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回答

当代作家是不是普遍都缺少中国古典文学的涵养?

知乎用户
9个点赞 👍

是的。

但这不是个人素养不够或者其他,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从古代开始的那种家学传承到现在几乎是被拦腰斩断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在接入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那一刻,古典文学素养的那种养成环境就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晚清时期国学四大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没有一个是素人出身,祖父辈都是有头有脸的士绅阶层人物,耕读传家的训诫都快成为一种基因必然了。民国时期的很多大佬包括但不限于胡适、鲁迅、钱钟书、汪曾祺、张爱玲这些人小时候都有过古典文学史学的浸润经历,鲁迅在自己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吐槽,自己连“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年纪,他爹已经板起面孔让他背了,背不会不让出去逛庙会。那时候的读书人家教育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儿童心理学之类,反正启蒙读物就是那些古书,读不读得懂先不论,先背会以后再说。这样高强度的训练,家族子弟里总有一两个是能抗过来的并且能够领悟到东西的,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做出来的文章就绝不会差,也就是所谓的古典文学涵养,差不多跟童子功一样,用起来毫不费力。

我们在看钱钟书、鲁迅这些人的书的时候,非常惊讶于作者知道的那些古典知识,有时候他们简直是信手拈来,运用非常灵活且恰当。


(《围城》)

虽然是俏皮话的范畴,但文字表义传情是准确的,不是那种生拉硬拽、故作文雅的感觉。鲁迅一个医学生,半路出家写《狂人日记》一炮而红,文章中引用了很多历史上的典故,且没有上过一天文学系就丝滑的转到北大当讲师,自己编写了一部《中国小说史略》给学生当讲义,文笔精准,脉络清楚,所涉小说种种皆有解读,是现在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目,这样的素养跟他早年的海量古典阅读是分不开的。

从鲁迅那一代人以后,现代教育慢慢的占据了主流。他自己给别人写信吐槽周海婴调皮,感叹幼稚园快开学了好开心,可见他小时候要背的“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这些东西,他不会再让他的孩子背了。新一代的人学习有了学段,读书也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每科都要涉及,德智体美音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式由西方率先实施,我国从民国时期开始逐渐成型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主流教育方式,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体系不是为了读书做官或者成为诗文大家,而是为工业化社会储备人才,它可以在用最少的资源培养最广的人才从而最大范围的让普通人脱贫脱盲,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这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做法。

没有家学传承或者深度浸润,加上西方文学的写作方式和写作语言的渗透,现代作家自然也不会觉得古典文学对自己的写作有何影响,他们的文字和表达方式其实更靠近西方。四大名著的作者、元曲四大家以及冯梦龙、孔尚任、洪昇这些人的文辞和写法都是古典的,叙事为主,以中国最为推崇的道德理念作主基调,宣扬人伦秩序,推崇至真至性,几乎是群像式的一种写法,夹杂着作者的价值观,理解上没有任何难度。

但现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是隐身的,他不需要通过写七言诗说明什么道理,所用的语法词汇也都是现代汉语的范畴,人物时代环境都是现代的,古典文学的那套东西有没有其实不影响表达。被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也未必适应或者喜欢那种古典表达方式,不信的话你自己用文言文写一篇离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估计写出来后自己都没眼看。古典文学涵养这种能力,不是学不会,而是没培养。读者没需求,环境不支持,有些东西的消逝是自然而然的。跟作家没关系,一切都是环境的产物。

编辑于 2024-05-11 18:35・IP 属地北京
饮冰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