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1个

为什么说历史宜粗不宜细?

fw刀
94个点赞 👍

这里就必须赞叹一下中华老祖宗“中庸之道”的政治智慧了。

一般来说,左派是比较讲究“历史宜细不宜粗”的,因为左派是进步党,是改革党,主张改变固有的社会制度,在改革中达到新的平衡。

左派一般会抠历史细节来上纲上线,以高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进而打倒反对者,减少改革的阻力。

这种做法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很明显的,矫枉过正了,队伍纯洁了,害群之马被清除了,剩下来的队伍战斗力极强;

坏处也是很明显的,道德标准越来越高,队伍人数却越来越少,走到最后不能团结大多数,因为大多数人是经不起高道德标准审判的。

历史上所有的改革家,只要搞“历史宜细不宜粗”,走到最后肯定是孤家寡人,几乎没有例外。

这其实是一个世界理论界极难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国家只要左一下、再右一下,信仰就会丧失、国家就会散架。

典型例子就是苏联,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搞了一次“历史宜细不宜粗”,整个苏联、东欧民众的信仰就破灭了,最后只得向资本主义投降。

不要觉得美国会例外,美国要是搞一次资本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型,它的内部也会分裂,下场不比苏联好多少。

按照西方经典理论,中国也应该走苏联的老路的,可辉煌的中华传统政治文明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研究历史,是大而化之的,是为现实服务的,是为后世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

抛开这个主线,一味纠缠于历史细节,只会引起思想混乱,只会搞得洪洞县里无好人,那是书生之见,毫无意义。

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史书《史记》,就是历史大而化之的典型例子,即便是细节,那也是主旨服务的。

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八个字,司马迁怎么可能知道陈胜吴广在那个雨夜到底说了什么,但为了塑造陈胜吴广首倡起义的英雄形象,他就在小黑屋里想出了这八个字。

陈胜吴广到底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八个字会给后世带来什么影响,这才是中国人研究历史的意义。

几千年的历史熏陶,让中国人就形成了两种非常鲜明的、特殊的民族心理:

1,中国人非常崇敬改革者,只要是改革,在任何时代都是赞扬的,因此,中国人天生倾向“左派”;

2,中国人深知一味的“左”会给社会带来伤害,但又深知用左派的方法来反“左”,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因此,中国人讲究“历史宜粗不宜细”,讲究往事一风吹,团结一致向前看。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觉得非常拧巴,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几年前上海疫情爆发的时候,网上的左派右派炒的天翻地覆,光看评论,好像明天中国就要内战。

可事情过去后呢,中国人又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这也是外国反动势力总对中国局势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明矛盾已经深入骨髓,中国人竟然又团结起来了。

很多人肯定非常关心,那教员对历史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教员就是典型的“历史宜粗不宜细”。

教员之前的五任中共主要领导人,即便私下里教员也会发些牢骚,但在公开宣传上,一定是“历史宜粗不宜细”,主要肯定他们的功绩。

当然,向忠发例外。

向忠发是因为叛党投敌,反过来伤害自己同志,这属于是犯了原则错误。

教员的“历史宜粗”达到什么程度了呢?

即便你脱离过党,只要没当过叛徒,只要你不帮敌人伤害自己同志,还是可以往事一风吹。

发布于 2024-07-17 20:25・IP 属地湖北
曾经年少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