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4个

国防部称「海鲲」潜艇如果用于「以武谋独」,早晚都是解放军的网中之鱼,释放了什么信号?

观察者网
2个点赞 👍

自去年 9 月至今年 7 月,被台当局视作希望的“海鲲”号潜艇已历经三次下水,可与三哥比肩了属实是,这玩意我觉得保全的最好办法就是——投诚,估计还能当个研究对象,总比沉没强

2024年2月27日,台湾媒体表现亢奋,聚焦首艘自制潜艇“海鲲”号当天“浮起来了”。早在去年9月份,台湾“海鲲”号潜艇就已经宣布下水,但是当时的下水仪式却被很多人诟病为“假下水”——因为“海鲲”号根本没有离开船厂。很多人解读认为,或许是“海鲲”号的建造工艺并不过关,可能是漏水潜艇所以不敢下水。不过这种观点算是被彻底否定了,但是对于这艘依靠多方技术拼凑出来的潜艇,就连岛内专家也承认,真实战力恐怕难以满足台军设想

等待许久终下水

据台湾《联合报》27日报道,负责“海鲲”号潜艇建造工作的台湾国际造船公司(简称台船公司)宣布,当天已完成自制潜艇原型艇“海鲲”号的“浮船测试作业”,顺利将该艇从台船封闭式组装工厂经由浮船作业移至干船坞,经过漫长作业后,确认该潜艇建造工程第一阶段各项水密性能、重量控制、稳度与各舱压载皆符合设计预期标准

台湾中时新闻网称:

海鲲”号于26日从组装工厂被拖出后,转移到3.5万吨的浮动船坞。27日早上,在4艘特战突击艇的戒护下,浮动船坞开到航道后注水下沉,“海鲲”号得以第一次“下水”。由于此前岛内对这艘自制潜艇多有批评,甚至嘲讽“下水就会沉没”,因此该潜艇最终浮在水面时,围观民众还大肆庆祝“浮起来了”“没漏气”

“海鲲”号排水量约2500吨,长70米、宽8米,外形采用强调静音、装备容纳量大的“雪茄”型设计,与突出水下巡航能力的现役“剑龙”级潜艇的水滴型设计不同,整体构型较后者更为宽胖。该艇采用X型尾舵设计,与以色列“海豚”级潜艇设计类似,可提高潜艇的灵活性和水下机动性。“海鲲”号的主要武器系统为18枚美制MK-48重型鱼雷,未来还考虑向美方采购潜射型“鱼叉”导弹,并搭配台湾自行研制的智能水雷。

根据台船公布的信息,“海鲲”号下一步将进行泊港测试(HAT)、海上测试(SAT)作业,之后才交由台海军进行作战测评,包括发射鱼雷、验证战斗系统,最后才能成军并正式投入战备。

尽管台湾媒体对于“海鲲”号下水大加称赞,但曾担任台海军潜艇训练中心教官的王志鹏却泼来一盆冷水。他表示:

“海鲲”号潜艇此次“下水”主要是为进入台船的干船坞进行后续安装,这个过程并没有任何测试意义,因为艇上装备并未到齐,需要等到全艇的桅杆、电瓶等装备到位,并将燃油、淡水、充电加到标准值,才能进行有意义的下水测试

台湾《联合报》也介绍称:

目前“海鲲”号只是一个封闭的空壳,下一步需由技术工程人员在干船坞内进行装设电瓶、光电桅杆、潜望镜等设备后,再进行泊港测试中的重要项目“预备倾测试验”。该测试将对“海鲲”号的重量进行实际的检测,验证电脑设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整个测试的时间最长将达5天,若发现配重不平均,还需要调整内部设备的位置,以确保潜艇能正常下潜与上浮。随后该潜艇还要完成其他各项测试,符合标准、验收合格后,才会择日安排出海测试。因此“海鲲”号正式出海,至少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员江炘杓表示:

