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教师在社交媒体发布同学院两名老师学术不端,
举证内容是长达399页的PDF,
其中包括两位教师部分论文中英文两发,
或部分论文是其他老师给挂名的等等。
这样的举报内容引得学术圈同行们的深思。
首先是网友质疑的是否真的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是学术圈不可触碰的底线,
虽然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很难被发现,
或者说需要耗费巨大的成本。
但是作为一名有声望的科学家,
一旦被发现有任何学术不端的行为,
可以说一夜之间就会身败名裂。
至于网申激烈讨论的一稿多投、中英双发,
前者是明令禁止的学术不端(这要浪费多少审稿人的精力),
后者如果没有明确声明是基于前一篇的翻译,
那么也是妥妥的学术不端。
不要说什么这是业内基操、潜规则,
那还是因为如此操作很难被发现,
但只要有人想治你,
这不就东窗事发了么?
其次是对于同学院教师之间的互相举报的思考。
作为高校教师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竞争,
但是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的竞争,
是相互促进的竞争关系。
而如今高校教师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良性的竞争应当聚焦于科研、教学以及学生培养方面的竞争,
比比谁又有了更好的科研idea,
比比谁的学生在某一竞赛中表现优异。
这样的竞争关系无论是对于学校、学院、教师本身还是学生都是有益的。
然而当下的竞争关系中,
教师之间变成了科研上密不透风,
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教师的焦点不再是有想法的idea,
而是哪位教师的爱人又帮忙挂名了什么论文,
或者哪位老师的论文有瑕疵等等。
教师没有时间培养学生却有时间写400页的举报内容,
是我们的举报渠道和流程不够透明?
导致唯有博上热搜事情才能引起重视。
总之教师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本不该占用时间的地方,
高校的资源和教师的能力被大大浪费。
最后关于举报事件与评职称关系引发的思考。
网民猜测是迫于评职称的竞争压力,
这样至少可以少掉俩位竞争者。
如今国内教职内卷,
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考核要求水涨船高,
职称与论文、项目密切相关,
职称又与收入挂钩,
青年教师们不得不踩着规定的边缘去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
为了完成论文的KPI,
夫妻档的教师难免会在科研上采取互相帮助的模式,
这样一来会引发其他教师内心的不平衡。
很多高校教师也会将自己的论文中英双投,
或是将一个idea微加工水好几篇论文。
这是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的个人选择,
但是究其本质还是和高校考核的标准相关。
学术圈也重新思考评审制度的合理性,
破四唯很多年了,
但职称和帽子依旧是学者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个问题在我国当今学术圈或许依旧无解。
道阻且长啊~
欢迎免费参与我每周日的【直播连麦咨询】活动:
每周日连麦直播陪伴申请:欧洲/北美/全球留学移民咨询&专家联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