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
仅仅几年前,还不乏唱高调说崭新基建不用居民花钱、内债不是债的。现在回旋镖刚要开始转动,这就按捺不住了?
接受新的现实:
所有的基建、所有的住宅,基本上不会再有大的变化,现在城市的面貌是什么样,过十年、二十年或者五十年以后,大概率也还是什么样,只是变得更加老旧。
2020年七普时点,中国城市地区72%的住房已经是钢混结构,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住房格局定型的信号。大量搞新建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普通人不再可能也没有能力再大量折腾房子。如果说近二十年新建是绝对的重点,那么修缮、维护是将来五十年乃至更长期的绝对的重点。
为什么“我自己修”不行:
无论是不是直接成本或者直接税,无论是信任还是不信任,修缮维护都是要花钱、要付出成本的。先前在论证单元住宅的坏处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说单元住宅户数多,不好协调意见、不好收钱,这还仅仅是安装或者更换电梯时遇到的问题。
现在是物业费都有很多人以种种理由不交,那么,到需要花钱更多、施工面更大的公共管线更换、立面维护乃至结构维护这些阶段的时候,意见就能统一吗?把钱给业委会,就有充足的信任吗?没有任何强制力、“把钱拿在自己手里”的大概结果,就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非要怨什么的话,那就是中国城市的居住模式几乎全部是单元住宅,公共利益重叠太大,不可能单打独斗自己就能解决,这已经是既成事实。
我们再说开来些:
政策制定方面本来就不参与经济生产,所有的经济决策的结果本来也都是全民买单。总不能在大搞崭新基建、修路架桥、高楼林立的年代就高呼“厉害了”,等要考虑开始做维护考虑维护成本的时候,就是“我的钱一分也不能动”甚至说出些更难听的字眼吧?这难道不割裂吗?
要说信任问题,新建的投资无论如何也要比维护更大,并且新建是一次性投入,难道过去就真的觉得建设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过去从来不谈,现在才开始大谈信任问题,难道不是因为觉得过去的一切建设都是天上掉馅饼,现在到了老龄化加深、基建和房子开始老化的时候,才开始取之于民吗?
不过,“不需要老百姓出钱”这句话,看着就很像是在安抚那些依然没有纳税人思维的人群的话。政策制定方面又不创造价值,如果不取之于民,何来用之于民呢?这实际上是在放任纳税人意识缺失。
还是那句话,要尽快摆脱虚幻的“掉馅饼”叙事,培养成熟的公民思维与纳税人思维,同时也要摒弃对一切统筹共济表现出强烈反对、过于强调完全的个人账户的思维,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