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专利战里面……算换了个打法吧。
绝大部分专利都是商业化行为,企业真正想保密的技术都是商业机密。专利是可以用价格衡量的,但想要让产品有竞争力,就必须要压低所需付出的成本。
专利战常规打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或者用个粗鄙一点的形容方式,互捏蛋蛋,谁先忍不住松手,谁就能争取更多利益。
不过常规打法,主要是聚焦在知识产权领域:
拿打印机行业举个例子,我之前聊过这个:
打印机行业是被写进教科书的典型商业模式案例——机器本身贴着成本甚至亏本卖,通过打印机耗材挣钱。
国内有一家公司叫纳思达,他们家从打印机兼容墨盒起家,现在通过收购海外的利盟,成为全球第四大打印机公司,也是国内打印机领域做大的企业。
而纳思达做兼容墨盒,早年在国内卖卖还好,但从2003年开始,他们开始出口海外,称得上火中取栗。
纳思达也交了不少学费。在高峰期,纳思达全球同时应对接近20个专利官司,对手都是打印机老牌企业。
2006年开始的美国的专利战是他们的奠基之战。这场关乎纳思达海外业务的生死存亡,为了准备这场官司,他们取消了盖总部大楼的计划,注册了一大批专利,又外购了一大批核心专利,最终花了两千多万美元律师费,又花了两千多万美元授权费,与爱普生达成了和解,自此产品可以在美国销售。
此间,纳思达开始注重全球专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专利库,分析所有海外专利,哪些需要购买、哪些可以绕开、哪些空白可以申请。同时不仅是核心技术,也搭建了围绕自身技术的专利族群。例如纳思达董事长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一些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技术,当时无意中注册了,后来发现有好几个巨头都侵犯了我们不同的专利,当他们想来找麻烦的时候,我们就多了谈判的筹码”。同时,纳思达还积极开展主动防御,结合自身专利,在海外争取筹码的同时,也拒绝海外不合理专利费用。
现在,纳思达已经实现打印全产业链覆盖,自主研发专利超过5600项,近三年研发投入超过44亿元。也与海外巨头们签订了一系列交叉授权协议,其兼容墨盒全球销售难度已经从虎口夺食变成了易如反掌。纳思达也成长到年收入超过250亿元,净利润十几亿元的公司,并在兼容墨盒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打印机整机和芯片业务,旗下子公司极海半导体年出货量超过7亿颗,倒车雷达项目在BCD工艺上实现了国内唯一的国产化替代。
之前OPPO跟诺基亚专利战打官司也是一样。
OPPO搞了一大批专利交叉授权,让自己能跟诺基亚实现互捏蛋蛋,至少能捏疼诺基亚,这才双方最终谈妥,签订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2021年7月,OPPO与Sisvel签订专利许可协议,这家公司是专利运营公司,提供大量无线通信专利技术池;
2021年9月,OPPO与NTT DOCOMO签订专利许可协议,获得其全球3G和4G专利许可;
2021年10月,OPPO与夏普签订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2022年12月OPPO和华为签订了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了包括5G标准在内的蜂窝通信标准基本专利。
小米这个行为,想用自己的舆论优势互捏蛋蛋。
论通讯领域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小米肯定是比不过中兴的。
中兴一直是全球第四大通讯设备商,在5G专利中,也是全球位列前七的企业。
再念叨一遍这句话,绝大部分专利都是商业化行为,企业真正想保密的技术都是商业机密。专利是可以用价格衡量的,但想要让产品有竞争力,就必须要压低所需付出的成本。
既然是商业化行为,小米干的事情就很清楚了
——希望通过舆论优势,捏中兴作为国企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蛋蛋,以此降低专利费用成本。
相较于获取专利授权,这条路径显然成本要低得多。
这种做法肯定没问题,专利战嘛,自开打以来,都是互捏蛋蛋战术。
小米最大的优势领域,也是国内的舆论场,并且一旦成功,后续就可以依法炮制,继续用低成本舆论攻势,实现捏其他国内厂商的蛋蛋,还能捏的很疼,别家大多无法还手。
只是,这种行为,对外国厂商无效哦。
有些粉丝天天喊着别家爱国营销,到这里,自家是x国营销,果然上了一个档次。
也是一种牛逼的商战。
只是,我觉得,这种商战,有些配不上现在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