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冷饭不知怎么又被炒上热榜了= = 先重发一篇旧文,后面再补充。)
先说结论:愚蠢至极的决定。
中考唯一正确的方案就该是十科全考全计分,具体分值比例可以商榷,但必须把计分科目拉满,甚至根据实际情况未来还要尝试继续增加计算机、实验操作、音乐美术等新的计分科目。当年我在广东参加的中考便是十科全考全计分的。
这里的不少答案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更奇怪的是有些人眼里这两种观点还能共存:
如果一门科目初中的内容和高中的内容关联紧密——那初中不学也没关系,反正高中老师会再教一遍;
如果一门科目初中的内容和高中的内容关联不大——那初中不学也没关系,即使没学过也不怎么影响高中学习;
——那合着初中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干脆所有科目都不用学得了。
有这样的观点其实源于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认为初中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高中甚至高考做准备。然而事实是,中国的义务教育只有九年,初中已经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高中的,即使上高中也存在选科分流制度。那么安排在初中学习的内容首先必须得承担最基本的通识教育责任,也就是扫盲和科普,让所有未来会在社会上生活的公民都掌握国家希望他们掌握的基本知识、具备生存以及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那些被普遍不重视的“小四门”,反而有至关重要的通识教育功能。(有些学科其实为了避免初高中内容重复而做了一些规划,让初高中的侧重点不一样,初中讲过的高中不再重点讲,没想到这反而成了觉得初中内容可学可不学的借口了…… 要我看来如果初中内容和高中内容关联不紧密,那初中内容反而应该重点学,因为这样初中就成了学生接受这方面系统知识的最后机会了。)
语数英暂且不说,道法(即思政)也按下不表,物理的重要性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也不必多做讨论(确实可以觉得初中的杠杆、浮力、透镜、电路、物态变化等等在高中不是重点,那只是因为给初高中的内容做了合理分工,但这些难道不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常识吗?更何况初中物理的关键是培养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如果没培养好高中学起来是很吃力的),就单举被北京取消的“小四门”(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的例子:
不学化学?初中化学总共就初三开一年,假如中考不计分,你觉得在紧张备考的初三还能腾出多少时间给这门课?初中化学讲的不过就是一些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常识,空气的成分、水的组分、燃烧的条件、钻石与石墨的关系,还有一氧化碳中毒呀、金属的锈蚀呀、酸碱盐呀,不具备基本的化学常识,要么被卖保健品的人忽悠,要么成为“我们恨化学”的拥趸,要么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更何况初中化学讲的元素周期表、化合价、方程式书写、 H O C等最常见的元素之类也是高中化学的必要基础。如果真这样干,考虑到目前高考“物化捆绑”的大趋势,可以预想到高一老师头疼程度将提高几个数量级,可能只有利好化学初高衔接教培了。
不学历史?初中历史无非就是像讲故事一样串讲了中国史、世界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一些最重要的事件,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如果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不清楚,对近现代中国的探索历程和发展现状一无所知,对像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国际共运、一战、金融危机、二战、冷战等等事件缺乏了解,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怎么去培养家国认同?怎么去建立国际视野?在如今“四史”越来越受强调,全党上下都在强调学史明理的当下,北京居然取消了历史是相当匪夷所思的。初中历史基础没打好是一定会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旧课标教材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新教材虽然增加了两本《纲要》,但这两本书的内容密度堪比压缩饼干,指望高一一年时间(还要留几个月复习学考)就能在初中基础薄弱的前提下完成数千年文明史的系统教学实在是空中楼阁。
