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回答

为什么《靖康稗史》如此明显的伪书,拖到这几年才有学者认真辨伪,研究宋史的学者都在做什么?

首阳大君
96个点赞 👍

嗯,从去年搞稗史证伪我就觉得很难过,因为宋史学界似乎非常轻易接受了这本清朝光绪十八年才现世的“当时人记当时事的第一手史料”。

我不懂学界,也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仅仅是自己的一些感觉啊……之前发过,搬过来:

至于说为什么宋史学界内部一直用,我之前也说过不少了。

一方面,很多人希望《靖康稗史》是真的,《稗史》占据了宋朝研究里的一个很合适的生态位,它是真的,就能迎合很多人的痛愤与悲情,进而得出他们想要的结论。

一方面,就是很多年轻学者而言,他们的老师、师祖用过稗史,他们就不好出面否定。

另一方面,以前既没有辨伪的动力,也没有辨伪的环境。比如《三朝北盟会编》的版本研究,在1998年邓广铭刘浦江《〈三朝北盟会编〉研究》之前,竟然只有30年代陈乐素一篇重量级文章。而大家都知道《会编》袁祖安本有很多错讹,能不用就不用,但因为没有正经整理本,一直都在用。且《会编》各版本深藏各图书馆,即使专家学者也无法看到更多版本,随着古籍电子化公开化,才有了对《会编》版本研究的更多可能,才有了苗润博、邱靖嘉等的相关文章。

而我对《靖康稗史》的辨伪,正是得益于众多机构对古籍电子化、公开化、数据库化。比如傅斯年图书馆藏有几种《会编》,以前大家关注的是其中的明抄本,认为是珍本,忽略了清抄本。而实际上,其中一种清抄本,正是《会编》袁祖安本的校稿本——这是《靖康稗史》辨伪的重要一环,即光绪四年《会编》袁祖安本有其独特编校方式,复现于光绪十八年现世的《靖康稗史》。因此稗史抄袭会编无误,且会编袁本就是最早的“原书”和“祖本”,并不存在两书共同抄一个祖本的情况。

而傅斯年图书馆位于台湾省,古籍电子化也是这几年才开始的,之前既难以亲身去看,也难以获得电子版。

还有,大约是跨朝代研究的太少,很多宋史相关的人想要维护稗史,但他们不知道的是:

谢家福伪书宇宙里,明朝相关的《甲申日记》被顾诚批驳。太平天国相关的《燐血丛抄》也被多位专家批驳。《烬余录》里有关元朝的也被相关专家质疑过。——同一个人拿出的不同朝代的“独家史料”,其他朝代都是假的,那么宋朝相关的《靖康稗史》就是真的?

发布于 2024-05-17 10:29・IP 属地北京
知乎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