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喜欢地窝堡这个名称,但这儿为什么叫地窝堡(pu)?因为曾经有一群年轻人相应国家的号召,住在半地下的地窖里,风吹日晒,建设了现在的新疆,地窝子是这代人的回忆,是关于地方的情感。
不改老地名,不破坏人、地与文化的联系。尊重前辈的情怀,多元交汇的新疆,被你们搞成了没有根儿的新疆,这样的新疆,依旧是五湖四海的新疆人,最后又回到五湖四海的新疆。这样的新疆,就跟在圆明园遗址重建一个圆明园一样弄虚作假,这样的新疆,留不住人心。
文化来自于底层逻辑一点一点的积累传承,记忆需要一个场所去回忆,只有地方的,才不会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代表着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内涵。
从乌鲁木齐到甘肃兰州,你会发现叫堡的地名特别多,那都是驼铃响满戈壁的丝绸之路商队的驿站,天天喊叫打造驿站文化,真要保护传承的时候直接扔掉!合适吗?
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还会再告诉自己的子子孙孙,有一个地方叫地窝堡乡,有一群人在十二师这个地方为国家和边疆稳定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吗!这里跟全球很多地方一样,只有全球化资本盛宴的残羹剩饭和毫无情感的机器人。
面对原子化的社会,还是如此粗糙的管理,实在让人很失望,管理者上位初始不考虑迎难而上,提高自贸区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挑表面功夫着手,格局有限。
全球化经济依旧要保持地方的特色与人的情感,穿上西装革履,你也不过是吃肯德基的假上等人,挖空心思干点实事儿,少干点儿羊粪蛋子表面光遗臭万年的事。
最近接待了一个来旅游的朋友,还原一段对话如下:
“中国怎么样?不是你们宣传的那么落后吧!”
“中国很美,很未来科技很发达,也很友好,跟我想的不一样。”
“以你的能力很容易在这边定居生活。”
“我想,我还是喜欢我的家乡,虽然有时候生活不太便利,可能有些方面相比还比较落后。”
————只要不是机器人,听完会很心酸的。
土吗?不土,很真实,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