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为什么都说苏州上方山的庙不能随便去?

新知苏州
985个点赞 👍

因为是古代民间邪教遗址,这是清朝官方的定性。[1]

苏州府城西四十里有楞伽山,俗名上方山,为五通所踞,几数百年。远近之人奔走如鹜,牲牢酒醴之飨,歌舞笙簧之声,昼夜喧阗,男女杂遝,经年无时间歇,岁费金钱何止数十百万。商贾市肆之人谓称贷于神,可以致富,借直还债,祈报必丰。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耗民财,荡民志,此为最甚。

上方山原来叫楞伽山,之所以后来叫上方山却是因为山上有始建于隋代的塔院和七级佛塔。隋朝的吴郡太守李显在楞伽山顶建塔七级。在建塔之时,山下已有楞伽寺,就是今天的治平寺,当时还叫楞伽寺。因为塔和塔院建于山巅,就被称为“上方寺”,自那之后楞伽山就因为寺名在民间被称为“上方山”。不过隋代的塔和寺庙在唐代会昌灭佛时期就没了,北宋和明代都有重建的记录,而佛教寺庙的影响力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降低了,到了明代中期山上的寺庙和塔是江南地区“五通神”信仰的祖庭之一。明末张世伟《重修上方塔碑记》说:

今之上方塔,盖即隋大业四年吴郡太守李显所建横山顶舍利灵塔……历唐宋迄我明,修废不一,可考者,易塔心木,木穷而刻砖见,并见珠宝舍利等物,则大明正统年间事焉。其再毁则崇祯壬申之六月,再修则丙子之五月……而塔铭中云此山为古之佛殿,则塔之附寺其来已久,独不见有所谓五显神者,不知始自何时。

明清时期上方山上的五显灵顺庙(也被民间称为“五通祠”)供奉的是“五通神”。这种民间信仰起源在唐朝,从宋元时期开始在江南流行,到明清时期已经蔚然成风。五显灵顺庙内供奉五显为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合称为“五显”,又叫“五圣”、“五通神”、“五路神”、“五路财神”。

本来信财神也没什么,苏州至今还有迎财神和送财神的习俗,但是古人想出了一种靠迷信变现的黑色产业链,也就是“借阴债”:

苏州人将“五显”附会成“五通神”,而又将“五通神”等同於财神,于是有了借阴债的习俗。借阴债的仪式是:黄昏时,一名巫婆焚香叩神毕,由两名巫婆挟持,疾驰下山,名叫“跑马”。至山下点燃灯烛处,她呵欠一伸,眼皮一翻,故作颠厥,五通老爷上身了。於是撒泼谩骂,吞吃燃炽的蜡烛,显示神威,以广为招徕。庙上借债人次第供奉香烛“钱粮”、“元宝”,或供品,上殿顶礼膜拜默祷,师娘(女巫男觋的统称)在旁装神弄鬼,开条件,要求接受,然后借户取下供桌上的四只纸制小元宝,带回家中放在家堂内,隔几天看,若不走样,则已蒙借得;若发现元宝已经瘪掉,说明没有借到。或者采用求签法,求得上、中签者,表示已借到;得下签者,则借而未得。 借了阴债之後,每月初一、月半都要在家烧香化纸,每年八月十七日还必须到上方山去烧香解钱粮,以此还本付息。倘本人死了,子孙还须继续“清偿”,所以苏州人有句俗话“上方山的阴债还不清”。

其实就是通过迷信表演骗取信众钱财,商业模式是“纸钱换真钱”+“利滚利子孙贷”。所以在当时“五通神”的民间形象既是财神也是邪神,它靠财神的那一面去招揽信众上供,靠邪神的那一面去强制信众维系香火。

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八集.毁淫祠》中记载:“苏俗酷尚五通神,供之家堂。楞伽山鼓乐演唱,日无虚刻,河南汤公抚吴,严为禁止。乙丑九月公往淮上,值神诞,画船箫鼓,祭赛更甚于昔。公归闻之,立拘僧至,将神像沉于河。茶筵款待,一概禁绝。”

康熙年间汤文正公(汤斌)任扬州道,下令火烧境内所有五通神祠。楞伽山上的五通祠香火最旺,一万多香客跪在庙外庙里护着,恳求留下这座庙。汤文正就在这庙院当众折香砸炉,要立碑永禁五通淫祠。对众人说,如果十八匹健骡拖不倒中间的神像,他就收回成命。结果真的套了骡子,偏就是拖不倒中间‘大通’神。汤文正公就在这株柏树下祈告上天,说允许淫神蛊惑百姓,是上苍不明;今邪神植立不倒,是汤某人非正人:非此即彼!今愿与邪神同归于尽,为上天祛邪框正,为后来者鉴!他老人家祈告罢,起身提刀大喊:‘我先砍大通神,再砍自己!’话没说完,原本纹丝不动的神像俯身仆地就倒了下来——碗口粗的定身柱儿是铁的,齐齐断了,和刀劈了似的齐整!五通神就此绝矣!从此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

而且古时上方山上祭祀的也不止是“五通神”,还有“五通神”之母——“太姥”,这是太湖流域民间神明的真正C位,甚至拥有专属的宝卷——《太姥宝卷》。这里就不展开了,相关信息可以参考:

现在的上方山就是一座普通的山,绿化做得不错,属于国家森林公园,旁边就是石湖。不迷信的人随便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本地人都没几个知道“借阴债”的这段往事了,有什么好怕的?

参考

  1. ^《汤子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69页
发布于 2024-12-29 10:06・IP 属地美国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Simon Zhang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