传统潜艇,特别是第一艘原型舰艇,从下水到交付成军会遇到很多问题。西班牙S80型潜艇首艇从下水到成军,中间花了两年七个月。因此‘海鲲’号从去年9月28日下水,如果一直到后年的9月28日才交付成军,也是正常的

台湾海军“成功”级护卫舰退伍舰长黄征辉表示:

台船建造潜艇外壳的技术原本就没问题,重点在于艇体完成装备舾装后的港试与海试是否能达到作战需求。“外界不需要因为‘海鲲’号的艇体亮相而失去冷静观察,测试之路相当漫长”。“海鲲”号完成度,去年根本未达“下水”标准,举行仪式后,待在船厂5个月,也都未碰到水,这在世界上很罕见

屡屡碰壁

台湾从2016年启动了所谓“潜舰自造”计划,但该计划自启动以来屡屡受挫:先是与荷兰洽谈潜艇外壳专利碰壁,打算向日本购买封存潜艇又没了下文,还被爆出技术顾问是来自直布罗陀的“皮包公司”。

据岛内媒体报道,台湾自制潜艇由台船负责总体建造,所需关键技术则被列为“绿区”“黄区”“红区”三项,其中“绿区”为台湾可自行生产的设备,“黄区”为自制比较困难的设备,“红区”则是没有研制能力,需要外援才能获得的设备,包括潜艇作战指挥系统、声呐外罩、潜望镜、柴油机、鱼雷、导弹等,也就是几乎全部关键系统。

由于这艘台湾自制潜艇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来自外部,它们之间是否匹配、能否有效运作,一切都是未知数。因此关于“海鲲”号的具体性能,各方并不看好。美国“动力”网站27日称,去年9月亮相的“海鲲”号潜艇的围壳加工质量“可能达不到最高水平”,而最新的照片也并未能完全推翻这些观点。报道还提到,没有证据表明“海鲲”号安装有可以提高水下探测能力的拖曳声呐阵列,以及能大幅增加水下潜航时间的空气独立推进(AIP)系统。

《台湾邮报》称,“海鲲”号围壳上的坑坑洼洼引起各界讨论,台船公司和台军宣称是所谓“瘦马现象”,即“外层钢板因无肋骨支撑出现微凹陷状”,“均为正常现象”,但批评者称,日本潜艇就没有类似情况,质疑是台船公司电焊技术还不达标。此外,“海鲲”号能否浮在水面上只是最基本的指标,它未来最重要的挑战在于能否潜入300米以下的水深,以及能否发射鱼雷以及潜射“鱼叉”导弹。

5月17日《自由时报》报道台海军为“海鲲”号潜艇采购的光电潜望镜(光电桅杆)将于5月底完成交付,这标志着“海鲲”号潜艇的装备全数到位。据悉,采购的光电潜望镜包括光学潜望镜与电子潜望镜各一组,其中的一组已在本周交付,另一组预定下周运抵台湾。台海军采购的光电潜望镜由L3 Harris公司研发制造,采用模组化设计,可轻松替换。该光电潜望镜采用新的光电设计,观察敌情时无需长时间升起,降低了被侦测的可能性。另外,收入潜望镜时不会深入艇体内,不必担心潜望镜遭其他船只撞击损坏导致的海水灌入危害艇体

在光电潜望镜及电池组安装测试完成后,“海鲲”号潜艇将于5月底进入海上验收试验(SAT)阶段。海上验收试验阶段共有31项测试,分为浮航测试、浅水测试、深水测试、战斗系统测试四大项目。据台军方人事表示,“台舰台造”专项小组召集人黄曙光确定将继续担任“国家安全会议”咨询委员,届时他将与台湾国际造船公司董事长一起登舰督导各项海上验收试验,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海鲲”作战系统由美国洛马公司负责供应,声呐系统由美国 RTX 公司制造(涵盖舰艏数字化球形声呐与舷侧被动声呐阵列),意大利承包鱼雷管设计,而生产制造则由德国负责;艇载武器含 MK48 Mod6AT 鱼雷(“海鲲”号配备有 6 具 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可预装 6 枚)、可携带 18 枚 MK48 Mod6AT 鱼雷)、潜射“鱼叉”反舰导弹等;光电桅杆系统由英国 L3 哈里斯科技公司负责提供,据称与美海军“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所装备的型号相近,铅酸蓄电池组由德国瓦尔塔公司提供,至于柴油机供货商,当下则众说纷纭

