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并不具备回答这个问题的充分资格,因为我是一位大专院校的思政课老师。平时与学生的课后接触并不频繁。在课堂上,学生们通常表现得客气有礼。有些学生可能并不喜欢我一些管理他们的方式,比如轻敲桌子提醒他们不要玩手机,他们的反应会让我感到有些生气,但过后我会尽可能尊重他们,并在以后减少或避免采取某些行动。
现在的学生不一定很有想法,但是绝对有着各自独特的喜好。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他们却可能会感到极度抵触,好像我们做了什么很不对的事情。因此,我会尽量学会尊重他们的感受。
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我会尽量“就事论事”,避免牵扯到对个人的评价。因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比如说,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一直以为只要提供复习资料给学生就足够了,老师没必要再与学生进行复习,我一直不清楚还要复习些什么。直到监考时看到学生答题,才意识到我的一些常识在学生那里竟然是知识盲点。因此,与学生根据复习资料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我曾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过自己考研时政治裸考这件事,并自我炫耀过,但最终我会强调,我之所以能够裸考,是因为在文科方面有一些天赋。如果要我考你们的专业课,即使努力复习,也可能不及格,举例大学高数老师努力捞我。
我的意思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巨大,很多事情在一些人看来是常识,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却难以理解。因此,在表达自己的优势时,也要强调这只是因为自己有幸拥有这方面的天赋或积累,而非单方面地炫耀自己,同时贬低别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学生改正某些错误,还是更看重教师的权威或者利益?尤其:关心学生吗?当学生表情不对劲时,是否会立即停止你的批评教育,改为鼓励和引导?内心深处尊重和关怀学生吗?还是对学生带有某种偏见或者将工作、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
最后,我想批评一下现行的教育制度,它不鼓励老师将更多时间用于教导学生,反而各种绩效考核妨碍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就像给学生减负,越减负担越重一样,给老师破“四唯”,越破,“四唯”越重要。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