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央美毕业展作品「超级蜂巢」被吐槽「一堆废纸壳」 ,作者道歉称造价上万精心设计,你对这个作品有何理解?

向百福
236个点赞 👍

艺术理论专业。试着从稍微专业一点的角度,就这件作品谈这件作品。

这件作品是一件手法非常“标准”的当代艺术作品,以至于它显得非常的套路。


那得首先来分析分析它里面运用了那些手法。就跟你画油画有很多技法一样,当代艺术(广义的)也包括很多“技法”。

引用作者的作品阐释:

“作品《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主体是一摞纸板和会动的纸箱,下面有纸箱被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还有投影在箱子上向上攀爬的两只手。”

其实这件作品并不如大家想的那样只由一堆废纸板组成,它还包括影像和投影:


(可以看到投影在纸板上的两只攀爬的手)

(下面的大黑底座上有“纸箱被制作、回收、搅碎的视频”)

这样看来这件作品是不是稍微显得有工作量了一点?

现在可以捋一捋这件作品里用到的的手法:

1.现成品的装配:废纸箱的堆叠。

2.影像媒介:处理纸箱的视频、“攀爬的手”的投影。

3.符号的搭配运用:主体(堆起来的纸箱)+影像的补充说明=这件作品的叙事

前两个比较好理解,重点说说第三个。当代艺术在很多创作者手中就是玩比喻和象征的艺术,用一些元素象征一些想说的话,用元素的搭配组合象征一些想说的话,最终形成这件作品的总体的表达。可以用小学老师教你写作文来理解:运用了××比喻,象征了××事物,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这里运用了××比喻,那里运用了××比喻,合在一起形成上下文关系,表达了作者××思想。

(作者是实验艺术院的学生,我猜她应该上过邱志杰的课,那她应该比较清楚邱志杰提过的“物体剧场”概念。物体剧场就是说通过对物体与物体的排列组合,使之形成一种剧场般的上下午关系,以传递出作品的叙事。)

带着这个思路,再来看看作者的自述:

“速朽品的代表物,纸箱,它常常被很快的投入使用然后被丢弃、回收、搅碎成为新的纸箱,不断经历被需要和被厌弃的无常轮回。这种速朽和时下人的工作生活也有共通之处,「超级蜂巢」是北京一处筒子楼,里面密密麻麻住满8000户北漂,「丰巢」和「蜂巢」都有一天会过去,指向对当下工作状态和向上攀爬的意义的思考。”

试着用刚刚总结的思路去理解:

1.“堆叠的纸箱”符号象征/所指了“北京一处筒子楼,里面密密麻麻住满8000户北漂”。

2.“纸箱回收处理的视频”符号象征/所指了“速朽品-不断经历被需要和被厌弃的无常轮回”。

3.“攀爬的手的投影”象征/所指了“「丰巢」和「蜂巢」都有一天会过去,指向对当下工作状态和向上攀爬的意义的思想”。

4.整体搭配到一起,表达了“北京一处筒子楼里,北漂们如废纸箱般的生存状态,同时传达一种向上攀爬之感”。

在这个意义上,这件作品成功了吗?

它是成功的,它很好地运用了符号学和修辞学,传达出了作者的意思。

好,那么回到一开始的结论,它不好在哪里,它套路在哪里?

我认为它不好在:1.这种手法被用烂了;2.表达太精确了,失去了艺术品的不确定性与诗意;3.粗暴且自信的比喻,消解了符号背后的现象的意义。

一点一点来说。

1.这种手法被用烂了


图1为杜尚的《》,于1917年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实际创作年代还要早半个世纪。图2是劳森伯格的《Monogram》(直译“字母组合”)创作于上世纪中叶。

这两件作品是比较典型的现成品装置艺术(它们有个更适合的名字叫“贫穷艺术”),就是用现找的已经存在的物品不过分加工而制成的艺术。在此不赘述它们的含义,只说手法-这种手法上个世纪多就有了,在当下以这种手法就容易略显敷衍。

