个点赞 👍
谢邀。
当演奏者看到“短音+休止符”(比如说: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和看到“长音”(比如说:二分音符)的时候,即便加上踏板后,理论上效果都是一个同样的“长音”。但是,演奏者在演奏之前,看到两种不同的记谱方式,潜意识里对下键那一刻,决定对琴键输出的的参数(力度、触键速度、下键的具体时刻等等)仍然存在着微小的差别,而正是写一点点的差别,能让听众感觉到“短音+休止符”和“长音”在性格上的不同。
例如:即使在有踏板的情况下,当看到“短音+休止符”,下键那一刻输出的触键速度会稍快一点点(相应的实际强弱力度会大一点点),时间上也会相对靠前一点点;如果是看到“长音”,下键那一刻输出的速度会稍慢一点点(相应的实际强弱力度会小一点点),时间上也会相对靠后一点点。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可以给听众带来截然不同的听觉感受。
比如说很多浪漫时期的作品(特别是拉赫),长音基本都不是完全靠手指保持,而是都要靠踏板才能保持的,而正是演奏者在“音头”也就是下键那一瞬间的触键速度(实际强弱力度)、下键时刻上做足了功夫
查看全文>>
La Valse - 0 个点赞 👍
休止符后边的那个音一般是要加强的,音乐除了时间长短,还有强弱,这在乐谱上不都标出来,但是弹琴的时候应该注意感受。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0 个点赞 👍
这个其实很简单,当左手弹完低音后,它还要继续弹和弦不是。这时踩下延音踏板就可以解放左手了,低音虽然休止(不弹)了,但还在持续。如果不加休止符,那表示左手要一直按住低音,超出八度的音无法兼顾。
延音踏板大概从贝多芬时代开始出现,到肖邦李斯特时已经大量使用了,所以这时候的钢琴织体也很复杂了。
查看全文>>
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