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之前有几个冷知识:
1)印尼是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人口2.76亿。
2)工业占GDP的最大份额约为46.5%,非常依赖制造业贡献GDP增速。
3)农业只占GDP的15%左右。
4)印尼出口增长并不稳定,2012年达到阶段性高点,之后一路下降,疫情期间重新高涨,尤其是2021年出口增速超过50%,2023年之后连续下跌。
读者会发现,东亚经济体发展策略异常的相似,当时的东亚经济奇迹几乎无一例外的需要发展工业制造业,且都非常依赖人口红利,比如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期的人口红利+重新工业化,韩国的汉江奇迹时期的人口红利释放+政府扶持的工业化,以及我国的改开,介于日本模式和韩国模式之间,即保留垄断型企业,政策扶持特定行业和企业,同时允许市场化的开枝散叶。且人口基数越大,对于工业化的需求越紧迫,因为传统的生产效率根本就养活不起这么多人,或者无法满足让大多数人过得像现代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几乎不约而同的进入工业化道路。
对于生产力释放,对于生育率的抑制,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工业化都是最快最稳定的方式,一个经济体的产出决定了其居民圣后水平的上限,而印尼的工业占GDP的比重在这个发展阶段算很优秀的了,发展策略几乎就是学习东南亚的经济奇迹,对内搞工业化,对外扩大市场,踏上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道。
那么欠发展国家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自己有的产业保护,征收保护性关税。
自己没有的吸引外资,搞合资共建,往往开出极具诱惑的投资条件。
积累产业基础寻求产业升级,但成功的概率极低。
且不往远处说,现阶段印尼拟征收的200%的纺织品关税是保护性还是惩罚性?这个非常重要,如果是保护性,发展中国家都这么干,我国未必会进行反制,毕竟我国对于印尼的出口商品较为分散,纺织品占对印尼出口的比重也就2%左右的水平,且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但如果认定为惩罚性的关税,那问题就复杂了,个人判断毕竟不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搞不好过一段时间热度一过,中国和印尼再签订一些条约,和澳大利亚的问题就类似的处理了,贸易不确定时期,可能选择抓住主要矛盾,淡化次要矛盾。
这重猜测和印尼对华出口的商品关联度很大,印尼对华出口密集度高,主要是资源类产品,可以对高附加值商品征收对等关税,但如果是镍铁,煤、石油天然气,镍矿产等初级加工品,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着类资源类的进口秉承的都是广开源,不会把自己的命脉锁死在几个国家,即便是战略合作级别的都不行,国与国之间利益是永恒的,维持资源型进口的多渠道来源是我国长期的策略,大概率不会因为占比非常低的纺织品关税来做出反制。
总结起来,印尼作为东南亚的第一经济体,也是较为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区域,相当于十几年前的我国在全球的生态位(人均GDP4K美元左右),处于本国产业保护的时期,2022年之后出口快速下滑,其实就是高基数下的回调,甚至跟执政水平没关系,2021~2022全球需求激增,出口都快翻倍了,吃上了这个红利,2023年以后高位回调是正常现象,没必要怪罪别人挤占自己的出口竞争力。
至于双方贸易,就看官方对于部分商品200%关税的定位了,如果没有出现惩罚性关税这几个词,那么大概率会淡化处理,澳大利亚当时闹得更凶,也是WY联盟的一员,更换发展策略后也就重新回归合作,我国尽量维持与资源类进口国的贸易关系,这是工业生产稳定的要求。至于反制也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对印尼的投资,现在东南亚都在抢着承接中低端制造业产业的转移,毕竟体量这么大,稍微调整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进口比例,对我们影响有限,但印尼影响就很大了,但大概率还不会因为这点事情撕破脸皮。对欧美就不太一样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消费区域之间的贸易规模太大了,贸易摩擦和惩罚性关税升级,这才是未来外循环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