不是说现在没有好的现成品艺术,也不是说现在就不能用现成品这种手法。但凡是好的现成品艺术家,必然已经形成了完备自洽的艺术语言,知道如何用恰到好处的符号来构件自己的叙事系统。对于初出茅庐的艺术创作者,在当下用这种方式十分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语境中,即-你凭什么说你的这个东西就一定象征那个东西。(好的象征是一眼能让观众get到的,当然更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这么做,放弃精确性,拥抱诗意-下文会提到)。

2.它的表意太精确了,失去了艺术品的不确定性与诗意

这点比较抽象,有点懒得长篇大论,我试着简单说。

这件作品与大部分毕业展中的作品暴露的问题一样,就是能get到的人一眼就能get到,get不到的人很难get到(这句话好像是个废话)。

Get到的人,和get不到的人,中间就隔着一层纸,这层纸一旦被戳破,这件作品就显得非常简单。

能轻易get到,是因为这件作品用了十分典型的符号,用了十分典型的手法,使这件作品传达出“我就是要让你懂的,我就是要告诉给你一个道理”。

Get不到的人,只要是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心平气和的思考,就能很轻而易举地知道它是在玩符号,在玩比喻,它里面的道理也简单易懂。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这样就让这件作品变成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只能有大概一两种理解,形式纯然服务于内容,当被get到了之后,就非常的无聊!

它的观念一旦被立住,就对它的形式造成了剥削。

艺术品-不管是重观念的观念艺术,还是重形式的艺术-之所以有艺术性,就是因为它形式本身的不确定性。

就比如一首诗,如果它有一个明确的解,有一个具体的解释方向,表达了一个很具体的意思,那这首诗的作者就不用写这首诗了,直接写一篇论文得了。

诗之所以有诗意,是因为它的意象本身就是表达的本体。

艺术也一样,艺术品之所以有艺术性,是因为它有诗意,它营造了一种拥有不确定性的艺术知觉。

只有这样,如果你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你才会站在一件作品里细细品味。

如果我一看,我就知道这件作品想说什么道理,那我看你的作品干嘛?我直接读论文不好吗,讲得还比你更清楚有逻辑。

试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其它回答提到过的菲律宾艺术家Isabel和Alfredo Aquilizan。


一个是中国艺术家宋冬的作品《物尽其用》。

作为移民澳大利亚的菲律宾艺术家Isabel和Alfredo Aquilizan,用纸箱搭建出菲律宾的船屋和贫民窟的模型,穿插着菲律宾人常用的生活物件。

宋冬在《物尽其用》中,把热爱收集的母亲生前拥有的全部旧物满满当当摆满了美术馆。

之所以选择这两位艺术家为例,是因为前者在材料上和这位央美毕业生的作品类似(纸箱),后者在形式上相似(现成品,堆叠)。

抛开两个例子中复杂的工艺上的技术性,即使我不详细描述两件作品表达了什么,它用的材料具有怎样的象征性,就凭我刚刚简单的背景补充,我相信你也能感受到这两件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

前者隐隐约约讨论了移民、文化冲突、乡愁等主题;后者传递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与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之思(当然不止这些)。重要的是,它们都不试图讲一个很具体的道理。

但是你即便没有实地见过他们的作品,当你想象自己在美术馆中游历在他们巨大体量的作品里时,你能很自然地被他们作品中的情感震撼到,可你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说不出就对了!这就是在作品的观念之余,作品的形式本身赋予的诗意。

诗意就是作品以不确定性的意象给你一个风景,就像你晒到太阳你会觉得温暖一样,你看到作品,你会感受到这种情感/思想/知觉。

诗意就是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回看这件央美毕业生的作品,很显然,它没有这种感觉,它只是简简单单的看图说话,用了现成品艺术中套路的手法,让观众做阅读理解。