不学地理?没错,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确实是中国和世界的区域地理,确实更偏人文和博物的性质,和高中地理偏向原理性而且自然地理占据很大比重理科性质浓厚的内容有显著差别。但你不觉得初中地理提供的基本常识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吗?作为中国人你需要了解中国三十四个省区的位置和概况、知道长江黄河流经什么地方,南沙群岛和青藏高原又在哪里;作为世界公民你需要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知道七大洲四大洋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出国旅游你要会算时差、野外郊游你得会看地图等高线、平常还要会看天气预报,新闻上会看到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这些都是很实用的生活常识。地理我认为搞不好是最有用的一门学科之一了,你小时候觉得那课本上的气候地形人口政区交通线农业发展工业区位都是死记硬背的枯燥知识,长大后去过许多地方才知道那是无数人真实的生活。对地理的不重视导致有些人直到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都没搞清楚自己接下来四年要去的省份是在哪里什么样子的。我真觉得高考报考国际政治、国际商务以及外语类专业的应该要求选考科目有地理才对,否则有些要去搞外贸搞跨境电商的人连安道尔是欧洲国家都不知道……
不学生物?确实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的内容也是做了分工的,高中生物的侧重点是更加原理性的分子细胞、遗传进化、稳态调节、生态环境的知识,初中生物的侧重点是更加常识性的具体动物学、植物学、人体生理卫生的知识,但正因如此,如果初中没学好这些内容,那高中就再也没有机会学到了。而初中学的这些知识难道不是更具体鲜活更贴近生活的吗?就拿人体生理来说,就只有初中还会细致给你讲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功能、讲体循环肺循环讲ABO血型和输血、讲眼球的结构肾脏的作用、讲男女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与生理卫生,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最后一次系统地接受医学健康常识的普及,是真的受用一生的。而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为什么鸟会飞、为什么叶会落、为什么种子会发芽、为什么蝌蚪能变青蛙这些鲜活的大自然常识(有些还和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也只有初中生物会系统讲解了,如果错过了初中生物,很多人就只能在公众号上去看各种关于转基因、疫苗的“知识”了。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杠“只是考试不计分而已,又不是不学”, 咱们都别装外宾——只要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上过学的人,都会知道“考试学科”和“不考试的学科”在重视程度和教学效果上是怎样的天差地别。也别以为减少几门科目就能降低学生负担,在分流制度依然存在、录取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你减少几门科目只能诱导学生用更多时间去内卷剩余的科目,而且总分减少了会导致考试的随机性被放大了,一门不好很难靠别的科目补充。这样做到极致就是臭名昭著耽误了一代人的“江苏08高考方案”——只有语数英计分,其他科目只计等级,满分480。学生的负担有减轻吗?没有,学生只能披星戴月皓首穷经地去卷语数英,导致江苏的语数英考题一度成为全国最难(还出了声名在外的葛军),失误做错一道题都可能从985滑落到二本。学生的出路有拓宽吗?没有,十年下来江苏学生的物理化学水平急剧下降,各大理工科名校纷纷减少在江苏的招生名额,甚至逼着省委娄书记亲自拉下面子去要名额,然后清华校长说“那就给你加一个名额吧”——
以前农村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有上学通道,现在被堵得严严的。不学物理化学,如何推动创新?我原来还认为江苏的孩子可以,现在调研发现江苏学生已经变得很不行,上了本科,拿不到奖学金,学业跟不上,要到三年级才勉强跟上。江苏搞ABC的弊端非常严重,两门语言学科,对农村孩子很不利,因为农村孩子英语基础不牢,成为弱势群体。 过去高校招生,他们纷纷来江苏抢生源,现在江苏的考生没有竞争力、吸引力,他们根本不要,何谈走在前列?我请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给我增加指标,邱勇说今年给你加1个指标吧!以我和邱勇的交情,怎么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实质上是江苏高考的选拔方向,和清华不一致、不吻合。昨天还有位领导说,江苏学生是很好,但是不考物理化学,我一个都不要。
——殷鉴不远呀= =
补充:不过后来转念一想…… 北京中考的选拔功能早就稀烂了= = 你看看这个“平菇型”的分数分布就知道靠中考作为选拔方案有多么不靠谱。还要继续这么改,科目更少、总分更有限、题目更简单,那么考试偶然性的影响必然会被进一步放大,很大程度上不是拼实力而是拼运气。

所以高中直接表示我们不跟你玩了,我们有自己的选拔渠道,我们通过评定平时成绩(这个可是所有科目全部包括的)和自己组织的选拔等等进行录取——
——所以既然都这样了,中考的选拔功能已经被事实抛弃了,那中考怎么瞎改其实也是无关大局的,那么就,随他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