细节曝光

从台湾公开展示的照片上来看,“海鲲”号潜艇的艇首上部有一个呈圆柱形的拦截声纳阵列。它的主要作用是从潜艇正面被动探明其他潜艇的声纳信号,从而确定对方潜艇的位置、距离、运动速度等信息。从外形来看,这台声呐设备具备360度全向信号接收能力。在这台拦截声呐的正下方,隐隐约约可见六个圆孔,它就是“海鲲”号的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这样的发射管“海鲲”号一共装备了六根,既可以用来发射MK-48型鱼雷,也可以发射“鱼叉”潜射反舰导弹。排列在“海鲲”号533毫米鱼雷管下方的,是潜艇的艇艏主动声呐。它是“海鲲”号潜艇最主要的侦察搜索设备。一般来说,艇首声呐有多种不同的构型,主要包括柱面阵、球形阵、共型阵。它们各自有各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点和问题

按照常理而言,有了以上的声呐,“海鲲”号似乎并不需要再安装一套测距声呐了。因为测距声呐的功能往往被包含在潜艇的艇艏主/被动多功能声呐中。但是从曝光的图片上看,“海鲲”号的潜艇上半部分似乎还是安装了3块测距声呐。安装测距声纳的部分,从外观上还能看到有非常明显的凸起。这可能意味着台湾“海鲲”号的主声呐系统的性能并未达到预期,也可能意味着台湾方面对“海鲲”号做了一个声呐备份,还可能是台湾在测试这套测距声呐的具体性能究竟如何。总之用“冗余”来简单解释,可能还不够全面

从“海鲲”号潜艇的外形来看,它还安装了鱼雷诱饵发射器。诱饵弹就是为了保存潜艇的,可以称之为潜艇最后的自卫手段。总而言之,目前全世界能独立制造潜艇的还真不多,虽然“海鲲”号潜艇缺点明显,但至少该有的东西确实是都有了。另外其真实的性能到底如何,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起码要等到其海试后更多的信息得到曝光。而“海鲲”号最引人诟病的地方之一,还在于它极为粗糙的做工。其实早在亮相之初,就有人发现“海鲲”号潜艇的细节处理简直是极其马虎。比如其指挥塔表面上,能清晰地看到各种各样的凹凸不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其潜艇耐压壳体制造工艺不过关而导致的

“海鲲”号使用的似乎是双、单、复合型耐压壳体,也就是潜艇的首、尾都采用了双壳体结构,但是潜艇的艇身采用了单壳体。这样设计的好处就在增加潜艇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留出最多的内部空间。但这种复杂设计带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非常考验加工工艺。从“海鲲”号身上,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台湾这方面的水平是比较有限的。“海鲲”号单双壳体的过渡衔接处,处理的非常粗糙,仅凭外观就能很容易分辨出来。另外两侧的声呐也几乎像是“用胶水粘的”,与潜艇艇身还有相当大的缝隙不说,侧声呐上半部分明显很不平整。总而言之,“海鲲”号的声呐系统明显有待提高,细节处理更是不忍细看

