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个回答

如何评价GitHub上对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助理教授施博辰疑似学术不端的指控?

Alex
7个点赞 👍

9日下午在某群里看到Github的“自爆”,还是比较震惊的。没想到今天已经成为知乎热榜第一名。稍有关注业内动态的同仁,应该知道清华电机系赵争鸣老师近些年来主导的科研课题之一就是电力电子工业仿真软件的研发。这位施博士的研究方向就是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动力学表征、多尺度建模仿真及其工业软件,从publication list来看,应该从本科开始就参与相关研究课题,并一直持续至今。


截止目前(2024年7月11日凌晨),尚未看到有官方通报或声明,仅有相关私人邮件截图、微信群聊天截图流出。从repository里提供的材料来看,爆料的人应该对施博士的研究课题相当熟悉,很有可能就是清华电机系内与施交往匪浅的人,毕竟拿到了论文源码,包括修改前后的代码(即repository里的original code和 code for paper)。


有一些需要澄清和比较关心的点:

  • 赵争鸣老师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什么样的角色? 施发表的论文通讯作者是赵老师,那么他应该对论文负有很大的责任。可以合理地怀疑,赵老师已经脱离科研一线,对学生的论文没有做到应负的责任。也就是说,这些年来施博士疑似的“学术不端”,赵老师是毫不知情的。这个情况应该与近些年来爆出的一些学术圈事件是相反的,即导师主动要求学生进行“学术不端”行为。以赵老师的学术地位而言,应该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事实上,有些放养的导师对学生的论文是不太关注的,名义上是挂了“通讯作者”的名字,但整个论文的撰写、投递、返修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导师在论文投递系统的账号也会交给学生。
三组脉冲论文 JESTPE2021
  • 施的研究内容或发表论文对DSIM这个软件的影响有多大?目前,业内常用的几款电力电子仿真软件基本上都是国外的,比如PSIM(DSIM这个名字应该就是模仿PSIM)、LTspice、PLECS、Saber,还包括对器件级仿真支持较弱的MATLAB/Simulink。赵老师主导的电力电子仿真国产化工业仿真软件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说是弥补了国内相关工业软件的空白,但目前尚未推广大规模使用。我也未曾亲自用过。知乎上有关于工业化软件开发的讨论,如果中国重新开发像MATLAB、solidworks这样的软件大概需要多久?如果DSIM的核心,例如电力电子器件非线性瞬态模型,是依赖于施发表的论文话,那么后果是相当严重,这意味着这些年的投入很有可能付之东流。看看,鉴定委员会成员对这个项目的鉴定评语。再一次加深我对“草台班子”理论的理解。
鉴定委员会评价,来源清华官网: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94294.htm
鉴定委员会成员,来源清华官网: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94294.htm
  • 有人质疑施博士的学术水平,“仅”发表8篇SCI论文(其中只有5篇1区,还有IEEE Access这样的水刊)就可以在清华电机系留校。事实上,在电力电子领域,发表一篇SCI并不是很容易,理论分析、仿真验证、搭建硬件平台、软硬件调试,都会消耗比较多的精力,而且电力电子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意味着很多学生还会承担着导师的横向课题。当然,有比较大的课题组,组内博士生比较多,也有稳定可靠的实验平台,有祖传的代码稍微改改就可以用在自己的项目上,可以像“论文工厂”那样每年批量产出论文。刨除去几篇二区的论文和IEEE Access,施博士发表了两篇TIE、一篇TPE和两篇近年来的新贵JESTPE。当然,如果是一般的研究方向,在电力电子强校应该是很难留校的,但考虑到施的研究方向很有意义,发表的论文都是比较solid也很有insight,而且导师话语权比较大,所以如果施的研究没有水分的话,获得的荣誉都是合理的。学术近亲繁殖,在国内还是比较普遍的。
  • 关于涉嫌中英互译一稿多投、涉嫌“抄袭师兄论文”实际上是屡见不鲜的。我也亲眼见过,有人研究生刚入学就"被迫发表"了SCI一区论文,甚至自己连论文文本都没见过,最后也轻松获得国奖;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导师授意下,从已毕业的师兄师姐学位论文中选取未发表的部分重新整理成期刊论文发表。因为对导师而言,可能并不在乎是谁发表,重要是能发表,而且对许多已毕业不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发表论文已经不重要了。当然,像施这种涉嫌“使用不存在的邮箱”的行为还未曾见过。对于赵老师来说,如果他看过论文,那么应该知道是自己另一位学生的论文。换句话说,赵老师是默许这种行为的,除非他连自己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看都没有看过。清华电机系的学位论文是不上传知网的,我可以理解不上传知网,国内也有很多高校也这样。但没有公开渠道查阅,只能通过校内网获取,这种做法是否有待商榷,毕竟很多内容既不涉密,也不涉及军工。
PDF,page32
  • 对于电力电子学科来说,仅凭论文,有些科研结论是比较难100%复现的,硬件、软件的些许差异就有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测量设备、手段对结果的展示也有影响。每当我在论文中看到不是示波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而是将数据导出进行二次处理时,常常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这些论文数据的可靠性。数据导出之后由专业的软件如Origin或MATLAB作出更漂亮的图,的确会让论文更加伤心悦目,但其中可操作的地方太多了,比如施涉嫌的缩放、平移、篡改数据。而算法的工程化实现带来的差异就普遍了,比如电压电流采样滤波截止频率、峰值电流控制时blanking window宽度设置、controller用不同的离散化方法,实验结果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而这些都不是论文所能展示的。归根结底,EE社区不像CS社区那样有良好的开源氛围,包括硬件、仿真、软件、测量方面,即使开源了在实际应用时也很难做到100%一致。对于施来说,因为研究方向是仿真建模,所以可见篡改的大部分都是仿真数据而不是实验数据,而他使用的仿真平台是自己开发的、独有的,仿真结果就更难复现了。因此,仅凭几份代码文件很难实锤是真的学术不端,还是要看清华保不保了。
  • 发现一个typo,“滑膜”应作“滑模”。
page33

编辑于 2024-07-11 02:40・IP 属地浙江
析木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