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靖康稗史》的辨伪问题,根据搜索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靖康稗史》的历史和流传**:《靖康稗史》最早由清末谢家福发现,并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将抄录本送给藏书家丁丙。后来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被编入《己卯丛编》,并且中华书局将其列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由崔文印整理的《靖康稗史笺证》出版。
2. **辨伪的困难**:《靖康稗史》在宋史学界被大量引用,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占据了一个合适的生态位,提供了一些正史中未记载的细节,迎合了一些人的研究需要。同时,由于历史上的学者可能出于对前辈学者的尊重,或者缺乏辨伪的动力和环境,导致这本伪书长时间未受到质疑。
3. **辨伪的进展**:随着古籍电子化、公开化、数据库化的发展,学者们现在可以更容易地访问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这为辨伪工作提供了便利,使得《靖康稗史》的辨伪成为可能。
4. **辨伪的依据**:一些学者通过对比《靖康稗史》与《三朝北盟会编》袁祖安本之间的高度雷同的文字,提出了《靖康稗史》是清末文人编造的伪书的观点。《三朝北盟会编》袁祖安本成书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这为《靖康稗史》成书时间的推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5. **学界的反应**:尽管《靖康稗史》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伪书,但也有学者对其真实性进行了辩护。因此,关于《靖康稗史》的真实性,学界的意见并不统一。
6. **研究的进展**:近年来,随着更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靖康稗史》的辨伪研究也逐渐增多。这表明学界对于历史文献的真实性问题越来越重视,也在不断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综上所述,宋史学者并非没有在研究《靖康稗史》,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对这本文献的辨伪工作受到了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学术环境的变化,现在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