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学术不端容忍度太大了,有时候都觉得有点鼓励的错觉。
1、教育部2016年发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2016年才单独将学术不端分离出来,说明之前太不重视了。所以2016年之前的成果如果涉及学术不端,该怎么处理?
如果看了处理部分(第五章),会发现需要各学校也要出台落实、细则等。其中“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中,依照的规定在哪儿呢?
***文件中经常有“相关规定”,但很多人不知道【可以相关到哪些规定】,应该具体说明一下。否则,大家下面就模糊执行。

第五章 处理
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作出如下处理:
(一)通报批评;
(二)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
(三)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
(四)辞退或解聘;
(五)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同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等处分。
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获得有关部门、机构设立的科研项目、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等利益的,学校应当同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还应当按照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学籍处分。
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2、学术不端的实际处理上,不尽人意,规定效力大打折扣。
例如,当年轰动一时的原始论文不端行为。调查结果大家看看全文,结论是“未发现有造假.....存在图片误用”。如果图片误用都不算造假的话,那这治理力度就很宽松了。
写实验论文的都知道,数据关键的展示方式、实验结果等,通常主要是照片——现在图片误用,不属于造假,那有些人找到新路子了。

类似学术不端处理的例子,网上比比皆是——学术不端的最要命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最终的关键技术是假的!
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如果可能被造假,那我们的科技还能走多远。例如,我们的芯片为何受制于人,为何没有核心技术,为何美国制裁、华为就不能用5G了......这一切的现今还不能说明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么?

学术不 端亵渎学术,败坏学风,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
学术不端的病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与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和蔓延,污染社会风气,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