这也是外界关于其声学特征的主要争议点

争议不断

自“海鲲”号潜艇亮相以来,外界围绕该艇的艉舵结构、声学处理展开了激烈探讨

争议一: X 型艉舵

此型艉舵的优势在于四个舵面皆能参与潜艇的机动运动,每个舵面能够同时提供水平和垂直的矢量舵效,即便有一两个舵面受损,潜艇仍可正常运行。X 型艉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主动声呐声波,具备一定的声学隐身性能,然而问题在于 X 型艉舵存在控制系统繁杂这一难题,X 型艉舵无论哪片舵叶发生偏转,都会产生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控制力矩,故而致使操纵极为复杂,只能依靠计算机控制

但计算机若长时间高负荷运作,易出现死机状况,一旦如此由人工精确操作 X 型艉舵则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便是美国率先提出 X 型艉舵概念,却又不敢付诸实践的主要缘由

争议二:声学处理

不管是去年 9 月“下水”的“海鲲”号潜艇,还是今年 7 月现身的“海鲲”号潜艇,其指挥台围壳均存在凸起显著、外形严重不平整的现象,台船指出此乃由于指挥台围壳采用薄板设计,至于外形不平整则是因“瘦马现象”所致。所谓“瘦马现象”,指的是薄板船体焊接变形,现代水面舰艇均会出现此类问题,只是绝不会像“海鲲”号潜艇这般严重

外界推测,此事或与台船焊接工艺的欠缺存在直接关联,尽管台船在上述问题面前较为坦诚,但若任由“海鲲”号潜艇继续带着这个缺陷,也就意味着该艇的基本声学性能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另一方面,“海鲲”号潜艇依旧选用柴电动力系统,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当蓄电池组电量降至警戒线附近时,“海鲲”号潜艇必须上浮,而后启动柴油发动机为蓄电池组充电,如此一来,“海鲲”号潜艇的隐蔽性自然欠佳。该型潜艇后期是否会敷设消声瓦以及对指挥台围壳与艇体过渡部分进行处理,同样值得关注,毕竟这是提升“海鲲”号潜艇隐蔽性为数不多的技术手段了

口径不一

依台媒《自由时报》所言,2024 年 9 月,“海鲲”号潜艇将进行首次海试,2025 年第一季度(1 月至 3 月),“海鲲”号潜艇将试射鱼雷,2025 年 11 月之前,“海鲲”号潜艇将会交付至台海军手中,可谓目标清晰,信心十足

而台船董事长郑文隆却对此回应道,有关“海鲲”号海试一事,一切均以安全为首要条件,故而并无明确时间表

台“海军司令部”则表示,“海鲲”号潜艇接下来将“针对所有装配系统的整合”进行系泊测试,达到出海条件后再安排海试,换句话说今年 9 月“海鲲”号潜艇是否展开海试,当下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结语

不论台当局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海鲲”号潜艇的最终结局,如果一意孤行,那末路一条就是“海鲲”号的最终归宿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不足 50 米,潜艇若要在此水深保持安全潜航,只能维持在水下 30 米至 40 米左右,相较潜望镜深度亦深不了多少。在作战情境下,解放军能够凭借完备的体系、多元的手段构建的海空反潜体系轻易发现其位置,即便“海鲲”号潜艇能够在水下发射武器,也会面临自身无处遁形的尴尬处境

还是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的那句话:

民进党当局“以武谋独”完全是自寻绝路。造再多的武器,买再多的装备,都是劳民伤财、装点门面。“海鲲”如果用于“以武谋独”,则早晚都是解放军的网中之鱼


参考资料

《“海鲲号”被爆“打掉重建”?台海军潜艇前兵器长:之前是假下水》,海峡导报,黄荣亮

《台湾海鲲号潜艇细节曝光,声呐系统有待提高,细节处理不忍细看》,军武次位面,太白

《台岛潜艇“海鲲”号:美欧技术拼凑,实战能力存疑,军事冒险吗》,世界大观园

《首次对外展示全貌!台军“自造”潜艇距实战还有多远?》,环球时报,晨阳

发布于 2024-07-25 17:07・IP 属地陕西
南瓜君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