3.粗暴且自信的比喻,消解了符号背后的现象的意义

更抽象了,什么玩意。

一点一点来,首先回到作者的自述中:

速朽品的代表物,纸箱,它常常被很快的投入使用然后被丢弃、回收、搅碎成为新的纸箱,不断经历被需要和被厌弃的无常轮回。这种速朽和时下人的工作生活也有共通之处,「超级蜂巢」是北京一处筒子楼,里面密密麻麻住满8000户北漂,「丰巢」和「蜂巢」都有一天会过去,指向对当下工作状态和向上攀爬的意义的思考。”(这她小红书自己写的)

很清楚,她试图把“废纸箱”与“北京的某个筒子楼里的北漂”建立某种关联性。

这种关联性如何建立?很显然,在这件作品中,纸箱与北漂们只有形式上的关联-它们都是边缘存在,它们很容易被抛弃。

说白了,它们就是下场一样。

说好听点,这是种颇具文学性的比喻;说难听点,你压根不关心这些北漂,你很自信地把它们比喻成纸箱,很自信地试图通过对纸箱的说明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只是在凝视他们。

这种做法,写小学生作文可以,做当代艺术,略显低级。

当你试图找到某个符号,来用艺术架起桥梁让一个群体(观众)沟通到另一个群体(北漂)时,最基础的就是要保证这个符号与所有的群体都有关联性。

这个纸箱是你所观照的北漂中什么很特殊的物件吗,你是否实地观察过这些纸箱在北漂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把纸箱放在美术馆里,你期待观众会有什么反应,你期待这些反应会让观众怎么去看待这些北漂?

如果你考虑过这些问题,也做过实地考察,当我没说。

而如果你完全没想过,只觉得它们在形式上很像,那么你不仅敷衍了观众,也消费了这些北漂。

用例子说话:


广州康乐村制衣工人&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中国)布碎花花园,2023

在何志森的《布碎花花园》中,艺术家和参与者邀请广州康乐村的制衣工人,一起把制衣剩下的碎布织成花朵,再放在街角与美术馆里。

这件作品所选用的符号-“布碎”、“花朵”-与它所关注的群体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广州康乐村以制衣工厂而闻名,制衣与布碎伴随着村民的生活,但制衣工们却少被社会关注到。所以“从布料到布碎”的过程与制衣工的生活具有逻辑一致性。

因此当作为生活中废弃物的布碎,成为由制衣工亲手制成的装点他们生活的艺术品时,他们的生活由此得到升华。

而当美术馆里的观众看到艺术的象征-花朵-是由布碎制成时,观众很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制衣工的生活。

制衣工与布碎花朵,图源自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

这件作品之所以能“自洽”之余打动人,是因为它的符号从始至终都不是凭空捏造的。作者实地考察了社区,从生活中提炼出艺术,传达了同理心。

反观央美这件作品,很显然,从观众的反应来看,不会有人关心到作者关心的北漂,作者给观众带来的不解和疑惑让这些北漂成为你笔下的牺牲品。

总结

说了这么多没什么好总结的,但是这次事件,可以说是近年来当代艺术在大众视野中最出圈的一次(先后拿到xhs热搜,wb热搜第一,在知乎相似题材中也有前所未有的讨论度)。如果说它带来了什么正面价值,那就是向观众呈现了一种“典型的当代艺术”,也算是进行了一次美育了。

希望关注此次事件的大众在今后遇到相似作品时,至少不会显得那么陌生。可以骂,但是要多想想。

最后斗胆给作者一点建议:“道歉”大可不必(虽然我觉得你是在有意识的搞行为艺术),这件作品在形式上是成立的。如果你想顺大众的意,你可以说自己是穷苦孩子用不起贵材料,占据zzzq高位哈哈哈哈(但你已经说了这件作品耗费3万,那就难办了)。

编辑于 2024-05-28 17:10・IP 属地广东
宇智波胖虎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