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十郎其实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从地缘上讲,关内和关外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这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和民族无关。
就像英国本土和北美十三州那样,尽管北美十三州享受着比本土更好的财税优惠,但他们还是不满意,最后只能兵戎相见。试想一下:如果英王室想要保住北美的忠诚,那其实也要不停地惠下去。更何况东北这片土地大抵是不如北美那么丰饶广阔的。
可以说:关外和关内各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参照地图就可以发现:所谓的汉地其实就是东亚大陆接壤海洋的腹地,连带着广袤的平原和众多水系,彼此联系紧密。而东北和关内,主要也就是锦州——山海关和胶州——旅顺两条线路的沟通,彼此联系松疏,在军事上反倒易于设置障碍。
奉系时代的东北就曾提出过让日军在锦州保持一定的军力(不一定是真心的),用以阻碍KMT的北伐。这样的辽西走廊其实和台湾海峡没什么本质区别,无非是日本陆军还是美国舰队而已。台湾问题、东北问题,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像这样、缺乏共同利益的结果。
然而,东北自身也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更贴切的说法是:东北是东北亚的一部分。东北亚大致涵盖了蒙古高原、俄罗斯远东、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问题:这地方完全是分裂的,打了好几百年。的确有人设想过统一东北亚甚至接近成功,也就是是日本。但它失败了。
因此,东北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扮演着“兵家必争”的角色。它是东北亚的中心,就像中原之于汉地。曾经中国政府、清政府都致力于保住东北的主权,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缓冲来自东北亚的压力。所以我们看到;日本和俄罗斯对中国的入侵经常从满洲开始,因此日本要是下手,中国人就去找俄罗斯人求援;反之,中国人就会找日本人诉苦。靠着这样的精明权术,中国人成功熬死了帝俄和帝日,宣告了他们的阴谋破产。49后的中国也沿循了类似的套路,无非是故事的主角换成了苏联和美国,而缓冲的地带又进一步地推到了北朝鲜。
因此以汉地的利益来看,东北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东北亚问题:如果东北亚趋于统一和联合,或是存在强大的威胁,那么汉地就要把东北争取过来,从中搅一搅;如果东北亚趋于分裂和动荡,或是没有强大的威胁,那么东北就可以被汉地搁置下来,乃至抛弃掉。这是汉民族的朴素智慧,值得一品。
而如今的情形显然更接近于后者:俄罗斯、日本难成大器,朝鲜半岛自己也未能统一,东北亚各个民族间的仇恨早已积累,不可开交。如前所言,要想维系东北的忠诚难免要付出额外的成本,那这成本谁还乐意出呢?当然很难找到人了。所谓的弃地论能有市场也就并不奇怪了。
当然明面上是不能直言弃地的,不然授人以柄。所以一个好办法就是断掉转移支付,届时的东北无法平衡收支,肯定会自求生路,从而背离关内。破坏统一的罪名也就不用汉地来背了。不得不说,汉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积累得还是很深厚的。
不授人以柄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汉地主动把东北割裂出中国,与之两立,那东北难免会放下心理负担、拥抱“东北亚共荣”。这样的转变不过是几代人的事,并不会造就让汉地满意的结果。俄罗斯当初就主动踢开了乌克兰,以致今天的乌克兰很难再认同俄罗斯,转手就贴靠起隔壁的波兰、坚持和俄罗斯死磕,哪怕波乌曾有深仇、俄乌曾同属一国。那反过来说,如果并没有授人以柄,那东北就始终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道德枷锁,难以外联日、俄、蒙和朝韩,对汉地的威胁也就减轻了。
我说这些话看起来像是在解释汉地的主意,那我也不妨对东北说点闲话:汉人的话语权不会在我们手里——汉地说我们不是汉人,我们便不会是,不要怀有多余的幻想;中华民族有太多人为制造的成分,汉族又随时可能与我们无关,随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好我们对人民共和国的义务,再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